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睢寧:帶動致富 構建美麗鄉村幸福小康之路

發佈時間:2020-10-21 14:13:0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劉涵 顧士剛 袁宗德  |  責任編輯:宋卿
大字體
小字體

中國網10月21日訊 近年來,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構建“1個縣農業公司、18個鎮農業公司、400個村集體合作社和1萬名新型職業農民”的“11841”新型農業生産經營體系,有力推動了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提升了農業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水準,帶動集體經濟的增長和農民增收。

2020年10月14日,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來睢寧檢查秋收工作時指出,要堅持生態有機發展理念,加快農業規模化、産業化、現代化發展,實現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打響睢寧農業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帶動百姓致富、村集體增收。



“家鄉就是好地方,掙錢不用去遠方”正成為睢寧人的共識。

“現在你工作穩定了,還有什麼其他的困難,我們來共同幫助你。”近日,沙集鎮沙集村黨總支部書記沙甫再次來到李超工作的地點,詢問其工作和生活情況。李超是該村王前組的低收入戶,由於家庭原因,早年輟學,一直沒有正經的工作,脫貧成了李超最需解決的問題。沙甫就四處打聽工廠招聘,在該村一家塑膠製品廠為其找到送貨的工作,每月收入近5000元,解決了李超的燃眉之急。

“我現在每月有四五千塊錢收入,生活比以前好了許多,過完年打算把房子蓋了,解決個人問題,這樣全家的小康生活就有指望了。”李超説。



“我們村建檔立卡戶138戶,低收入人口380人,經過努力,2019年已經實現全部脫貧。近期我們對已脫貧戶逐一核實,不能讓脫貧戶再返貧,也不能讓邊緣戶再致貧。我們要把‘一戶一策’幫扶措施落實好、跟蹤好。”沙甫告訴記者。

同樣,在姚集鎮房灣村,低收入戶周保彩近段時間也找到了工作。松鼠咔咔樂園在開園之前,需要招聘大量工作人員,村裏就把她的名字報了上去。經過介紹,周保彩順利地在松鼠咔咔樂園就職,專門負責鴕鳥和羊駝的飼養。據周保彩介紹,這項工作對自己來説既輕鬆又好玩,同時每月還能拿到近3000元的工資,樂園還為其辦理了“五險”,按時上下班又不耽誤照顧家庭,簡直是“幸福到家了”。

“真沒想到工作那麼輕鬆,像俺這樣沒文化,外出打工也不現實,能在家門口找到這樣輕鬆的工作,多虧了政府在這裡建設了遊樂園。我們村裏面好多人都來這裡上班了,還有在附近做生意的,收入都提高了。”周保彩感激地説。

“房灣濕地真美,給我們當地經濟發展帶來動力,也解決了大部分的低收入戶脫貧問題,造福了沿河的老百姓。”房灣濕地公園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周保慶感慨地説。

上有“陽光存摺”下有“綠色銀行”

在高作鎮官楊社區附近有一個佔地42畝的光伏扶貧産業園,成排的光伏電板在陽光下熠熠閃光。“光伏電板就相當於‘陽光存摺’,只要有太陽,我們就會有收益。”官楊社區黨總支書記張旭説到光伏發電扶貧項目是讚不絕口。這裡光伏每天發電量4000度左右,併入國家電網每年收益132—136萬元。光伏板底下建18個花卉大棚。

“我們和沭陽一家花卉公司合作,他們在我們村光伏板底下建花卉大棚,帶動10戶低收入戶工作,工資是60—80每天,按月發放。”張旭高興地説,隨著光伏發電收入穩定下來,該村把光伏板底下空地利用起來,通過發展花卉種植,實現土地立體化增值利用,建設現代高效農業綜合經濟體。高作鎮官楊村蔣東組的60歲蔣德光就在這裡實現了脫貧,如今他成為這裡的小組長,每天帶領20多名工人管理花卉,除工資外,像他這樣的低收入戶還有額外的“紅包”。“大棚以及苗木花卉由沭陽投資,除了工資之外,收益是沭陽70%、低收入戶30%。”張旭説。一旁的蔣德光插話:“關鍵是我們有技術有産業有市場,以後年年可以有收益。”



扶貧“花卉大棚”成為貧困戶增收“小銀行”。官楊社區建檔低收入戶64歲的李蘭英笑稱自己在“綠色銀行”上班,每天從“銀行”提取80元工資,感到很幸福。

“火車頭”領跑,拉著村民走上致富路

企業與農戶一系列合作新模式在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給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帶來“火車頭”“牽引鏈”。

戶雁是梁集鎮興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他經常算自己的草莓收入賬:“10畝大棚草莓能産到6萬斤,按平均每斤20元計算,這一季就能賣到120萬元,扣除50萬元的成本,凈收入能達到70萬元。”



興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後,從農民手中流轉了6000多畝耕地,作為“11841”體系中的“1”,縣級農業公司結合梁集鎮的區位優勢,建議發展觀光休閒農業,戶雁的這10畝草莓大棚是做給農戶看的一個示範。戶雁介紹説,農民可以承包公司的草莓大棚,苗子和農資由公司統一提供,技術指導由專人負責,草莓成熟後有專人到府收購,承包戶只需要做好管理就可以了,算下來,出去成本,一個大棚一年的純收入至少8萬元。

姚集鎮的農業公司徐州豐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負責全鎮的技術指導、品牌打造、産品銷售,36個村集體負責農産品的生産。公司先後流轉土地兩萬畝種植了蘋果、黃桃、山楂等,形成“百里黃河百里果”的特色林果産業帶。在銷售上採用線上、線下雙渠道的銷售模式進行産品的整合行銷,利用微信、微網志、抖音等新媒體來進行産品推廣,截至目前,公司資産達1.7億多元,帶動1000余農戶實現致富。(劉涵 顧士剛 袁宗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