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世界級旅遊城市 詩與遠方絕對不可缺席

發佈時間:2021-11-25 09:16:15  |  來源:桂林日報  |  作者:韋莎妮娜  |  責任編輯:古劍
大字體
小字體

近日,《魯迅的飯局》一書,連續8個月在噹噹和京東文化圖書分類銷售榜打入前十,半年內加印4次,銷量接近2萬冊。在數字化閱讀時代,這樣的成績足夠令人感到驕傲。 

更值得驕傲的是,該書的出品方正是桂林市“本地姜”文化品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詩想者”。讀者以實際行動肯定,業內人士的一致認可,再一次讓全國看到了甲天下之地的文藝力量勃發勢頭。 

事實上,近年來,桂林籍作家推出了一批立足鄉土的文學作品。優秀的詩歌、散文、小説,對桂林城市形象塑造産生了積極的影響。而現今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也需要尋求“詩意的出口”。 

被山水和歷史滋養著的桂林文學

 201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之際,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桂學研究院院長黃偉林寫了一篇文章,刊發在了《桂林日報》上。 

在這篇文章裏,系統地梳理了60年來桂林文學的發展脈絡。黃偉林認為,桂林這座城市擁有著一種特殊的“文學生産力”,桂林籍和寓居桂林的作家們在桂林留下了一大批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文學佳作。 

在那些遠離家鄉卻始終懷著鄉愁,將與桂林的羈絆反覆寫進文學作品的人中,不得不提白先勇。年少時在桂林的生活痕跡,奠定了他文學作品的底色。《玉卿嫂》《台北人》,在兩岸都引發了強烈共鳴。《台北人》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説100強,排名第七。 

上世紀80年代,被視作桂林文學的“黃金年代”。在這一時期,桂林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本土作家,誕生了一批經典的文學作品,如黃繼樹的長篇歷史小説《桂系演義》、李遜的《沼澤地裏的蛇》《藍螞蟻》、吳海峰的《三將軍之墓》等。作家張宗栻率先在《人民文學》上刊發了小説《山鬼》《漓水謠》等作品,女詩人史曉京則頻頻在當時著名的文學刊物《詩刊》《當代》中發表詩歌。 

也是在80年代,漓江出版社遷址桂林。這個曾與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齊名的出版社,後來出版了5000余種圖書,躋身全國文藝出版社十強,用品牌號召力聚集了一大批優秀作家定居桂林。 

從90年代到新世紀後,涌現出了沈東子、盤文波(筆名光碟)等優秀作家以及劉春、黃芳、唐女等優秀詩人。寓居桂林的廖潤柏(筆名鬼子)、聶震寧,也分別在甲天下的山水間寫出了《瓦城三部曲》和《長樂》《岩畫與河》這樣有影響力的佳作。 

據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僅該社就出版了超過300種與桂林相關的圖書,其中,《桂系演義》《文化城之魂》《歷史的靜脈》等書,都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 

2016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創辦了“詩想者”品牌及工作室。在短短五年時間內,就出版了純文學圖書80部左右。其中,詩歌作品和詩人創作的文學作品大約佔比七成。其中不少作品如《魯迅的飯局》長期位居噹噹、京東文化史榜單前十,《魯迅的封面》躋身噹噹文化研究新書熱賣榜榜單。 

“詩想者”品牌編輯部主任郭靜介紹説,目前,“詩想者”在國內文學出版界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尤其是在詩歌領域具有較高聲望。目前,品牌出版的圖書大部分作者都是甄選過的國內知名作家、詩人。

郭靜還介紹説,目前馬上要推出一本桂林詩人鄧學雲的詩集《如果沒有風》。近年來,這位蓄力已久的詩人(他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創作)開始受到國內多家刊物關注。“我們希望從鄧學雲出發,挖掘並推出更多本土優秀作家和作品,奠定全國性的影響後,再回來反哺桂林文學。”

 文學作品反哺城市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在滕王閣上留下的名句,至今仍在傳頌;滕王閣也因王勃的詩聞名於世。沈從文的《邊城》帶火了鳳凰古城,人們都循著書裏的章節,來這裡尋找翠翠和儺送之間的純潔愛情。即便書中所描述的“邊城”,後面被證實是位於川湘交界的茶峒鎮(現已改名“邊城”),也難按捺住遊客們前來鳳凰古城造訪的熱情。此外,還有因李白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聞名的廬山瀑布、因蘇軾“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而更令人嚮往的杭州西湖,等等。 

一地、一城甚至一國,因文學作品名聲大噪的例子比比皆是。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可以“反哺”城市的方方面面的。來自南昌大學的學者孫步忠、曾咏梅等,曾經在2011年左右,以“文藝作品傳播對桂林旅遊地形象塑造的影響”為課題,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問卷設置了不少問題,其中就有“來桂林前,遊客通過什麼渠道了解桂林”“在遊覽桂林前,是否聽説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詩句”等。 

調查結果顯示,小學課文《桂林山水》、王正功詩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使廣大受訪者對桂林的記憶深刻而堅定。因此,學者們得出了“文藝作品內含了旅遊地形象的文化厚度”及“文藝作品作為一種重要的大眾傳媒,對於旅遊地形象的傳播具有很大的推動力”的結論。 桂林,自古以來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聞名,吸引了大批文學家、藝術家慕名前來遊覽、寓居,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據不完全統計,以桂林為主題的古詩、現代詩就有5000多首。這些文學作品,強化了桂林旅遊地的形象,也是旅遊者未啟程前,對旅遊地形象的初步感知。通過閱讀,進一步激發了旅遊者出遊的興趣,其實是起到了“增益”的功效的。 

郭靜説,文學作品相當於城市的另一張名片,其影響力是持續釋放的。以“詩想者”出版的一本《廣西詩歌地理》為例,該書集中收錄了百餘位國內詩人寫廣西的詩歌,其中以桂林為主題的有二十多首。通過詩人敏銳的感知,描摹出桂林這座城市獨特的氣質與別樣的體驗。

 用好文學旅遊資源,給世界級旅遊城市一個“詩意的出口” 

縱觀人類的旅遊活動,起源就與文學結緣。旅遊促進了文學作品的誕生,文學也在很大程度上作為“無聲的載體”,吸引著各地遊客慕名前來。當文學作品與旅遊業相結合,“文學旅遊資源”的概念應運而生。 

中國旅遊研究學院學術委員肖洪根博士曾經進一步論述過文學旅遊資源的概念。他説,文學旅遊資源,是人文旅遊資源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它與著名作家、經典文學作品、大眾熟悉的文學作品故事內容以及故事發生的真實(或虛構)場所有著直接、密不可分的關係。作家故居、紀念館、作品故事情節遊覽線路、作家及詩人萍蹤所至留下的石刻、碑記、詩文等,都是文學旅遊資源的具體表現形式。 

目光回到桂林來。按照肖博士的界定,桂林這座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學旅遊資源堪稱豐富:歷史上,許多名家曾經貶謫到桂林,在寓居桂林或者途經桂林時,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如李商隱的《桂林》、宋之問的《桂州三月三日》《登逍遙樓》、黃庭堅的《到桂州》、劉克莊的《簪帶亭》等等,不勝枚舉。近代,來桂的文化名人就更多了,並且作品都大範圍得以傳播。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絕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雲中的神啊霧中的仙,神姿仙態桂林的山……” 

在當前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的大背景下,掌握著豐富文學資源的桂林,是否可以以文學旅遊資源為切入點,打造個性化差異化旅遊路線,讓更多遊客感受到桂林不僅有甲天下的山水,還有甲天下的情懷? 

記者找到了幾年前,由原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現桂林旅遊學院)博士周斌所著的一篇論文,裏面提到了一些關於文學旅遊資源利用與開發的構想,如設計開發文學旅遊路線、文學旅遊産品等,讓讀者親臨文學作品創作、發生地,沉浸式地體驗作品描述場景,參觀作家生活軌跡等等。 

事實上,在一些國家,文學旅遊産品已經較為成熟。例如排行英國西約克郡景點首位的“勃朗特故居博物館”。這座博物館的宗旨是“邀請遊客探索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學家族勃朗特三姐妹在霍沃思的家”,來訪者可以在此看到她們的書信、衣服、傢具等私人用品,並且看到創作《簡·愛》時的那張書桌。 

此外,還有“莎士比亞之鄉”“彭斯之鄉”“哈代之鄉”文學旅遊線路,成為了英國地圖上的一道風景。 學者鐘芳玲曾經在《書店風景》中,介紹過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小鎮,威爾士的黑昂歪。小鎮的位置偏遠,但全世界的到訪者卻絡繹不絕。1960年前,那裏人口稀少,地方偏僻。經過多年發展,小鎮以書、作家為主題,開設了多家不同主題的二手書店,無論是在草坪上,還是在居民門口,都放滿了書本。每年5-6月,該鎮都會舉辦“黑鎮文學節”“二手書蟲節”。如今,這個人口總數不足2000人的小鎮逐漸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書鎮。 

記者曾于2012年造訪英國倫敦貝克街福爾摩斯博物館。這座博物館的選址和館內布設都以小説中提及的情節為佐證,增添了福爾摩斯這個文學虛擬人物的真實性。博物館每天都會迎來大批的遊客,想像著自己與福爾摩斯這個文學形象共存于同一時空。 世界級旅遊城市需要一個“詩意的出口”。當旅遊者都能從崖壁石刻、文人萍蹤、文學作品中發現別樣的桂林,從旅程中汲取精神養分,在山水景觀中“以心照物”,相信桂林之行將會給他們留下長久而美好的回憶。 

 ■嘉賓訪談 

讓文藝家自動成為桂林形象大使 

劉春(中國詩歌學會理事、廣西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桂林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簽約作家;第4屆、第6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獲得者、廣西青年文學獨秀獎獲得者) 

在硬體上打造出一個世界級旅遊城市是相對容易的,難的是形成與世界級旅遊城市匹配的文化氣質。 

文學對城市的滋潤是潛移默化的。文學更多的是提供一種氣質,一種精神,而不像電影、歌曲那麼直接。桂林是一個旅遊文化名城,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理應形成一種高雅脫俗但具有親和力的形象,這和好的文學作品的本質是相通的。 

但我們要看到,城市的文化氣質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耐心,需要定力,需要對文化人的真正的關懷與愛護。作為一個地市級城市,桂林有兩個全國著名的出版機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和漓江出版社,考慮是否可以成立一個專門的文化出版機構,與這兩個出版社進行長期合作。如此以來,便可陸續推出能夠反映桂林各個領域的代表性作品,並且抓住多種渠道,讓這些作品和作家走出去,為更多人所了解。這樣一來,所有的桂林文藝家都自然而然地成了桂林形象大使,桂林的人文氣息將更為濃郁。 

同時,我也希望桂林能夠多舉辦一些類似于“桂林詩會”這樣的真正具有開放性的文學活動,吸引更多外省的高品位、高素質的作家詩人前來留下新時代的《桂林山水歌》。 

作家的文學創作和城市生長要相互支援 

蘇寧(廣西作家協會會員、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菲律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桂林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

 桂林要成為一個定位為有豐厚文化內核,並朝世界級旅遊城市方向發展,一定要給本地的作家留下一個文化發展的空間,要有可持續性,要有情懷有包容,有願景。充分了解本地文化並有世界眼光的作家,是每一座城市不可多得的瑰寶,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視,他們的聲音應該被聽到。

 我的作家朋友陳丹燕,她的文學創作和上海的城市發展相融相生,相互促進。陳丹燕的“上海三部曲”,不斷再版加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她在《永不拓寬的街道》一書中,大力呼籲對64條有豐厚歷史遺存的上海街道、街區進行干預保護,用豐富的圖文資料線上上和線下講述和宣傳,最終促使了上海市將這些街道規劃為不再拓寬拓建的範圍,實施原地風貌保護。這一結果,就體現了作家的文學創作和城市生長的相互支援。值得一提的是,陳丹燕也曾多次來到桂林和平樂,多次向主管和規劃部門建言,要保護好桂林的歷史文化街區。 

另一位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林少華先生(曾翻譯42部村上春樹作品,如《挪威的森林》,80年代風靡一時的電視劇《血疑》也譯自他手),也曾到桂林進行文化訪學。我在陪同時也聽到了他對桂林文化創作環境的訴求。 

林少華認為,桂林有一流的山水環境,特別適合作家進行文化創作。最直接的是,每到冬季北方降溫戶外難見綠色,而南方冬季仍是一片蔥蘢,人在其中就很有寫作的慾望。在參觀桂林多處靠近山水景觀的建築後,林先生甚至想要購置一處作為自己的冬季書房,可以來此進行“候鳥式寫作”。 我認為,桂林打造世界級的旅遊城市,應該不離文化的沃土。不但要深挖在地資源,扶植好本地作家的寫作,同時也可邀請國際級的著名作家到桂林來進行創作。比如開展“在地創作營”“山水筆會”等。一旦掌握到國際作家資源,我們就可通過活動載體,形成常態化的引進與落地。(韋莎妮娜)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