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正是通過見面時的微笑、問候、你來我往的討價還價,人類才在漫長演進中建構起了從戲劇場到菜市場的社區和城市。
11月15日至17日,經文化和旅遊部批准,由中國旅遊研究院、蕪湖市人民政府和深圳名家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9中國夜間經濟論壇在安徽蕪湖召開。會上,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發表了主題演講。他表示,夜間經濟是一項廣泛涉及城鄉規劃、公共服務、文化遺産活化、消費場景營造等內容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商共建共用,才會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戴斌認為,發展夜間經濟是擴大消費,倒逼文化和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要求。戴斌説,夜間旅遊是當代旅遊發展理論體系的研究新領域、學術新成就;是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需求新潛力、供給新動能;是國家和地方高品質發展的政策新方向、效能新提升。中國旅遊研究院在假日旅遊統計值班和數據分析工作中發現:每到節假日和旅遊旺季,熱點城市和旅遊景區擁堵難題總是得不到有效解決,而廣大遊客和城市居民的獲得感、滿意度也得不到有效提升。一邊是入境和國內旅遊者長期抱怨,“白天看廟,晚上睡覺,回去想想啥都不知道”。另一邊是那麼多的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科技館、規劃館等文化場館,以及兼有城市公園和郊野公園性質的旅遊景區,下午5點就早早閉門謝客了。與此同時,從電信等大數據實驗室對重點城市遊客消費軌跡的數據監測可以看出,從重慶洪崖洞、成都寬窄巷子等夜間網上打卡地,到廣州小蠻腰、北京奧運塔、上海黃浦江岸的燈光秀,從穩步上升的夜場電影上座率、24小時書店,到受到高端遊客歡迎的天壇夜宴、長城夜宴項目,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消費層次的遊客和居民對夜間文化活動和旅遊消費需求正在日漸增長。一開始主要是夜市餐飲、購物、K歌,後來慢慢加入了觀影、看戲、閱讀等文化內容消費場所,現在公共服務和市政工程也加入了進來。國家博物館延長了閉館時間,北京地鐵加開了夜間班次,上海、濟南等地出臺發展夜間經濟的政策,一些城市還設立了“夜間區長”,這些都是在滿足人民群眾的夜間文化和旅遊需求,從完善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方面解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戴斌指出,發展夜間經濟是培育城市發展新動能、增強社會活力新元素的戰略要求。有了天貓、京東、拼多多等網購平臺,大家習慣了網購。有了美團、餓了麼,大家習慣了餐飲外賣。有了盒馬、T11,大家習慣了有人送菜到家。有了微信、微網志,大家習慣了哪怕是面對面也要通過網路交流。在享受科技進步帶來效率的同時,人們有意無意卻忽視了那些承載人間煙火的商場、餐館、茶館、咖啡館、菜市場等商業設施的衰敗和消失。歐洲有句諺語,“街道就是一切”,這些商業設施不僅是消費場所,還是人與人交往的生活空間,社區之所以成為社區的生活支撐。正是通過見面時的微笑、問候、你來我往的討價還價,人類才在漫長演進中建構起了從戲劇場到菜市場的社區和城市。如果人與人的連接只剩下人與手機的連接,人與機器的對話,那真是人民需要的美好生活和民族復興的未來嗎?馬克思説過,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前提。因此,現代社會應當,也必然指向人的全面發展,而不可能是單向度的效率。
“只有通過豐富多彩的夜間文化活動、商業項目和旅遊消費,讓白天沒時間消費的年輕人、沒有地方休閒的老年人、沒有熱鬧可看的少年兒童,讓願意共用本地美好生活的遊客重新回到街道上來,才應是數字化時代重構城市活力的必然選擇。”戴斌如是表示。
戴斌進一步認為,發展夜間經濟是發展和完善文化和旅遊領域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保障人民文化權益和旅遊權利的政治要求。戴斌説,千百年前,人們就有“人生苦短,秉燭夜遊”的願望。盛唐時的長安就有了夜市,宋代都城和夜晚更是“魚龍舞”“燈如晝”。我們也必須正視人民群眾的精神追求、文化休閒和旅遊需求。這些需求有的是白天去滿足,有的是夜間去滿足。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産黨向世界莊嚴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旅遊消費的需求,則是旅遊産業的發展方向,也是創新動力的基源所在。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擴大旅遊供給,包括區域和空間的項目開發,也包括向時間要資源。
“夏季的避暑旅遊、冬季的冰雪旅遊、夜間旅遊,都是滿足新需求的新業態,由是出發,多開發幾個夜市、適當延長公共文化場館的閉館時間、多幾場演出,不要認為是什麼“惠民工程”,是對市民和遊客的恩賜,它只是政府保障人民夜間文化權益和旅遊權利的政治責任而已。”戴斌説,“做好是應該的,做不到是失職。對此要有清醒的理論認識,要有高位頂層設計,更要有紮實的底層建構。”
戴斌希望,各級政府以更高的政治站位重視夜間經濟,將夜間經濟納入“十四五”文化和旅遊規劃。文化建設和旅遊發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和嚮往與追求,美好生活反過來又正在成為文化建設和旅遊發展的全新動能。事實上,從世界範圍看,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行為與遊客在目的地的消費行為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那些擁有世界、國家和地區文化中心,公共文化供給豐富和文化産業發育充分的目的地,往往也會拉動更高的旅遊消費,産生更多的綜合效益。紐約對全美的旅遊貢獻2017年就已經接近了1/5,倫敦的文化和旅遊業則為城市創造了高達六分之一的就業機會。
從最新的全球夜間燈光數據來看,東部沿海、沿長江、沿黃河區域和成都、西安等主要城市群在世界範圍內算是領先的。武漢、重慶、成都等地的夜間文化活動是豐富的,商業氛圍也是深厚的。但總體來看,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並不算高。
有篇網路文章叫《隨著路邊攤的消失,北京正在變得越來越無聊,上海也是》為什麼會刷屏,就是因為戳中了當代都市人的淚點:空間規劃留給人們的生活空間越來逼仄了。好的城市必須有生活氣息,不能僅僅是鳥瞰起來的宏偉壯觀。因為人畢竟不是鳥,多數時間需要腳踩大地想世界。當前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應當也必須與經濟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相適相應。我們對文化活動和旅遊産業畫紅線、劃底線很在行,對告訴人們不能做什麼很拿手,但是對於如何促進産業發展,如何讓人民生活的更幸福,説實話還需要一個持續理性學習的過程。我們需要統籌社會力量,在現有文化活動和旅遊消費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探索文化引領、科技支撐、生態友好、主客共用等不同類型的夜間經濟發展模式。
“本次會議,我們會發佈夜間旅遊專題報告,也會推出夜間經濟十強城市和遊客喜愛的夜市、夜間演藝、歷史街區和文化場館。這不是什麼評比表彰,而是用普通遊客與市民的視角去評價夜間經濟的供給品質,是為在起步之初讓大家有一些可觀測、可檢驗和可供對比的樣本,根本目的是為推動夜間經濟的高品質發展。”戴斌如是強調。
戴斌希望,廣大科技、藝術和教育機構投入更多的資源,研究夜間經濟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從頂層設計和底層器件兩個方面為夜間經濟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發展夜間經濟當然需要夜市滿足人們的餐飲剛需,但夜市不是夜間經濟的全部,更不是千城一面的終點。我們更需要通過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內容創造和商業實踐,滿足不同人群對夜間消費分層分級的需求。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60億國內旅遊人次的發展中國家來説,旅遊消費不可能絕對扁平化,也不可能走向折疊化的平行空間。一個共商共建共用的文化消費和旅遊市場,正在來臨。大都市客源群體中90後、00後亞文化群體,雖然暫時還不具備改變文化消費和旅遊市場基本盤的力量,但是我們已經捕捉到消費分層的種種跡象和消費升級的暗涌動力。旅遊消費作為生活消費的一部分,也正在空間與結構上悄然擴散一般性和特殊性交織一起的分層與分級特徵。儘管層級之間也會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但那些高生活品質和高文化氛圍的地方首先會對其他地區的居民形成消費落差,並轉化為現實的市場勢能,這點毋庸置疑。
戴斌認為,理論之上是思想。發展夜間經濟首先要弄明白堅持和鞏固什麼、發展和完善什麼、依靠和引領什麼等基本戰略問題。2004年夏季的某個夜晚,我走在布魯塞爾的街頭,聽到哨聲響起,接著看見黑壓壓的人群踩著輪滑,在消防、救護、安保等特種車輛和專業志願者的協調下呼嘯而來。詢問後得知這是該市定期舉辦、全民參與的公益活動,是為市民的夜間生活而非遊客開發的商業節事。自那以後,特別是2009年我們開始做按季度監測的全國遊客滿意度項目,我越來越堅信這樣一個學術觀點和政策取向:城市是市民的城市,鄉村是村民的鄉村,政府和公共機構的首先職責是提升本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只有本地居民生活幸福了,外來遊客才會願意到訪並分享。優秀的全域旅遊目的地一定是主客共用的美好生活空間,世界上斷沒有那種本地人不幸福,外來遊客卻很滿意的旅遊目的地的。
戴斌希望,各級各類資本市場和市場主體擴大投入,研發新産品、培育新業態,讓不同消費層次的城鄉居民和外來遊客在夜間有得遊、遊得起、玩得舒心。發展夜間經濟,不能只有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在開大會、做講話、發文件、頒牌子,得有市場主體,得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夜間經濟的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只有把需求釋放了,把營商環境優化了,夜間經濟才會發展起來。
“我經常和地方的同志、企業界的朋友講,不要老盯著什麼風口,老念著什麼是文化和旅遊新政策,要研究那些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和消費痛點。14億人口的文化需求和每年60多億人次的旅遊市場,就是那個最大的,而且永不會消失的風口。”戴斌如是認為。
戴斌一陣見血地指出,創新夜間經濟需求照明,需要燈光秀,但並不僅僅是用照明驅趕黑暗,把城市弄得越亮就越好,而是用光影雕刻夜晚,進化生活。由良業公司在北京建設的首個光影實驗室,值得每個關注夜間經濟的機構和個人去看看。既有機器人舞蹈的小型光影秀,也有溫州甌江兩岸的光影瀑布,既有商用級的智慧整合路燈,也有實驗中的城市級光影計劃。
戴斌相信,隨著消費需求的累積和市場存量的增長,人們對夜間活動的內容將會進一步趨於個化性和碎片化,這就需要文化機構、事業單位和更多的市場主體加大內容創造的維度和産品創新的力度。從現在掌握的情況來看,這樣有創新潛力也有商業能力的企業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文化不是城市發展的成本,而是投資,是構建主客共用美好生活空間的軟實力和硬支撐。”戴斌指出,“旅遊業是以遊客到訪為前提的,研究政策也好,制定規劃也罷,一定要認真研究遠方的需求和市場,不要只自顧自説本地的風景和資源。否則我們給的不是遊客和市民所需要的,而遊客和市民想要的,我們又給不了。城市形象建設好的,還需要專業的市場推廣體系和行銷專業隊伍的建設,需要著力解決入境遊客的可進入性和國內遊客的可居留性問題,這又需要我們下決心完善涉旅接待體系、城市商業環境,行業監管以及綜合執法機制等,這是個不斷迭代的系統工程。”
本文節選自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在2019夜間經濟論壇主題演講——《以文化權益和旅遊權利為中心 推進夜間經濟高品質發展》,有刪減。
(伍策 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