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嫻倩:從富春江到新安江 一場超時空的對話

發佈時間:2019-10-11 17:52:0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何嫻倩  |  責任編輯:宋卿
大字體
小字體

【點睛】山水最能撫慰人心,或純粹渺茫,或平淡天真,或從容孤寂,或波瀾壯闊,你我普通之人偶爾遊歷其間,便會心發生意,更何況隱匿于山水間的癡人。


自古有説“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南朝梁文學家吳均寫有一篇著名的駢體文《與朱元思書》:“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此文在描寫了富春江到新安江一代山水的秀麗俊美的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自身願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中國文人,歷來如此,宋元更是把這種情意表達的淋漓盡致,黃公望便是達到了這樣一個巔峰,特別是他的存世作品《富春山居圖》,透過山水畫作,把自然、生命、哲學高度的融合在一起。此圖是他在72歲時為無用和尚所畫,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浙江省富春江沿岸的秀麗山水。



説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長卷這種形式。長卷是中國書法繪畫獨有的創造。

首先它便於收藏和攜帶,懷袖之物,隨時添補,隨時展玩。據畫後金士松題跋中所言:“起至正七年,成至正十年。”歷時約四年。如果以一個畫者的心從時間長廊裏去推測,畫稿初成後,畫者又往往會在狀態極佳時,展開長卷添上那麼幾筆,這幾筆便是當時當地精神氣韻,心性通透的神來之筆,凝結了他那一刻所展現出來的畢生精華。黃公望在《寫山水訣》中説道“山水中用筆法謂之筋骨相連。有筆有墨之分。用描處糊突其筆,謂之有墨。水筆不動描法,謂之有筆。此畫家緊要處,山石樹木皆用此。”《富春山居圖》中筆墨互帶是一法,書法線條入畫謂之筆,又是一法,書畫本是同源,此圖中多披麻皴,用行草篆隸手段入畫是最自然不過的,皴筆起首多為藏鋒,或樸拙或空靈,或甩筆出鋒,或筆畫盪漾猶如逆水行舟……畫面用筆如此揮灑流利,又豐富變化。所以有史論家評判他的《富春山居圖》“一筆不多,一筆不少”。於是,這一卷畫,一方面以極其精確的視感和用筆,增加了經驗技法的厚重感,另一方面又增強了思想的通透性,這都需要時間經驗的累積和情感的淬煉,手卷的優勢便體現出來了。



其次,手卷可以無限的延展時空。黃公望從松江出發,于南樓開筆,一路遊走富春江沿岸。

從短時間裏講,畫者使用散點透視展現一路所看所得,或陸路或水路,沿江兩岸,山峰樹木如何,流水民居如何,漁船漁民如何,所看所得,所得所畫,觀者在展玩此手卷時,也能順著這視角一起同遊。從章法佈局上來説,黃公望在《寫山水訣》中提到“山論三遠,從下相連不斷謂之平遠,從近隔開相對謂之闊遠,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黃公望以這樣的手段,使《富春山居圖》佈局疏密有致,遠近層次變化多端,完美延展了中國畫中對“時”與“空,還有”時空“的展示。

從更長的時間來講,手卷可以在不同的歷史長河中,讓更多的生命進入以此種形式繪製的圖畫的視覺行進中,手卷裏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朱紅印章和筆墨字跡,都已成為《富春山居圖》不可或缺的部分,手卷可以連綿不斷的疊加,以章回小説的形式,展示著一個個後續的相關故事,這便是這種形式所特有的魅力。《富春山居圖》所經歷的歷史滄桑變化,朝代更疊,藏家的愛寵與火劫等等遭遇,才是如今我們看到的富有最真實生命的《富春山居圖》。



山水最能撫慰人心,或純粹渺茫,或平淡天真,或從容孤寂,或波瀾壯闊,你我普通之人偶爾遊歷其間,便會心發生意,更何況隱匿于山水間的癡人。心境一直是元代山水畫家在寫實技法上自然而然強烈焊接地精神追求,到了黃公望更是發展到極致。《富春山居圖》中所體現的清幽恬靜,超逸神韻也是黃公望歷經滄桑苦難後的明心見性。他經歷過天資聰穎的幼年,熱情奮發的青年,命運多舛的中年,到了老年加入全真教,寄情山水,修養生息,正是因為這樣的命運經歷,黃公望在《富春山居圖》中不斷地把這種安靜逍遙的情意透過山水,透過筆法,悄然傳遞給看畫之人。

黃公望在《寫山水訣》一文中提到“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摸寫記之,分外有發生之意。”於是,在元代的他從富春江到新安江,“公望居富春,領略江山釣灘之概。性頗豪放,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輒即摹記……得於心而形于筆,故所畫千丘萬壑愈出愈奇,重巒疊嶂,越深越妙。”



此次一支由六個國家組成的國際知名水彩藝術團隊,將帶著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烙印,不同藝術感知,透過“時與空”,沿著富春江到新安江的歷史蹤跡,沿著山水文人的精神路途,去幻化 “噫!此大癡之筆所以神鬱變化,幾與造化爭神奇哉”的今日山水之勝景;同時,我們熱切期盼著,憧憬著,以手中之筆,心中之意,“其設境也,隨筆而專,而構思隨筆而曲,而氣韻行于其間”的今日山水之生命。

(何嫻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