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棺葬王國”最大墓葬群出土海螺海貝實物

發佈時間:2020-09-03 15:19:4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甘宣  |  責任編輯:安平
大字體
小字體

中國網9月3日訊 石棺墓葬群在“石棺葬王國”縣境內多達25處,出土物品中未見貨幣,卻有大量海螺、海貝、珊瑚等海洋物品,再現從今至古的歷史痕跡。這裡的唐卡材質從絲綢到陶瓷,與時俱進,成為著名的“唐卡之鄉”,演繹從古到今的傳承故事。

9月1日,古稱“霍爾章谷”的甘孜州爐霍縣,晏兒龍村石棺墓葬群、卡薩石棺墓葬群,呷拉宗茶馬古道冶煉遺址及這裡的唐卡繪畫技藝等,引起了“絲路甘孜”科考團專家們的注意。

圖説:爐霍縣卡薩湖

爐霍縣卡薩湖,如墜入人間的藍色水晶,當科考專家學者望著草地、湖水、高山,如不是當地文管所工作人員指著隱隱呈圈狀的一片草坡,説這裡是石棺墓葬群時,科考團不會想到養眼的大片草坡及醉人的卡薩湖與石棺有什麼關係。

圖説:墓葬群

圖説:墓葬群外觀

據悉,1984年爐霍縣修建卡薩湖水電站時發現迄今為止最大的石棺墓葬群,共發現275座石棺墓,發掘海螺、海貝和珊瑚等文物千余件。石棺墓依地勢分南北兩個墓區,為更好保護已進行了回填。相關部門初步推測為春秋戰國墓葬群。而在當地晏爾龍村發現的石棺葬墓群,共出土石棺葬12座,隨葬品有海螺、海貝和石器、骨器、綠松石等,測定為商周時期墓葬群。

圖説:爐霍文管所工作人員為科考團專家們講解石棺挖掘和保護情況

圖説:科考隊專家在當地工作人員帶領下仔細勘研

雅礱江流域石棺葬文化發達,爐霍縣被稱為“石棺葬王國”。據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縣境內約25處石棺墓葬群中,百座的巨大石棺遺址爐霍有6處,沿達曲河、泥曲河、鮮水河西岸臺地零星分佈,時間跨度從新石器時代到漢代。爐霍石棺葬群約有兩種類型,一種以卡薩墓葬群為代表,不隨葬陶器,僅隨葬各種銅器;另一種以縣城城西墓葬群為代表,陶器佔大半,呷拉宗石棺墓葬群則兩種墓葬特點共存。

圖説:墓葬群發掘出土的大量海螺、海貝等實物

這些墓葬群未發現貨幣,卻出土了大量海螺、海貝、珊瑚等海洋物品,能否證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當地先祖就與其他部落進行以物換物等形式的商貿交易,有待進一步深入佐證。“但這些確實是研究石棺葬文化和經濟形態過渡的重要資料。”當地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説。

圖説:呷拉宗茶馬古道冶煉遺址

呷拉宗茶馬古道冶煉遺址,推測出現于唐宋時期。呷拉宗即爾龔語鐵匠寨之意。當地傳説,文成公主進藏前抵達唐蕃古道鮮水河河谷的隘口驛站休整,皇家送親馱隊修復了損壞的鐵器物件。修復之地即有了文成公主御賜地名呷拉宗。另説呷拉宗因霍爾國知名鍛造金銀銅鐵的巧匠與統領者曲太傑布而得名。現場回填的遺跡處,專家們在地上仍能看到因鐵而呈紅色的碎石片。

石棺墓葬群和冶煉遺址再現的是從今至古的歷史發現,而當地唐卡繪畫技藝的挖掘、傳承和發揚,則是從古到今的飛躍。在爐霍縣當地的唐卡傳習基地,傳承人現場繪製唐卡,專家可以像模像樣地操筆體驗一把。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唐卡之鄉”爐霍的唐卡製作打破傳統材質習俗,創制出了陶瓷唐卡,他們還在景德鎮設點製作。

圖説:科考專家們在爐霍唐卡傳習基地考察

隨隊學者認為,爐霍唐卡技藝獨成畫派,表現出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不僅來自於畫師的藝術修為,或也來自於絲路上文化交流和多種文化對審美的影響。非遺項目要保護傳承,更要結合當前文化、生活形態來發展,這樣才能讓其成為活態文化。爐霍唐卡非遺項目,結合新的技術手段開發文創産品、開辦非遺講習班培養傳承人,在強化傳承時,讓更多對唐卡文化不了解的人加深了解。

(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