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如今走進隆回,不僅有美麗的山水可觀可賞,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可細細品味。
坐落在湘西南隆回縣境東部丘山中那百萬畝綠波滾滾的竹海裏,有一個地方叫灘頭,在這處神秘秀美的山鄉古鎮出産聞遐邇的土紙、色紙、香粉紙和灘頭年畫這四絕。數百年來,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以紙為業,並一代代傳承著古法做紙的技藝。 他們從浩渺的竹海中選伐背陽的嫩竹,用刀削去竹青,劈成長約六尺、寬約一寸的竹料,捆紮浸泡在石灰水凼中,就這樣準備做抄紙。
生活在灘頭桃林村的村民李志軍,就是這樣一位堅守抄紙老行當的手藝人。年逾60歲的他,家中祖輩都以手工造紙為生,1984年出生的兒子如今也繼承了抄紙手藝,為傳承古法造紙做著努力。
上世紀80年代手工抄紙製作技藝逐漸衰落時,李志軍從父親手中接過祖輩流傳下的造紙事業,堅持手工生産抄紙。他的手工造紙柔軟細膩,結構緊湊,紋絡如織,特別適宜作為當地灘頭年畫的製作用紙,因此他的抄紙也逐漸成為灘頭年畫用紙的首選。而灘頭木版年畫、灘頭手工抄紙技藝,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灘頭手工抄紙技藝繼承于中國四大發明之一——蔡倫的造紙術。在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記載的用楠竹造紙“斬竹、漂塘、煮楻 、足火、舂臼、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焙幹“生産過程的基礎上,對“煮楻、足火、舂臼”三個流程加以改進,形成的獨特的灘頭手工抄紙技藝。
為了更好地保護及傳承灘頭手工抄紙製作技藝,隆回縣非遺中心2011年支援李志軍建立了手工抄紙標準化作坊,2016年又對該作坊進行擴建,佔地面積達1714平方米。目前該作坊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灘頭手工抄紙集生産、創新、傳承、展示、研學為一體的重要基地,也是灘頭手工抄紙有史以來最大的作坊。
來到手工作坊,觀摩李志軍做紙,發現整個抄紙流程古老、繁褥、原始、奇妙而有趣,需要伐竹、備料、漚制、踩料、煮滑液、配料、抄制、整坨、榨幹、溜紙、啟紙、焙紙、齊紙十三道工序。
選用節氣在小滿前後的嫩楠竹,一根根斷成六尺左右竹筒,刮去青皮,劈成二指寬一片,打掉節牙後開始漚制,此後的每一步流程都必須嚴格按照比例和時間進行浸泡及配比,過程十分嚴謹。在抄制的過程中,熟練的抄紙工人打撈紙槽中的纖維,一起一落就能將一張張薄厚均勻的紙張疊放在平板上,接下來就是整坨、榨幹、溜紙、啟紙、焙紙、齊紙。將焙幹的紙一刀刀齊好(一刀為100張,15刀為一捆,30刀為一擔)捆紮時,每刀紙對折成一迭,層層迭好後,外面用筍殼葉包好匝緊便可以送去做灘頭年畫了。
灘頭木版年畫從造紙到成品所有工序都在灘頭當地完成,這在全國年畫製作中較為鮮見。傳統的灘頭木版年畫有四十多個品種,分為神像、寓意吉祥、戲文故事三大類,在灘頭木版年畫的工藝中,蒸紙、托膠、刷粉等傳統工序均為灘頭所獨有。灘頭木版年畫印刷時的色彩順序是:首先印黃色,再套印綠色、蘭色、橘紅色、玫瑰紅色、煤黑,最後開臉繪製眼珠子、眉毛、鬍鬚等20多道工序,色彩艷麗寓意豐富,深受廣大人民喜愛。
2012年隆回縣支援灘頭年畫傳承人高臘梅,對高臘梅作坊進行維修;支援年畫刻版傳承人劉國利;支援恢復灘頭年畫 “福順昌”作坊暨年畫傳習所。在恢復10個灘頭木版年畫傳統版本後,隆回縣還指導農民畫家開發出年畫微縮珍藏版本,4套廉政年畫,”馬到成功、三羊開泰、金猴獻瑞、吉娃送福”等十二生肖年畫。這些有力的支援,使得這些頻臨失傳的技藝得以重獲新生。
如今走進隆回,不僅有美麗的山水可觀可賞,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可細細品味。隆回縣除了灘頭木版年畫、灘頭手工抄紙技藝之外,還有隆回特有的少數民族——瑤族分支花瑤的民俗可以了解,而花瑤挑花、花瑤嗚哇山歌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成為隆回文旅的重要資源,使隆回文旅豐富多彩,生機勃勃。(常跑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