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 | 直面深度衰退,旅遊轉型突破

發佈時間:2021-01-26 15:47:3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魏小安  |  責任編輯:安平
大字體
小字體

一、直面深度衰退

旅遊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可以説進入深度衰退。如果只是階段性影響,或者只是局部影響,都説不上深度衰退,只有全面影響和長期影響的結果,才稱得上深度衰退。首先是影響時間,疫情已經一年,起起伏伏,現在,全世界感染者逼近1億人,累計病死者超過200萬人,而且看不到好轉的跡象,病毒在不斷變異。關鍵是迄今為止,還沒有對應的特效藥,疫苗可以解決一部分預防問題,治療問題則沒有突破。也就意味著,我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得不接受和病毒共存的局面。中國是應對疫情最好的國家,這一波疫情襲來,又呈現多點爆發,聚集爆發,多代感染的狀況。經過一年的磨練,現在我們不恐懼了,但是仍然緊張,好不容易正常的生産和生活狀態又變化了。疫情常態化,不是挂在嘴上,也不能有僥倖心理,有可能形成的常態是區域性的和季節性的,春夏緩和,秋冬復發,世界輪轉。這樣就使世界旅遊不得不進入深度衰退。其次是影響範圍,不同於以前的情況,這次是全世界捲入,沒有倖免。第三是影響程度,世界旅遊組織預計,2020年全球國際旅遊總人次同比減少8.5億至11億人次,造成9100億至12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並威脅1億至1.2億個直接與旅遊業相關的工作崗位。這是1950年以來,世界旅遊業經歷的最嚴重的一次危機,世界國際旅遊業倒退30年。

對於中國旅遊業而言,也是如此,需要從底線思維出發,時間是長期的,範圍是全面的,程度是深刻的,變化是複雜的,總體而言,面對深度衰退,我們必須有深度思維。

2019年,全國旅遊60億人次,同比增長8.4%;入出境3億人次,增長3.1%。總收入6.63萬億元,增長11%。國際旅遊收入1313億美元,增長3.3%。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10.94萬億元,佔GDP的11.05%。直接就業2825萬人,直接和間接就業7987萬人,佔全國的10.31%。2020年,如果説其他行業是下降,旅遊則是斷崖式的下降,現在還沒有看到旅遊方面的統計數據,估計總體減半。一是入出境旅遊收入,除了部分商務旅遊仍然存在,其他可以不計,大約減少兩千億美元收入,約合13000億元人民幣。國內旅遊減少3萬多億元,加在一起大約是4.5萬億人民幣。如果按世界旅遊組織的表述方式,中國的國際旅遊大體倒退了30年,國內旅遊大體倒退到2014年。

另一方面,1月18日,2020年中國經濟年報揭曉,全年國內生産總值1015986億元,歷史上首次超過100萬億,比上年增長2.3%,成為全世界唯一正增長的國家。由於完善的産業鏈體系,這幾個月,反而出現了外貿大幅度增長,製造業全面提升的局面。其中,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長2.1%,低於總體增長,更低於一産增長3%和二産增長2.6%的情況,其中,不能不説是旅遊拉了第三産業增長的後腿,進而拉了國民經濟增長的後腿。這是旅遊發展40多年以來,從未出現過的情況。

兩相比較,旅遊深度衰退的感覺更加突出。一是旅遊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大幅度下降,至少佔GDP的比重減半,綜合貢獻也要大大縮水。二是增長率的反差加大,多年以來,旅遊增長率超過國民經濟總體增長,幾乎成為常態現象,而這次則是背道而馳,國民經濟保持了正增長,旅遊則是40到50%的下降。三是就業,如果以前的就業與總收入大體符合,這次也會同比例下降,大概有1500萬直接就業者待業乃至失業,一年能熬,兩年就過不去了。四是需求,我們説旅遊已經成為剛性需求,只要有可能,就會噴發。但是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之下,旅遊需求不僅是受到壓抑,而且已經轉向,主流是城市休閒和鄉村度假。以前,佔據旅遊消費重頭的商務旅行、會議獎勵、景區觀光都在淡化。五是數量眾多的供給設施已經建成,供給能力放空。由此,造成了新的供求關係不匹配,存量不僅是設施存量,也是資金沉澱,形成了更深層次的衰退。

二、産業與事業

中國旅遊面對40多年未有之困境,怎麼辦?艱難的2020年,全行業努力,全員奮鬥,抓住一切機會,熬過來了。今年積累了經驗,黑天鵝已經過去,需要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在變化中把握變化。

其中最具根本性的變化,應當是産業與事業的關係。1986年,討論文化與旅遊的關係時,于光遠先生説:旅遊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産業,也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後來我用這個説法請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孫尚清先生,孫先生説:這種兩頭説的話始終都對,但是不得要領。應當分階段,30年內,旅遊是經濟—文化産業,30年後,是文化—經濟事業。到今天,已經30多年了,中國旅遊業應當轉型了,就是按照文化—經濟事業來轉型。轉型的基礎,一是我們的執政理念,以人民為中心,強化人民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多年以來的GDP第一的理念必須變化。二是百萬億的GDP,創造條件,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標誌。三是每人平均一萬美元的國際發展階段,發達國家在這個階段,旅遊發展的格局都在變化。四是基礎設施的發達,足以滿足發展需求。五是旅遊供給能力充裕,適度硬開發,不需要硬體的大投入,需要強化軟開發,即智慧的大投入和文化的大投入。六是文旅融合,創造了體制和機制的條件,便於實際操作。

第一,需要産業化與事業化的共同推進。一是逐步淡化産業,通過事業轉型,度過冬天。在投資角度,是強化軟開發,適度硬開發。在運營角度,是扶持半公共性産品,提升服務性和福利性。二是強化轉型,淡化升級。轉型是性質變化,也是橫向拓展,升級是縱向提升,是高品質發展。在總體模式需要轉型的當下,大眾旅遊普遍化存在,當然需要高品質,但是尚未達到全面高品質階段。三是形成旅遊産業與事業共同推進的新格局,並不是直接把旅遊企業事業化,否則等於倒退。而是強化旅遊的公共性,提升旅遊在國民增加幸福感和獲得感中的地位。旅遊活動的本質性規定,就是開闊眼界,豐富內容,增加幸福,提高生活品質。進入國家新發展階段,按照新發展理念,旅遊的新格局也需要轉換,産業與事業共同推進,是題中應有之義。由此,就是淡化經濟,強化社會;淡化消費,強化生活;淡化觀光,強化休閒。

第二,強化公共性。一是需要加大旅遊公共服務建設,尤其是對應城市休閒和鄉村度假,需要增加公共功能,完善基礎設施。二是通過政府採購和項目補貼等多種方式,扶持一些半公共性的項目,如營地、戶外運動基地、青年旅舍等等,這些事情,國際上已經有成熟經驗,政府不必越俎代庖,但是也不能缺位。三是對應可能長期存在的起伏性和階段性市場變化,採用靈活休假制度,疫情淡旅遊旺,疫情起休閒起,是潛在需求變成現實消費。四是對應城市更新,擴大休閒空間,豐富休閒內容。

第三,需要創新産品,一是社會旅遊,涉及到員工度假,乃至獎勵旅遊,甚至福利旅遊,通過發放旅遊消費券等方式,使貧困人口也能夠享受旅遊和休閒。二是生態旅遊和環境旅遊,對應人們對自然的需求。三是擴展研學旅行,現在的公共性已經體現。四是紅色旅遊,與黨建活動緊密相連。五是度假,在冬季,候鳥型生活集中在北回歸線以南,熱點在北緯18度以南,是區域拉動。在夏季,則集中在鄉村和山地,促進鄉村振興,形成常態機制。

40多年的中國旅遊發展,前10年,是從事業向産業轉型,那次轉型有困難,但是並不艱難,上上下下很快就形成了共識,也使旅遊發展納入體系。到2018年,又到了階段性轉型時期,成立文化和旅遊部,實際上創造了一個最佳的轉換機制,文化事業需要適度産業化,旅遊産業需要適度事業化。這次轉型沒有什麼困難,但是會很艱難,蓋因難以形成共識。這些觀點我已經談了4年,並沒有引起注意。看起來,是新冠疫情逼著我們轉型,這也將是長遠的根本性轉型。

三、以轉型謀生存

疫情所致,我們已經回不到過去了,為什麼還要用傳統思維方式?疫情常態,也會形成新的常態,為什麼還要用傳統工作方式?但是,由於路徑依賴,自然會使我們希望疫情儘快過去,一切恢復到從前。

從前回不去,當前很重要,壓倒一切的是謀生存。

從供給來看,主體是已經形成的存量資産,也是基礎,基本沉澱在住宿和景區領域,形成了重資産,也成為邁不過去的一道坎。從渠道來看,傳統的旅行社渠道基本已被平臺替代,自渠道也風起雲湧,只有新渠道,還在不斷摸索。渠道商的概念已經基本消失,只能靠自我轉換,自我消化。從長遠來看,只有入出境旅遊全面恢復,旅行社才能夠生存,否則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從需求來看,潛在需求大把,但是如果始終被壓抑,也會産生新的轉化。今年春節,看來不僅是旅遊需求難以實現,城市休閒都難以實現,只能變成家庭式實現和網路式實現。而現實需求的實現,一是疫情的階段性,形成旅遊需求的階段性實現。二是區域性,從個別地區到部分地區,形成區域性實現。

從企業來看,規模大中小,類型多樣化,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共性的東西有幾條:

一是轉方向。不必都在一棵樹上吊著,能轉即轉。不僅是企業,包括個人,沒有前景,早轉早主動。客觀來看,也是一種結構調整。

二是擴領域,也是一種轉型方式,需要開拓思路。只要對應未來,對應需求,就有前景。

三是賣資産。現在正是好時候,美元放水,世界跟進,通貨膨脹已經顯現。流動性過剩,資本領域和消費領域都感受到。這種時候,好的投資項目難找,一般項目也可以溢價,形成資金的蓄水池。

四是增股東,增資擴股,分擔壓力。化整為零,利於運作。反正是消費市場受壓抑,資本市場找出路,合適的企業也正在上市。

五是重骨幹,不管什麼時候,骨幹都是企業的根基。抗壓力靠骨幹,創新局也靠骨幹。留住骨幹要看企業機制,好的機制能夠共進退。進一步是培育人才,低谷時期學習培訓,調整,是屢試不爽之策。

六是要政策。先是政策包,去年的經驗,鄉村振興政策、教育政策、體育政策、環保政策等等,都見到實效,文旅政策只是毛毛雨。所以,越是跨界,越能尋求政策包。其次,通過産業轉型,應當産生一系列新政策,不僅是補貼性政策,補貼救急不救窮。根本在於機制性政策,産生市場活力,對於旅遊的小微,格外有效。

行文至此,總算看到一點好消息,疫苗開始見到效果,似乎産生了轉捩點。WTTC又開始忽悠,由於疫苗的作用,今年世界旅遊業將恢復1.7億個工作崗位。對於世界,至少在2021年,看不到國際旅遊的希望。在中國,可以看到的是,寒冬臘月,南方候鳥集中。待到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江南休閒恢復。進入夏季,全國都在樂觀。然而進入秋冬,北中國又開始緊張,進而蔓延到全國。季節性和區域性,可能就是疫情常態化的表現。疫情常態化,需要常態化的市場滿足,也需要常態化的旅遊應對,轉型是為根本。中國是一個大陸型的國家,國土面積大,有戰略腹地;情況差別大,有迴旋餘地。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總可以創造新格局。中國又是世界上抗疫最成功的國家,現在只是少數地區和少數病例,已經引發全國高度動員。醫療手段和非醫療手段的結合,走在世界前列,保障了民心穩定。內迴圈和雙迴圈戰略的提出,會形成新格局。旅遊在疫情影響之下拉了國民經濟的後腿,但是在新理念、新階段和新格局的變化中不能拉後腿,應當走在前列,也完全有基礎有條件走在前列。(作者:魏小安  係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