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有戲 | 一曲《牡丹亭》 讓紅塵故事演繹

發佈時間:2021-06-15 15:12:5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尤紫璇 周宣  |  責任編輯:宋卿
大字體
小字體

【點睛】文化是城的脊柱,城裏有千年的傳唱。



2021年6月11日-20日,《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映演。

這不是一部以時間軸線來紀實的紀錄片,而是一部帶有“昆味”與詩意的影像紀錄。

“我只是舉著大旗而已,但大旗底下還有無數的人在幫忙。”白先勇在片中説道。



以時間為經,以崑曲為緯,

打開白先勇和周莊的記憶。

2001年,水鄉周莊斥鉅資修建古戲臺;

2002年,白先勇應邀來周莊,“摔了一跤,誤入紅塵的十年”;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橫空出世”;

2019年,白先勇再到周莊,暢談感悟,暢想崑曲傳承之夢。



一曲《牡丹亭》,讓紅塵故事演繹

崑曲無他,得一“美”字。

青春版《牡丹亭》,笛聲悠揚、唱詞水磨……處處表露出崑曲的詩意和精緻的靈魂,恰如一場百年縈繞不絕的情夢。

源於白先勇振興崑曲藝術的情懷,催生了青春版《牡丹亭》的創意,青春與崑曲、青春與《牡丹亭》的完美結合,煥發了崑曲新的生命。

它保留了崑曲最傳統經典的段落,又用現代劇場觀點進行改良,更加貼近現代觀眾語法;它讓崑曲走進國際視野,讓古典戲劇再放異彩,走出曲高和寡的式微階段,成為嶄新型態的傳統美學。



一種千年的曲調,唱透了昆山

文化是城的脊柱,城裏有千年的傳唱。

崑曲,又稱昆劇、昆腔、昆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昆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



600年前,百戲之祖崑曲發源於昆山;600年後,綿延六百年的崑曲藝術,綻放異彩。“玉山雅集”的顧阿瑛、創造“水磨腔”的魏良輔、昆劇創始人梁辰魚,都是崑曲歷史上傑出的代表人物。

200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宣佈第一批“人類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崑曲位列非遺榜首,崑曲的完整承繼與繁榮發展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和活態傳承。



一座古鎮的融合創新,讓周莊有戲

清風明月,周莊梨園。

周莊古戲臺,以九百年曆史積澱為環境,以地道的江南水鄉景致為背景,打造開放式崑曲+旅遊展示空間。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坐在古戲臺院內油紙傘下,一碗阿婆茶,一盤江南小食,走進真正的周莊生活。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幾許……”一聲婉轉的開場唸白,吳儂軟語的咿呀腔調,在溫柔夜色中蔓延,翻過高高的戲臺墻院,回蕩起層層漣漪。



澤曰南湖譽滿搖城兩千年,

腔稱水磨風靡昆山六百春。

聆聽,東方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感知,江南戲曲的文化魅力。

(尤紫璇 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