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質發展是“十四五”時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同樣也是旅遊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在旅遊業高品質發展的總體要求下,需要對十個方面的重大問題做出判斷和回答:

一是發展背景:審慎研判疫情下旅遊業的恢復態勢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已經總體可控,但依然還是“十四五”時期旅遊業發展最大的不確定因素。雖然疫情爆發以來,疫苗研製加速推進,加之國人出遊率降幅在收窄,2021年春節各地出遊的反彈形勢不錯,但對未來旅遊市場的全面復蘇依然不宜盲目樂觀。2020年2月在疫情肆虐之時,很少有人能預料到旅遊業受損超過一半,有權威機構的預測也是2020年國內旅遊人數降幅將在15%左右,國內旅遊收入降幅將在20%左右;近日文化和旅遊部財務司公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旅遊人數同比下降了52.1%,國內旅遊收入同比下降61.1%。實際的數據遠比當初預計的嚴重。正如文化和旅遊部胡和平部長所言,“我們要在全球疫情擴散蔓延態勢仍在持續,我國的疫情反彈風險依然存在的形勢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旅遊發展。”從目前的情況看,旅遊市場可能要在2022年甚至2023年才能恢復到2019年的水準。我們需要對“十四五”期間旅遊市場全面恢復所面臨的各種風險與挑戰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行動儲備。

二是發展契機:把握擴大內需戰略下旅遊消費增長機遇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同時明確要求“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全面促進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因此,“十四五”時期,旅遊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擴大內需戰略做出更大貢獻;同時,這也是旅遊業爭取國家政策支援的重要契機。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收入差距的擴大,“十四五”期間,旅遊消費分層的態勢將進一步加劇;但我國旅遊産品結構與旅遊消費結構並不匹配。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將發展“大眾旅遊”簡單等同於低端旅遊産品供給;在推動更多國民參與旅遊消費的同時,把更多精力放在滿足中高收入群體旅遊消費升級的需求上,將成為擴大旅遊消費的重點。

三是發展重點:繼續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

2018年3月,文化和旅遊部成立以來,文旅融合一直是行業關注的熱點,但除了省級層面的北京和山西以及少數地級市出臺指導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政策意見之外,還沒在全國範圍內對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做出系統的部署。“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思路和舉措將更加明確,一些具有示範性的文化和旅遊融合區域和項目也將陸續推出。未來,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重點:一方面是如何將更多特色文化資源和文化元素挖掘出來,將其轉化優質的文化旅遊産品和獨特的文化旅遊體驗;另一方面則是如何充分發揮旅遊的渠道優勢,廣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優秀文化。由於旅遊業自身的經濟屬性,在要求其承擔更多文化功能的時候,則需要設計相應的融合機制和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否則就很難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協調起來。此外,“十四五”期間,文旅融合的重頭戲是“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可以考慮借鑒國家自貿區的做法,並結合文化旅遊部門擅長的標準化工作手段,在積極爭取國家層面政策支援的基礎上,通過典型試點——經驗梳理——推廣應用的方式予以推動。

四是發展制度:不斷優化和深化旅遊改革

自2010年起國家旅遊行政部門就一直在努力推動旅遊綜合改革,但效果並不理想。旅遊改革的問題雖然反映在旅遊發展領域,但改革的對象卻主要是與旅遊相關的各種有形無形規定。“十四五”期間,旅遊改革需要在深入研究各種制約旅遊業高品質發展不合理規定的基礎上,結合國家改革總體進程,爭取相關部門支援,逐項推進。比如旅遊用地制度改革,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根據鄉村休閒觀光等産業分散佈局的實際需要,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新方式。”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跟進,通過改革將有利於鄉村旅遊業發展的土地政策固化下來。此外,在具體推進旅遊改革時,還要特別注意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將全域旅遊示範區、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等創建載體培育成改革載體,通過上下結合,實現改革的突破。

五是發展主體:進一步做優做強旅遊企業

旅遊企業是旅遊業高品質發展的主體,但我國旅遊企業發展品質卻總體不高。此外,受疫情衝擊,我國多數旅遊企業也是“傷痕纍纍”。過去我們發展旅遊企業的慣性思路是做大做強,但從旅遊業發展的實際看,除了少數網際網路渠道端的旅遊企業,大旅遊企業鳳毛麟角,中小旅遊企業是旅遊業發展的主體。像過去業界認為最大的旅遊企業美國運通,主要業務其實金融;而20多強的中國旅遊集團,大多旅遊業務的佔比並不高。相較于製造業以市場集中度作為主要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發展品質,旅遊行業發展的常態也許就是低市場集中度。因此,“十四五”期間,我們需要反思簡單“一味求大”的思路,將工作重點更多調整到支援大旅遊企業培育創新旅遊業務,支援優質中小旅遊企業快速成長上來。

六是發展增量:推動有效、合理、精細的旅遊投資

旅遊投資是促進旅遊業高品質發展,旅遊産品結構轉型的重要力量,但過去業界習慣於把每年旅遊投資額的數量和增長率,作為行業景氣的證明。實際上過去每年統計公佈的上萬億旅遊投資中不少是披著旅遊綜合體“面紗”的房地産投資,而去除掉地産投資以及部分計入旅遊投資的市政建設項目之後,每年的旅遊投資數量並不一定很多。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旅遊消費市場受到抑制,旅遊實體投資也會變得更加謹慎。此外,過去旅遊大項目相關的旅遊投資大都與地産商有關。2020年房地産投資同比增長7%,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實現正增長的重要力量,但是增幅比上年回落2.9個百分點。受國家大政方針的調整,預計“十四五”期間房地産投資規模呈萎縮態勢,這也必將影響“非剛需”的旅遊地産投資。未來,需要考慮建立能真正反映旅遊産業供給現狀和引導旅遊科學投資的統計指標體系;同時鼓勵和支援符合市場需求、有創意的中小旅遊投資項目落地。

七是發展動力:加快推進旅遊領域的技術應用

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國家層面更加重視科技進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21年八項重大任務中,第一項就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旅遊業不是原發科技的産生地,但卻可以成為現代科技應用的重要領域。比如自動駕駛技術,在社會道路上廣泛使用之前,大可在旅遊景區提前應用;再比如虛擬現實技術,在大規模進入家庭之前,可以在豐富旅遊體驗中進行嘗試。“十四五”期間旅遊業需要重點關注的技術主要有:5G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其應用需要聚焦的重點領域主要是:通過科技豐富旅遊體驗、增加旅遊消費、促進文旅融合、提高服務效率、優化旅遊治理等方面。

八是發展基礎: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支撐作用

作為人對人服務的産業,人力資本對旅遊業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從現實情況看,一方面作為勞動密集型産業,旅遊業吸納了大量就業人口;另一方面旅遊從業人員薪酬低、增長慢,又不利於吸引高素質人才。根據《中國飯店業務統計》數據顯示,儘管中國五星級酒店全年全職員工薪酬和福利從2015年的9.5萬元升至2019年的12萬元,年均增長率均為6%,但仍然低於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全國平均工資水準4個百分點左右。“十四五”期間,需要在工資水準相對較低的情況下,穩定基本旅遊服務人員隊伍;同時也需要提高核心崗位專業人才的核心能力,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旅遊行業。此外,還需要加快解決學用脫節的問題,全面提高旅遊從業隊伍的素質;同時採取有效措施彌補旅遊景區、旅遊新業態等運營人才缺乏的“短板”。

九是發展邏輯:不斷優化旅遊業的運作模式

促進旅遊業高品質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如何優化旅遊大系統中的各種運作模式應該成為“十四五”時期重點關注的問題。首先是商業運作模式,特別要妥善處理線上渠道企業和線下産品供給企業之間的關係,既要推動特色化、規模化發展,也要防止由於過度壟斷對競爭和創新的抑制。其次要完善旅遊治理模式,探索在弱化事前審批背景下,強化事中事後監管的模式,要形成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既要管得住,又不能因為過分監管干擾旅遊企業的正常運營。再次是要形成政府和企業之間互動的模式,特別是要發揮協會等社會組織的作用,形成旅遊業高品質發展的合力。

十是發展格局:有序推進旅遊發展的雙迴圈

為應對世界形勢變化,國家層面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發展思想。就旅遊業而言,國家層面十分看重入出境旅遊在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展示國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但由於旅遊業主要是基於人的流動,在目前的形勢下,旅遊服務很難按照貨物商品的思路去推進雙迴圈。2021年初,國外新冠疫情感染人數已經超過1億,且感染人數仍在不斷增加,按照“外防輸入”的抗疫方針,2021年入出境旅遊發展前景依然堪憂。如果全球疫情不能有效控制,整個“十四五”期間,我們的國際旅遊都很難真正復蘇。這就意味著,我們“十四五”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國內大迴圈”上;對入境旅游來説,仍然需要繼續蟄伏,保存力量,同時做好政策儲備,等待寒冬過去,春天到來。

(作者:曾博偉 係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秘書長、北京聯合大學中國旅遊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