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麗水縉雲縣實施文保建築整體遷建保護

發佈時間:2020-10-21 10:32:15  |  來源:浙江線上  |  作者:鄔敏 劉斌  |  責任編輯:尚槿
大字體
小字體

木柱鬥拱、天井門樓,磚瓦之間處處雕梁畫棟……10月19日,剛正式通過驗收的3幢四合院結構的清代古建築,靜靜矗立在縉雲縣壺鎮鎮團結村。難以想像,就在3年前,這片面積達8160平方米的古建築群還位於10公里外的松岩村。

這些百年古建築分別為松岩百廿間、廿四間、胡氏宗祠。百廿間建於清乾隆末年,是麗水當地最大的清代古建築之一;廿四間建於清嘉慶年間;胡氏宗祠建於清道光年間。

2017年,縉雲啟動潛明水庫一期工程及移民動遷安置工作,其中松岩村納入搬遷村。為避免古建築群湮沒庫底留下永遠的遺憾,縉雲投入4000多萬元,抽調縣文旅局、壺鎮鎮等工作人員聯合組建了潛明水庫(一期)文保搬遷項目專班組,分派專人負責文保建築整體遷建、修繕及其他相關配套工程。

為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建築的原有狀態和歷史資訊,文保項目組採用傳統的手工拆卸復建方法,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上,對原建造工藝、原做法、原材料嚴格把控,堅持用木、石、磚等原材料,借鑒現代科技手段讓古建築得到合理保護。“搬家”前,對於和搬遷建築相鄰的、可能危害到建築安全的附屬屋全部採用純手工拆除,“搬家”後的古建築再由人工修葺。

拆卸和修復,小到一磚一瓦、一鑿一砌,都蘊含著匠心和考量。文保項目組前期耗時1年多,對照設計方案和圖紙對古建築重新測繪、復核比對數據、手工繪製編號平面圖,用40余張三合板和大量紙質標簽做成了1萬多個標記牌,登記了17萬多個建築構件編號。

搬遷工程考究的地方還有很多:採用實地拓片、資料對照等方法,手工拓印墨畫;借助夯土層自然沉降、人工夯土地基、澆築混凝土等方式,復原天井卵石拼花圖案;甚至還用上了高科技手段,製作生成VR影像資料,以作資料留檔和後期復建對比之用。

據悉,這片古建築群所在的文化園區將配套建設人工湖和污水處理終端。縉雲打算將新搬來的古建築和團結村原本的清代古建築群組合在一起,打造集文物保護、展示交流、文化創意于一體的綜合研學旅遊基地,讓古建築的活化利用和保護相輔相成。

(鄔敏  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