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如何讓港澳青年更懂中華 文旅結合是關鍵

發佈時間:2019-09-05 09:08:1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宋卿
大字體
小字體

做遊學項目的廈門營地教育中心總監陳亞婷總會被問起遊學的概念、意義,或者通過遊學學生們到底能收穫什麼。她從心理學角度給出了答案:“通過遊玩的過程被潛移默化地感染,從而有所收穫。”

“遊學是文化傳承、寓教于遊的典型形式。”內地遊學聯盟創立的主要參與者和推動者湯雁説。

“遊學會成為塑造人文灣區的重要渠道,在這樣的過程中培根,就是教育的過程。”廣東省社科院港澳臺與國際問題研究部副主任、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秘書長劉偉在談到遊學時説。

立足中原 做好港澳青少年內地遊學工作

港澳青少年內地遊學活動是深化內地同港澳地區文化和旅遊交流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港澳青少年認識國情、增進情感聯繫的重要途徑。

內地遊學聯盟自4年前在河南鄭州成立以來,聯盟成員從最初的7個省份拓展到現在的21個省份。如今,內地遊學聯盟的中原重聚成為聯盟發展新的起點。

為了推動港澳青少年內地遊學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從7月下旬開始,遊學聯盟在河南洛陽舉辦了2019港澳青少年遊學推廣活動。港澳嘉賓與內地嘉賓圍繞“文旅融合新階段,遊學發展新機遇”開展交流會議,共同研討遊學線路目前存在的問題,並商討解決方案,為內地遊學聯盟與港澳遊學機構、中小學校加強資源和資訊對接、促進深入交流合作搭建了平臺。

河南作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麗。每年來這裡參加遊學交流的港澳學生有數千人,許多孩子都表示要帶父母和朋友再來河南尋找祖輩的足跡,體驗厚重的文化。

“遊學是文化的融合,是人生最好的體驗。”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黨組副書記姜繼鼎高度讚賞遊學活動。

湯雁在活動開幕式上説:“希望通過河南遊學産品的體驗,讓每一個港澳青少年能夠了解燦爛的華夏文明,感受中華民族先民敢於探索的勇氣、智慧,以及祖國變遷的歷史。”

面向港澳 青年渴望了解祖國

對於港澳同胞而言,來內地參觀學習、交流合作極大地增強了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香港教聯總幹事陳陸安一句話道出了港澳遊子的心聲:“我們想深入認識國情,不僅是對於我們身份的認同,更重要的是找到我們的根。”

何仕明是地地道道的香港人,現在擔任中華青年交流中心的總監,他向記者透露,香港學生很愛歷史,愛聽三國故事,有一次他帶團去湖北參觀了解赤壁之戰古跡,一路下來孩子們都興致勃勃。“香港青年對內地的企業、文化發展普遍比較陌生,如果強制性地帶他們來內地參觀學習,學生們缺乏深刻的感受。”他認為,在國內辦遊學活動應該結合香港青年自身的興趣。

“遊學的目的是要教育青年通過對祖國的關注,提升自我精神境界。”中學教師出身的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副校長黃惠玲比一般人更了解學生的想法,她的學生都很喜歡互動、潮流、新鮮事物,渴望被尊重。她説,“遊學不僅要傳授知識、重溫經典,也要多與青少年溝通交流,在心理上給予保護關愛。尤其是對於第一次到內地參觀學習的港澳同胞,接待人員在細節上的把控更溫暖人心。”

凝聚智慧 共同探討研學旅遊解決方案

各省市代表針對內地港澳遊學事業的發展,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具體措施,達成眾多的共識。

香港國旅的李淑華聽完大家的分享後提出了引人深思的問題:“目前香港用於遊學的資金是很多的,但大家更願意去東南亞,而不是來了解擁有幾千年文化的祖國。”

華暢東方文化國際交流有限公司總經理范勇在交流會上反映了他們目前面臨的實際困惑。首先,參觀著名景點會面臨接待困難的問題。其次,學生們反映沒有機會參觀展示科技前沿的東西。澳門中旅部的卜偉文也指出,港澳青少年偏愛科技遊,參觀一些企業的高科技成果會更加增強他們對祖國的認同感,感受到祖國的日益強大,並樹立遠大志向。

亞洲旅遊交流中心主任崔素香近兩年和很多學校進行過深入交流合作,“從實際工作中感受到遊學的發展趨勢,一方面要利用遊學的線路産品,進行國情教育;另一方面,要緊跟國家發展戰略推出相應的活動,比如參觀了解大灣區建設和一些高科技的創新企業、考察高鐵等活動,從而培養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

“在遊的過程中不僅要普及弘揚傳統文化知識,進行技能培訓,更要體現對青少年道德品質和思想教育的滲透,讓他們從小樹立榜樣意識。”愛遊學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玉忠説。

陳慧嫻是香港海壩街官立小學校長,她理想中的遊學應該是整個過程由孩子主導,而不是單一聽從老師安排。

她説,有一次帶學生去日本,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把錢和地圖交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去完成一些任務,就像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一樣,讓他們對所參觀的城市了解更多,懂得如何購買車票、幫助身邊人。不僅如此,她還安排學生去探訪當地的家庭,跟他們吃一頓飯、做一道菜,學習當地地道的美食。青少年在實際操作中學到了解決困難、與人溝通和創新創造的能力。

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許鵬非常贊同陳慧嫻的觀點,認為研學不能單向傳授,要有更多團員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團員與研學機構之間的交流。他説:“我有位香港的同事説,學生們在長城演奏《我的中國心》時,特別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真實情感的投入,比任何説教都來得有意義。”

來自21個省份的200多名聯盟成員代表還諫言遊學機構和基地要了解學校學生的訴求,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鼓勵港澳學生提建議,傾聽他們的聲音,順應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新形勢,拓展新空間。比如,可以依託紅色文化資源通過遊學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同時結合港澳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進行遊學路線規劃,開發情景遊演繹模式和互動體驗模式,同時加強對遊學專業隊伍的培養,包括導遊隊伍、講解員隊伍和旅行社産品設計方面專業人員的培養。

“港澳青少年是‘一國兩制’事業的接班人,增進祖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的了解,增強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對於港澳青少年健康成長和‘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文化和旅遊部港澳臺辦公室滿宏衛説。

澳門廣大中學校長陳建邦説:“遊學只是一個出發點,港澳與內地的文化交流永遠在路上。只有不斷優化遊學形式,不斷深化遊學意義,不斷提高遊學效益,才能讓文化與旅遊充分結合,讓港澳同學們拓展視野、強化思維、增強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