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山梁駿德:像守護孩子一樣 守護山林

發佈時間:2021-11-26 16:55:0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傅娟  |  責任編輯:宋卿
大字體
小字體

【點睛】山林,是上蒼的恩予,也是生活在大山深處的人們的共同家園。



閩贛交界處,武夷山脈如同一條長龍匍匐逶迤,2.9萬公頃中亞熱帶原始常綠闊葉林,就是它的“龍鱗”。

這裡的自然生態環境與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堪稱絕版,以至於人們毫不吝嗇地給它起了許多“昵稱”:“綠色翡翠”“蛇的王國”“鳥的天堂”“昆蟲的世界”……而國家也給予了整個全省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另一個殊榮:武夷山國家公園。它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加嚴苛、生態保護條例覆蓋範圍更廣。



這裡,還是世界紅茶鼻祖——正山小種的發源地。

山林,是上蒼的恩予,也是生活在大山深處的人們的共同家園。

梁駿德,1948年出生於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的制茶世家。他是正山小種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也是首泡“金駿眉”的製作者。

因茶致富,因茶興業。在他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事茶生涯中,他始終都是把茶這枚芳香的樹葉視為山林給桐木村人的豐厚饋贈。

這是一種敬畏,也是一種感恩。

因為他堅信,茶是“人在草木間”。只有像守護孩子一樣,悉心守護這片山林,守護福建這抹最綠的底色,才能成就一泡高品質、有溫度的好茶。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守得住青山,才做得出好茶

茶者,南方嘉木也。

雖為人植,卻生於山林,也是大自然蕓蕓草木的一份子。

對於祖祖輩輩以茶為生的梁駿德來説,成就一泡好茶,無疑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所謂“天時”,是被鬱鬱蔥蔥森林所覆蓋的武夷山脈。這些森林猶如一個天然的襁褓,孕育了山林裏的一切。

森林就像大自然的“綠肺”,會呼吸,調節著晴雨冷暖。在它的呵護下,年均溫較低,晝夜溫差6~10℃,柔風淡日,加之豐沛的雨水,是茶樹生長的佳境,也是動植物的天堂。



“地利”是武夷的碧水丹山。重巒疊嶂,高低起伏;清溪活泉,潺潺汩汩。好山好水,共同滋養了茶樹的天生麗質。

“人和”,是人對自然的尊重與敬畏。不論植茶,採茶還是制茶,都要順天時,量地利,道法自然,才能成全茶的極致之味。

因此,一泡好茶的誕生,是人與自然共同完成的“作品”,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武夷山是大自然恩賜給我們人類的一塊風水寶地。”他説。“靠山吃山,它慷慨地將自己豐厚的‘寶藏’饋贈給我們,如果不加以保護,只知一味地索取,甚至破壞,無異於自尋毀滅。”



萬物有靈,草木多情。人善待自然,自然亦善待人。“斗轉星移,有多少桑田變滄海!如今,我們之所以還能從這片山林這片土地上收穫好茶,是多麼幸運啊!而這也正是得益於一代又一代人近乎信仰般的虔誠守護。”他深情地説。

梁駿德從做茶的第一天起,就懷著敬意,懷著感恩,從茶樹種植到茶山管理,都一如既往地堅持“自然農法”,全心全意守護青山綠水,守護一草一木。



守得住生態,才守得住品質

桐木村,位於武夷山國家公園核心區,是世界紅茶鼻祖正山小種的誕生地。

400多年前,正山小種以其獨特“松煙香,桂圓湯”征服了歐洲人的味蕾。當它漂洋過海,更是締造了中國茶的輝煌傳奇。

“松煙香,桂圓湯”特質的塑造,來自製作工藝中的熏焙工序。按傳統製作工藝,只有用桐木村一帶山林裏的馬尾松作為燃料,才能做出一泡正宗的正山小種。

然而,這意味著砍伐,即用一種植物的犧牲,換來另一種植物的新生。



“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應當被善待。”一邊是守護山林的初心,一邊是製作好茶的目標,站在“天平”的兩端,他毅然把砝碼放到了初心這一邊。

為了尋找松柴的替代品,他苦心孤詣,開展了一系列探索。

燃料棒,是南平市林業局聯合福建農林大學開展替代燃料科研攻關的成果。他積極嘗試採用這種新型燃料,展開清潔化生産試驗,盡最大努力促其達到正山小種的品質標準。

其實,守護山林,就是守護茶葉的源頭。歸根結底,就是守護品質,守護茶杯裏的安全。

品質是根基。根基不牢,地動山搖。

梁駿德一貫堅持的“自然農法”,是“無為而無不為”。換句話説,他把茶樹完全“交還”給自然,不施化肥,不打農藥,讓茶樹與周圍的草木共生,充分釋放自己的天性與本能。

他對桐木村裏的茶樹充滿了自信。“我們這裡(桐木村)海拔普遍都很高,平均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森林覆蓋率也很高。茶樹與毛竹及原生植被共生,氣候、風土、品種共同塑造了茶的天然品性。這裡茶樹,不像低海拔地區的茶園那樣成片成片的,而是東一叢西一叢地長在山坳裏,基本處於半野生狀態。海拔高,蟲子(病蟲害)就不容易存活。森林覆蓋率高,鳥類也多。這些鳥類是害蟲的天敵,它們會幫我們除害。”



守得住寂寞,才守得住技藝

人與茶,仿佛休戚與共,不分彼此。

1964年,他跟隨父親進入生産隊做茶,對紅茶的每一道工序的技術要求和火候很快就得心應手,對制茶細節更是了然於心。

4年後,當父親從生産隊退下來時,他已能夠獨當一面,開始主持隊裏茶葉生産了。

正山小種傳統製作工藝費時費力,充滿艱辛。可是,50多年來,梁駿德卻是守望如初。

傳統制法中有道一度失傳的工序——“過紅鍋”。所謂“過紅鍋”,即萎凋葉發酵後,放入燒熱的鐵鍋中,赤手下鍋迅速翻炒,然後復揉,再烘焙。該工序是為了中止酶促發酵,並提香,讓口感更醇更甜,湯色更亮。



當時,梁駿德在學習這項手藝時才十幾歲。他白天採茶,晚上練手過紅鍋,面對溫度高達200℃的鐵鍋,他也毫不畏懼。雙手被燙得起水泡,紅腫疼痛,他也從不叫苦叫累。因為,他心中有個堅定的信念:守藝。

囿于市場的接受度,“過紅鍋”並沒能推廣開來。但,梁駿德並沒有因此放棄。

從2014年起,“過紅鍋”作為梁師傅的代表作,同金駿眉一起走向了市場。他要讓更多的人知道:既要創新,也要守望傳統,正山小種才能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寒來暑往,春芽秋花,週而复始。不論風雲如何變幻,茶園中,廠房裏,依然閃動著梁駿德忙碌的身影。他仿佛是一個遺世獨立的隱者,守著一方山水,一葉滄桑與繁華,心不隨境轉。



當問及正山小種的未來方向時,他的回答看似平淡質樸,卻字字重如千鈞:“守護山林,守望傳統,呵護品質。”也許,人們的口感千差萬別,且變化無窮,但梁師傅對茶葉口感與品質的極致追求卻始終不變,這是一顆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不老匠心。

茶煙嫋嫋,踏遍青山人未老。一葉茶,連接起的是人與土地山林。

山林寂靜,草木無聲。人與茶的故事,在山林間年復一年地續寫……(傅娟)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