微旅行記|走進百年茶社來今雨軒 追尋紅色記憶

發佈時間:2022-03-10 13:59:4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尤紫璇  |  責任編輯:安平
大字體
小字體

【點睛】百年的光,如駒過隙,風雨中,來今雨軒見證了歷史,也承載著歷史的厚度。


仲春時節的一個下午,沿安靜的故宮西華門護城河,繞過春柳含煙的Z字灣,那是相較于角樓更為清幽的地方,城墻一轉角,就看見午門西側的雁翅樓又叫五鳳樓,像一隻張開的巨大翅膀躍躍欲飛;護城河水準靜如鏡,城樓倒映,傍晚時分夕陽夕照,紫禁城批上霞光,金碧輝煌如夢幻影,猶如一眼千年,穿越了時光。

此番並不為故宮而去,而是去那間坐落在中山公園裏已有百年曆史的來今雨軒茶社。

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來今雨軒茶社是中國進步青年們聚會、座談的重要場所之一,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裏,許多革命志士和文化名人在此譜寫了一幕幕生動而精彩的歷史傳奇。

1918年11月,李大釗在來今雨軒發表了著名的演説——《庶民的勝利》,點燃了革命志士心中救國圖存的火種;1919年7月,由李大釗等人發起的少年中國學會在來今雨軒正式成立。李大釗、周恩來、鄧中夏、高君宇等多次到此參加學會的聚會、座談會,闡明政治主張。1921年1月4日,文學研究會在來今雨軒正式成立,研究會以人生和社會問題為題材,創作了許多揭露黑暗舊中國的現實著作,宣傳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擎起了新文化運動的旗幟。

以文載道、以茶會友,柳亞子、魯迅、陳寅恪、沈從文、葉聖陶、周作人、張恨水、林徽因等文化界名人墨客是來今雨軒的常客,一杯茉莉花茶、一碟冬菜曾被他們視作人間至味,魯迅先生説“這裡的包子,可以吃!”。

百年的光,如駒過隙,風雨中,來今雨軒見證了歷史,也承載著歷史的厚度。

今日的來今雨軒,是中山公園結合史料參照民國時期的樣子,重現百年前的場景,還原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茶社經營。自去年6月重新開張以來,慕名而來的遊客日漸增多。

中山公園內緊鄰故宮的東南角,于長廊于古柏間民國風的小院落就是來今雨軒。其名取自於唐代大詩人杜甫《秋述》中:“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大門旁挂有清代學者孫星衍撰寫的一副楹聯:“莫放春秋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

不算大的店堂裏,坐滿了客人,西邊靠墻是高大的書架,東邊是櫃檯和放置茶葉的架子,北邊靠墻各有木質樓梯通向二樓的小閣樓,東西各一,裏面佈置了少年中國學會和文學研究會專題展,復古的桌椅,遊人可在此小憩,沉浸式體驗百年前的場景,茶香書香包子香淡淡瀰漫于空氣中,人們各自小聲聊敘著……一個美好的充滿儀式感的下午茶時光。

此時已過下午五點,已停止拿號,一對戀人等了三個小時,也只能是拿到外賣包子,在院子一角有滋有味的品嘗起來,一邊吃一邊讚嘆“真的是太好吃了”。來今雨軒的包子採用來自四川南充腌制三年以上的冬菜,形狀似鳥籠,因都為手工現做現買,每日限量銷售;店裏還有手工製作的豌豆黃、小桃酥等茶點出售。

中山公園位於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宮)南面,天安門西側,與故宮一墻之隔,佔地23萬平方米,是—座紀念性的古典壇廟園林。它原是明清兩代的社稷壇,與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一起沿襲周代以來“左祖右社”的禮制建造,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尤紫璇)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