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碰撞激情四射 何嫻倩:致敬成唯一主題

發佈時間:2019-10-14 16:46:3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伍策 常跑跑  |  責任編輯:安平
大字體
小字體

【點睛】“重走黃公望之路,從富春江到新安江”。6個國家與地區的18位著名水彩藝術家將百里寫生,古今對望,用手中之畫筆,致敬黃公望,致敬黃賓虹,致敬張大千,致敬新安畫派。


“重走黃公望之路,從富春江到新安江”。10月10日正式啟幕。來自6個國家與地區的18位著名水彩藝術家,將用10天的時間,沿著河流,漫遊360余公里。他們,將以今日之眼光,重新品味《富春山居圖》;他們,溯富春江而上,至新安江,與青山河流對話;他們,百里寫生,古今對望,用手中之畫筆,致敬黃公望,致敬黃賓虹,致敬張大千,致敬新安畫派。



跨時空跨領域合作 中西文化碰撞將激情四射

10月11日,本次活動特邀嘉賓、藝術家何嫻倩在雅集上表示,“重走黃公望之路,從富春江到新安江”,是跨時空跨領域的合作,期待六個國家和地區的水彩藝術家在收放之間,繪製出獨特的視覺盛宴。她認為,中國書畫的裝裱形式是獨創的,主要就是立軸和手卷。立軸和手卷按現代科學解釋就是坐標,不管是橫的手卷還是豎的立軸,在這個軸線上都可以無限延展,特別是手卷,作為懷袖之物,更是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尤其是手卷展開的方式非常特別,一邊是左手把畫卷展開,一邊是右手把畫卷收攏,這一展一收之間,使長長的手卷在觀賞時分割成無數視覺空間。



何嫻倩強調,中國山水畫經由宋元人的靜思沉澱,一直有意無意的把它上升為哲學,呈現著反繪畫的傾向,反形式、反色彩、反客觀,借助於書法的革命成果,要遠遠的逃離形象寫實,在自然中揣摩出它的秩序本質,在筆墨中也提煉出一種秩序本質,二者結合起來,同一與理,以寫實為媒介,表達著更多的內心。

何嫻倩認為,如今中西文化的碰撞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有趣,就像瑞典水彩藝術家Anders Wallin所説:我可能最後呈現出來的畫作不是山山水水,而是這一路聽到的風聲,飛鳥……

“作為一個中國書畫工作者,非常期待這次活動結束後,水彩畫家們將怎樣把他們的內心和情感分享在這方寸之間。” 何嫻倩如是表示。



《富春山居圖》撩撥人意 鸛山寫生快意對話黃公望

何嫻倩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昨天,蔣金樂老師用相機拍了一段富春江到新安江的沿江風貌,做了一份與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的對比手卷,真真的“筆筆有出處,筆筆又虛無。”撩撥得人就想立刻拿著寫生工具,追尋先人的足跡去,走一走,看一看,畫一畫。

10月12日,各國藝術家們都帶著滿腔熱情來到富春江邊的鸛山,尋找各自據點,用手中的筆,心中的意開啟了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何嫻倩自己也不例外。對於她來説,今天的江邊水天一色,水汽蒸騰,暈染的岸邊景色氣韻流動半遮著面。所謂 “人不會才盡,盡的是情緒。”此時此刻,便是最好的佐證,筆墨情趣從寫生中來,面對如此美景,各國藝術家們洋溢在臉上的都是才思噴涌的情緒。



于何嫻倩而言,最深的感觸,讓人通透了許多。她説,今天的寫生地點特別好,在鸛山上遠眺沿江美景,她腦子裏突然浮現宋沈括《夢溪筆談》裏對李成畫作的點評:李成畫山上亭館及樓塔之類,皆仰畫飛檐,其説以謂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居間,見其榱桷。此論非也。大都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會見一重山,豈可重重悉見,兼不應見其溪谷間事。又如房舍,亦不應見其中庭及後巷中事。若人在東立,則山西便合是遠境;人在西立則山東卻合是遠境。似此如何成畫?李君蓋不知以大觀小之法。其間折高、折遠,自有妙理,豈在掀屋角也。

此時此地,此刻此景。何嫻倩深深體會到中國山水畫“始於唐,成于宋,全于元”的博大精深,又可感悟“黃公望為元代繪畫首冠,跳出三界外的寬容大度。”

“重走黃公望之路,從富春江到新安江”活動由黃山市文化和旅遊局、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上海聖菱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承辦,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水彩畫研究中心、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協辦,中國網、澎湃新聞為戰略合作機構,貴州茅臺集團茅源酒、黃山市祥源度假酒店、齊雲山自由家特別支援。(伍策 常跑跑)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