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在習覃看來,彭家寨需要探尋的,不僅僅是保護的路徑,而是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當下,原生態的山水、原生態的建築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的路徑,是與其共生共存的人們同時獲得經濟和精神上雙重滿足的路徑。
武陵山脈橫亙延伸,在宣恩縣境內造就了山水相依、景色旖旎的美景。這既是大自然的筆墨丹青,卻也難免成為他人眼裏的千篇一律。如何在尋常中找到不尋常的發展道路,這正是10年來習覃一直專注的事業。
“宣恩區域位置突出,生態環境好,民族文化豐富、歷史底蘊深厚,如何讓這些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換成實際價值?這是一個問題,也是一條道路。”習覃認為,“習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給宣恩指明瞭方向,也堅定了宣恩依山靠水、向內發力的信心和決心。目前,宣恩的中國土家泛博物館項目,正是“兩山”轉化過程中非常有力的探索。”
習覃提到的中國土家泛博物館項目,位於宣恩縣沙道溝鎮兩河口村。它曾一直靜默在武陵山北麓、酉水河支流的龍潭河畔。寨子裏各戶居住的土家族吊腳樓,佈局集中,都保持著建築初期的原狀,是目前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傳統聚落之一,被列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于2013年被公佈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建築學家眼裏,彭家寨的一棟棟房屋是無價之寶,它們凝聚了中國古代的建築智慧,也體現了土家族人的精神信仰,一撥又一撥的學者來此參觀、研學。而在彭家寨的老百姓眼裏,這一棟棟房屋則是“無價之物”。因為是國寶的緣故,這些房屋不能改建、不能翻修,其他村裏早就司空見慣的平房和洋樓,在彭家寨不見蹤影。加上木頭房子年久失修,防火、防潮都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這讓負責文物保護的屬地政府、主管部門在面對老百姓的實際需求時頭疼不已。
“如果彭家寨還是在以前的老路上,為了保護而保護,不去考慮當地居民的居住問題、收入問題和發展問題,這樣的保護就會難以持續。”習覃介紹道。
在習覃看來,彭家寨需要探尋的,不僅僅是保護的路徑,而是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當下,原生態的山水、原生態的建築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的路徑,是與其共生共存的人們同時獲得經濟和精神上雙重滿足的路徑。就彭家寨而言,其建築、其居民的生活狀態本身就是最珍貴的産品,也是最值得向市場尋求價值的資源,更是這條路徑中最有力的支撐。
在充分的調研、論證和考察後,宣恩縣跳出傳統的保護形態,聯合華中科技大學李保峰教授團隊以及一批優秀專家學者將以彭家寨為核心的周邊土家村寨進行整體規劃,實現彭家寨的“活化”,意圖將彭家寨的山、水、田、土、樹林、民居、建築、民族文化甚至牲畜有機糅合在一起,讓生活其中的群眾向世人演繹他們返璞歸真、乾淨純粹的田園生活和傳統文化,進而引發更多的關注和共鳴。以彭家寨為核心的“兩山”轉化實踐由此昂首闊步,高歌猛進。
2018年以來,彭家寨先後兩次參加義大利威尼斯建築雙年,陸續建成遊客集散中心、地標式建築摩霄樓、國際研學營、耍耍街等旅遊要素供給,引起國內外學者和遊客廣泛關注。這在彭家寨的歷史上、甚至在整個土家吊腳樓村的保護和傳承過程中,前無古人,絕無僅有。
另外一個典型案例是宣恩的城鎮化建設。早在精準脫貧攻堅戰時期,宣恩就立足城鄉發展實際和未來發展趨勢,借助易地扶貧搬遷,在全州大膽開創了一條以集中安置為主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宣恩縣山大人稀,交通不便,無論是基礎設施條件還是資訊化程度,都遠遠落後於時代平均發展速度。“我們借助了精準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在全縣建成56個集中安置點,3萬多群眾離開生存條件惡劣、基礎設施投入巨大的大山深處,來到中心村或集鎮。”習覃介紹説。伴隨著安置點建設的,還有配套的社區服務、衛生室、幼兒園、學校和扶貧工廠。搬遷到安置點的貧困群眾,也因此換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只此一舉,全縣9個鄉鎮集鎮面積擴大13.7%,全縣城鎮化率提高了2.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除了鄉鎮在加快城鎮化進程,宣恩縣城也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蛻變。
宣恩縣城城區面積不大,離州府恩施很近,高速車程只需30分鐘。宣恩城內,貢水河碧波盪漾,穿城而過,翠疊山綠樹成蔭,景色怡人。結合縣城的區位和內涵,宣恩縣提煉出了“仙山貢水·浪漫宣恩”的城市口號,並計劃以縣城核心區為中心,打造一個全開放式的國家4A級景區——仙山貢水旅遊區。
在縣城核心區打造開放式景區,這在全國並不是首創,但在湖北省、乃至恩施州絕對是新鮮事物。這意味著,城市的建設要滿足景區的功能,山水的維護要符合景區的標準,更重要的是,縣城的居民,不僅僅是城市的主體,更要成為景區的一員。這不僅僅對景區創建者水準的測試,更是對城市治理者能力的考驗。
景區創建之初,宣恩縣委、縣政府就充分借鑒了彭家寨高規格、高水準的規劃標準和規劃團隊,對景區內每一個項目都精心打磨,讓景區建設充分融入城市功能系統,同時也為城市功能系統增添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蘊。
惹溪街,原本是貢水河邊一條宵夜的普通小巷,因為背街臨河、煙火氣十足,每天晚上人聲鼎沸。為配合仙山貢水旅遊區的建設,縣政府決定對其實施改造,沿街設置了遊客中心、觀景平臺、門樓,配套建設了廣場、停車場、公共衛生間及橋梁,原本的夜宵街一夜成為集美食、休閒、民俗于一體的網紅打卡地。公共設施更完善,旅遊業態更豐富,環境好了,生意好了,心情自然也就好了。
習覃説,“景區和城市互相依存相互促進,整個仙山貢水旅遊區就能呈現出別具一格的風貌。同時,把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景觀都放在居民和遊客兩種角度進行關照,深入探討它們對人産生的發酵性影響,也就能讓景觀和城市更加多元、更加飽滿。”
當前,全國上下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宣恩縣希望能在總結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找到符合宣恩實際、可以普遍借鑒的範式:既能實現鄉村振興“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願景,又能達到縣域治理“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的目標。
“在‘十四五’關鍵時期,宣恩要有跨越式發展,就要找準核心要素。”習覃説,“我們正在試圖著力解決欠發達地區‘要素不足’和‘要素沉睡’的矛盾,用超常規的,但又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把這些要素撬動、激活。”
習覃認為第一個核心的要素是人才。通過借鑒學習發達地區先進經驗,大膽開創具有宣恩特色的人才引進機制。一是吸引我們自己培養的人才回流。二是要吸引在外創業有成的人才回流。“目前,在宣恩易地搬遷安置點內,縣籍人才返鄉創業的佔比55.78%。回鄉反哺正在逐步成為一種趨勢。”
習覃認為第二個核心要素是土地。“全國正在進行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及優化政策對我們非常有利,我們深刻認識到其中的巨大潛力。宣恩這麼多年在易地搬遷、農村建設用地一戶多宅和閒置建設用地的清理過程中積蓄的能量,都將在下一階段集中爆發,可以讓宣恩在保住“綠水青山”的同時,實現集約化發展。”
對於已經搬遷的貧困戶來説,儘管他們的土地還在,但因為居住地的改變而與土地發生了割裂,以前靠土地作為生産資料的農民不得不依靠市場選擇流轉、租賃來獲得土地收益。而政府要承擔的重要責任之一,就是幫助他們培育這樣的市場和市場主體,有效實現資源變資産、村民變股民。將原有分散的土地相對集中,也可以更好的實現規模經營和現代化農業。
習覃認為第三個核心要素是資金。沒有資金,所有的構想都是無源之水、無米之炊。宣恩縣財政收入以轉移支付為主,稅源有限。只能通過國有企業平臺公司撬動社會資本、帶動民間投資。財政預算投資的短板一旦由國有企業承接,國有資本資産將被全面盤活。民營企業則能輕裝上陣,充分發揮其機動性、靈活性的優勢,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全面共生、百花競放的良好局面。
無論是彭家寨景區建設,還是縣城4A級開放式景區創建,無論是易地扶貧搬遷,還是鄉村振興,都離不開山水、人和城市這三大要素。“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山水、人和城市之間找到他們和諧相處之道,讓宣恩的未來,景就是城,城就是景,人在城中即在景中。”習覃這樣説道。(冷竹 小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