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冰雪旅遊是現代産業,更是當代生活

發佈時間:2021-01-05 10:56:5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伍策 一丁  |  責任編輯:安平
大字體
小字體

中國網1月5日訊 1月5日,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在2021中國冰雪旅遊發展論壇發表了題為《冰雪旅遊是現代産業,更是當代生活》的主題演講。戴斌表示,無論我們願意不願意,時代總要進步的,日子總要向前的。工業革命對小亞細亞生産方式的衝擊,科技創新對生産生活方式的影響,都是不可避免的。今天的人們不再需要于刺骨的風中砸冰下網,不再需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打獵,不再需要住撮籮子、木刻楞、穿魚皮衣服以標記自己的民族符號。我們會回顧過去,但是不可能回到過去;我們會展望未來,也會創造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講,冰雪旅遊是新發展階段的當代生活,也是新發展格局中的現代産業。

戴斌説,我們的祖輩先民在冰上留下了冬季生産場景。吉林查幹湖和黑龍江杜爾伯特為代表的冬捕,穿林海、渡雪原的冬獵,阿勒泰史上最早的獸毛皮滑雪板,傳承了北方的冬季生産生活方式,解決了食材來源問題。哈爾濱的採冰、松花江和黃河中的開冰,表示了特定節氣的來臨和勞動的開始。歷史上,這些項目並不是休閒活動和旅遊項目,而是嚴酷的自然環境下的生存挑戰,絕大多數今天可以稱之為文化遺産的冰上項目,都是吾土吾民的生活記憶。當然,除了勞作的艱辛,也有很多溫暖的記憶。每當冬季來臨,祖國各地冰封的江河湖泊隨處可見男女老少溜冰的身影,隨時可聞大人小孩歡快的笑聲。小方凳下面加幾條鐵絲,拿根鐵棍甚至樹枝就土法上冰了。一進入數九寒天,北京什剎海就成了冰上民俗畫卷。各地少年兒童放學回家在冰上倉榔榔滾動的鐵環,讓無數人的心中留下了無憂無慮的終生念想。

我們的祖輩先民在雪中鐫刻了風雅多姿的記憶。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景象,激起一代偉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情,不由人縱情高歌“我愛你,塞北的雪”。樓船夜雪、瓜州古渡,胡天八月即飛起的雪,激起了多少仁人志士抗敵報國的雄心。送別董大、天下識君的那場雪,斷橋殘雪、湖心亭看雪,還有詩人徐志摩在西湖邊上寄給戀人的那一支梅花雪,已成中華文脈的山川溪流和揮之不去的鄉愁記憶。日薄西山的時光,那場將下未下的雪,因為“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而成為多少夜歸之人的溫情記憶和前行力量。

面對厚重又風雅的歷史,我們需要保持必要的敬意。冬捕冬獵、冰上宿營不是哪個人策劃的結果,也不僅是曬朋友圈凡爾賽文學,它們是承載祖輩先民一路走來的文化遺産,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歷史記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冰雪旅遊不再只是去雪地上撒點兒野那麼簡單,而是要讓國民在旅程中領悟文化之美,增強文化自信。無論是目的地形象宣傳、旅遊線路設計,還是具體的項目策劃和産品設計,都在系統整理並深入研究當地的歷史文脈,培育一批文化底蘊深厚、文化特色鮮明的冰雪旅遊目的地、冰雪旅遊線路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冰雪旅遊産品。在三億人上冰雪,十四億人迎冬奧的今天,冰雪休閒也不再只是移植歐洲北美的高山滑雪和冰上運動那麼小眾,而是要發展更加廣泛的群眾體育和國民休閒,不斷增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三億人上冰雪,關鍵是“上”,要想方設法降低有關項目的技術門檻和價格門檻,先解決老百姓“有沒有”“缺不缺”的問題,再解決“好不好”“精不精”的問題。

在我的心目中,前者是充滿敬意地回望祖輩先民的歷史,後者是滿懷喜悅地注視著年輕人的未來。”戴斌如是表示。

戴斌認為,年輕人正在培育屬於他們的冰雪世界。在觀看和參與體育賽事的過程中,在出國旅遊對冰雪休閒項目的實地體驗中,充滿生機和活力且有較高支付能力的年輕人,很快就融入了高山滑雪、冰上速滑、冰上舞蹈、雪地溫泉等項目。正是由於受眾群體而非競技體育群體的擴大,加速了現代冰雪項目在中國的落地。奧運會不僅是半個月的賽事,更是因為聖火採集與傳遞、開幕式、文藝創作、學術研討,以及大眾傳媒的介入,讓“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的傳播。依然記得多年前中央電視臺播放的一檔體育節目《人活天地間》,對生命極限的挑戰和生活自由的嚮往,讓成千上萬的人因此而走上了冰雪。這是一個年輕人主導的觀念輸入、概念導入和市場擴散的過程,也是一個地方政府跟進、投資機構和市場主體廣泛參與的過程。一旦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就沒有創造不了的人間奇跡。我們看到一批融合傳統與現代、科技與藝術、表演與參與的新型冰雪休閒項目被創造了出來,漠河找北、雪中搖滾、高山溫泉,以其活力、時尚和動感贏得了年輕人的喜愛,型塑了冰雪旅遊的未來。

年輕人正在創造面向未來的冰雪文化。從元旦假日冰雪旅遊的市場數據來看,散客、自助和自駕成為主流的旅遊方式。不願意被定義的個性化需求不僅具有市場意義和商業價值,對文化傳承與創造而言,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癡迷于科技和藝術,喜歡一些新潮而時尚的事物,高山滑雪、雪地摩托車、冰上越野、雪中搖滾、無人機、燈光秀、炫麗的北極光、夜間休閒、電子競技等項目都在小眾的市場上自由地生長。他們也注重家庭和親情的守護,親子、研學、老年旅遊與冰雪的結合,讓大眾旅遊和智慧旅遊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不用擔心後浪在創新的道路上走得太遠,總想著用前浪的生命軌跡和人生經驗去手把手地示範。須知,沒有歷經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沒有探索的未來是沒有想像空間的。前年在挪威冬奧滑雪場訪問的時候,有個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齡前兒童腰上係了帶子由父親牽引著,在雪道上蹣跚前行,經常跌倒在地,父親前行兩步拎著後領起來立於滑板上,繼續前行。那一刻,我開始重新思考冰雪旅遊是什麼,是永遠爭第一的競技運動嗎?是階層向上流動的標簽嗎?都不是。對人類而言,冰雪是長存的生活方式,是家庭和親情,是愛與和平。

戴斌認為,冰雪旅遊滿足了全面小康社會人民的美好生活新期待。為迎接明年的冬奧會,實現三億人上冰雪的目標,我們要創造更多的項目,營造更多的場景,讓國民大眾更為方便地接觸冰雪,了解冰雪,愛上冰雪。早些年,奧運冠軍葉喬波在北京開設的滑雪場讓市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上冰雪的樂趣,培育了現代冰雪運會的參與者和愛好者。自那時起,方興未艾的亞布力、長白山、崇禮、牙克石、新疆等地的滑雪場,構成了當代冰雪運動、冰雪休閒和冰雪旅遊的空間格局。在地方政府文化、體育和旅遊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哈爾濱冰雪節、長春瓦薩滑雪節已然成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冰雪消費季。讓更大範圍的城鄉居民走上冰雪,參與冰雪,有利於市民和遊客了解山河壯麗、四季繽紛的祖國,熱愛歷史悠久、人文昌盛的祖國,有利於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個時期,群眾體育工作的指導思想是,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培育人民群眾的冰雪意識和運動精神,增強人民群眾對冰雪旅遊的參與度和獲得感,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的提升,將是一個長期的普及提高的過程。

冰雪旅遊蘊含了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現代旅遊業體系的新要素。無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入境旅遊,還是二十一世紀的國民旅遊,在大眾旅遊的早期階段主要依託自然資源和歷史人文資源。哈爾濱冰雕、吉林霧淞、雪鄉蘑菇屋、冰雪那達幕,以及各地星羅棋佈的民居、民俗都成為吸引海外遊客到訪的獨特資源。很多來自南方的遊客到了黑龍江,一下車就撒歡打滾啊。隨著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大眾旅遊進入了新發展階段,只靠傳統的資源就有些力不從心了,必須導入新要素、新動能,才能滿足新需求,升級傳統産業。冰雪旅遊消費的擴容與升級,為現代旅遊産業體系的完善和産業鏈的延展提供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市場基礎。我們看到新的演藝項目融進來了,甘肅飛天舞團的室外演出已經成為蘭州冬季旅遊的靚麗風景。我們看到市場主體擴大了,調查表明,全國以冰雪旅遊休閒為主營業務的企業已有6600家,而且每年都在以兩位數持續增長。作為異地生活方式的冰雪休閒和冰雪旅遊,需要滑雪板、滑雪服、護目鏡等裝具裝備,需要越野車、服務區、度假地的建設,也需要安全救援、交通運輸等新型服務的配套。就在這個冰雪季,很多從北京去崇禮滑雪的遊客,由於高鐵車廂不能放置裝具而不得不放棄行程。做好冰雪旅遊需求側的管理,加強冰雪旅遊供給側的改革,將有利於鞏固國內旅遊大市場為主體,國際國內旅遊市場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格局。從現在起要就系統研究冰雪旅遊市場的增長潛力和消費需求,系統謀劃北京和張家口冬奧會承辦地比賽場館的賽後利用問題。這個是世界性的難題,突破口在於激發本地休閒和外來遊客的雙重需求,以此推進建設城市化進程中的主客共用美好生活新空間。

冰雪旅遊培育了科技創新體系和融合發展必不可少的新場景。在這次專題調查的過程中,旅遊經濟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告訴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數據,參與答題和填寫問卷最多的省份是廣東。這再次驗證了之前的猜想,冰雪旅遊的自然資源集中在東北、華北和西北,而冰雪旅遊的客源市場則在華南、華中和華東。從廣州、鄭州銀基國際旅遊度假區的室內冰雪項目來看,傳統觀念裏沒有什麼資源的城市消費潛力反而最大。這些大型冰雪休閒項目的研發、設計、建造和運營,需要製冷等高端裝備製造、整合和控制技術,需要水資源、環境保護和安全防控等領域的技術創新,需要沉浸式演出的舞臺裝置、光影技術和表演藝術的結合。市場主導的消費場景創新和商業驅動的休閒空間創造,為航空航太、深海探潛、自動化、生命科學、極地科學等領域的成果轉化提供了廣泛的應用空間。

“從冰雪旅遊正當時,到向上的奧運和向下的市場,再到生活方式的普及和現代産業體系的構建,三億人上冰雪的夢想已經照進了十四億人全面小康社會的現實。讓我們團結在大眾旅遊的旗幟下,在智慧旅遊的道路上,把冰雪旅遊推向健康、人文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戴斌如是説道。(伍策 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