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改造需要“微整”的智慧 方可歷久彌新

發佈時間:2019-08-22 08:47:14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安平
大字體
小字體

近日,有著600多年曆史的山海關柴禾市大集“微更新”後開市。多個集市攤位經過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大學生設計改造後,更具文化韻味和藝術美感,讓人眼前一亮。在當地舉辦的非遺市集、柴禾市故事展、“守護長城樂園”長城創意展等活動,吸引了許多人關注和參與。

在文化旅遊産業火熱發展的今天,古城鎮保護開發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如何讓歷經風雨的古城能夠真正吸引遊客、承載遊客、留住遊客,對於當地來説是頗具考驗的。一些古城開發改造中出現大拆大建、拆真建假、過度商業化等問題,已經引起主管部門的關注和社會輿論詬病。今年3月,洛陽、大同、聊城等城市因對轄區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力,受到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通報批評。這些城市的通病就是在古城改造中大拆大建,沒有保護好古城的完整性、原真性。

在全國範圍內,大拆大建的做法並非個例。有的古城所在地發展旅遊,動輒開工大項目、大工程。大筆的投資花出去了,大量的古建築拆沒了,大批的原住民遷走了,古城變成了有名無實的空殼,即便新建了許多華麗精美的設施,也會讓人覺得失真、失味。

由此看來,山海關古城改造採取“政府支援引導、在地居民商家合作共建、社會資源共同參與”的“微更新”模式,不失為一種值得肯定的探索和創新。當地政府集中有限財力投入到古市集的更新改造,以此來營造文化品牌、喚起社會關注,可以説是“好鋼用在刀刃上”。

就像當前美容界流行的“微整形”手術,古城改造也要避免傷筋動骨、改頭換面,而是在盡可能保留原始風貌、韻味的前提下,對一些缺陷和瑕疵進行精準調整、細節優化,達到整體形象提升的效果。

還需強調的是,古城改造不只是“整形”,更要呵護古城的“魂”。這個魂,就是古城千百年來延續傳承的歷史文化精神,是一代代居民在此生活、生産的故事。古城開發改造切忌過度商業化,重點要改善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才能留住居民、留住傳統、留住記憶。深入挖掘古城的歷史文化內涵,以豐富多彩的方式講述古城故事,增強遊客的體驗感、參與感,並在當下的生活中不斷孕育出新故事,這樣的古城,才能歷久彌新,永葆活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