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面經營不易 不必對書店有“文化潔癖”

發佈時間:2020-09-14 09:38:19  |  來源:解放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宋卿
大字體
小字體

疫情剛放緩那會兒,商場開門營業,人不算多,商場裏的書店讀者自然更少。離開書店數月,再進書店難免會有些感慨,許多店家日子都不好過,書店這幾個月受的苦更大,做書店更加難上加難。

眾所週知,書店最好的賺錢方式是賣書掙錢。現在沒辦法,為了維持書店運營,保障進貨資金以及員工工資的按時發放,很多書店除了賣書,還賣咖啡、果汁等飲品,有的還開闢了文創地帶。這一做法本是平衡收支的合理方式,無可指摘。遺憾的是,如今總有人對此頗有微詞。

早期書店賣咖啡的時候,有人批評書店“不務正業”,咖啡香沖淡了書香;後來書店賣文創産品,也還是這些人哀嘆,書店變了,成雜貨舖了。現在有的書店成了網紅打卡地,又有人覺得網紅直播打擾到了讀者,破壞了書店氛圍……對書店的偏見,從來沒如此嚴重過。對書店的這種“文化潔癖”心理,在我看來,其實大可不必。

就拿現在有些書店成為網紅書店來説,這本身是一件好事。起碼對於書店經營者而言,書店的人氣高,書店成為一個地標,就是一種鼓勵甚至“獎賞”。網紅們前來直播,擴大了書店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哪怕網紅們不買書,客觀上也起到了把書店推送到更多愛書人視野裏的作用。這個貢獻,有著短期可見的效果,也有著長期可盼的利好因素。

無論什麼行業,生存總是第一位的。如今,有些讀者喜歡逛實體書店,翻到了喜歡的書,記下書名轉身就在網上書店下單。實體書店已經被網上書店打得節節敗退,再不允許它們賣一些其他産品獲利,用不了多久,實體書店就會走向全面潰敗。

疫情加大了網路對實體經濟的衝擊,不僅是實體書店,諸多以實體店面為經營場所的行業都生存不易,包括餐館、服裝店、玩具店等。試想一下,如果在你居住的社區,沒了這些店面的存在,將會變得多麼無趣與枯燥?為了維持社區生活的便利與活躍性,或者説讓社區擁有豐富多元的文化環境,人們都應該適時擺脫對網路消費的依賴,出門走走,在實體店裏見見朋友、聊聊天、消費一下。

支援實體書店,更是這樣的道理。我們不能一邊嘆息實體書店的倒下,一邊批評實體書店的多樣化經營;不能不在實體書店買一本書,又希望實體書店永遠在那兒,等到我們心血來潮時再去看一眼。這是件多麼不平等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