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京劇在寧夏 繼承傳統創新發展同步進行

發佈時間:2019-07-19 14:05:0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伍策 鬼谷  |  責任編輯:安平
大字體
小字體

中國網7月19日訊 寧夏老百姓最愛聽的傳統戲曲,除了秦腔就數京劇了。作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京劇被視為國粹。這一魅力獨具的戲劇藝術,從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初期的“老四團”開始,一代代京劇表演藝術家豐富了這片土地上的戲曲文化,也為京劇的發展做出了奉獻。

日前,京劇入選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作為該項目保護單位,如今的寧夏演藝集團京劇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夏京劇院”)也繼續著前輩的事業。

歷經蕭條舞臺又熱鬧起來

1992年,現為寧夏京劇院院長的劉京,結束了在寧夏藝術職業學院京劇表演專業的學習,進入寧夏京劇院,專攻花旦和刀馬旦,由於扮相秀麗、嗓音甜美、武功紮實、身段利落,很快受到歡迎。這對於一名青年演員,是一個好的開端,可國內傳統戲曲的黃金時代也很快過去,接下來進入了一段蕭條時期,許多人改行離開,劉京也猶豫過,但最後還是回到了京劇老本行。

“那時候劇院處於一個半工作的狀態,不是説沒人演,而是全國戲曲行業都不景氣。”劉京説,有時候下鄉演出,觀眾們看到唱歌跳舞,都很興奮,可一到演京劇的時候,可能因為聽不懂,反應就很冷淡,這對於一個京劇演員來説,心裏還真不好受。

低谷期就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開始有好轉是在2008年。那年劇院為了重整旗風,推出了《海上生明月》《紅綠燈·斑馬線》《三打白骨精》等幾臺劇目,很受歡迎,特別是《海上生明月》《紅綠燈·斑馬線》屬於現代題材,頗受關注,這給所有演職人員極大的鼓舞。

2011年京劇院轉企改制,成立寧夏演藝集團京劇院有限公司,劉京也接過劇院發展的接力棒,成為院長。今後劇院向哪走,京劇如何傳承成為擺在劉京面前的一道考題。畢竟此前的劇院條件很差,沒有專門的演出場地,木板搭起一塊地就是辦公室,缺服裝、道具是常事,演出基本的音響設備也老化了。

好在後來寧夏文化發展逐漸跟上來,寧夏京劇院也在扶持下一步步走出困境。此外,劉京又找到以前退休的老師們,返聘回來繼續擔起這個舞臺,並指導新人快速成長。而現在舞臺又熱鬧起來,是所有寧夏京劇人都希望看到的。

混搭多種元素,京劇也能這樣演

京劇《莊妃》對於劉京來説,是非常重要的一台劇目,她正是憑藉這臺劇,獲得了第2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獎。”劉京告訴記者,京劇《莊妃》改編自秦腔劇《莊妃和多爾袞》,由於這臺劇珠玉在前,贏得了很好的口碑,為了平衡寧夏戲曲的發展,便改為京劇版本,同時又加入了很多創新元素。比如在音樂設計上,加入了蒙古族器樂馬頭琴,符合劇中的情節,而且大量的念詞有點話劇的感覺,更容易聽懂。

“我們演出的時候就發現,有些年輕的觀眾,他們對於這部劇是能夠接受並欣賞的。”劉京説,京劇《莊妃》2016年到2017年間,接連參加了三個國家級的重要展演活動,還入選了2017年國家舞臺藝術精品扶持工程創作名錄。“像這樣的精品力作對於京劇發展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一台好劇就能改變一個劇院,因此寧夏京劇院在這方面還會繼續發力。”

2017年,寧夏京劇院創排了現代京劇《花漫一碗泉》,講述了鹽池縣勞模白春蘭治沙造林的故事,這臺劇在創新元素運用上更為大膽,其導演、編劇、作曲、舞美、服裝等,聘請了國內優秀的藝術家。據劉京介紹,這次劇院嘗試了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相結合,並融入了寧夏花兒經典小調《割韭菜》,別有一番意境,這臺劇也是繼承和探索西部京劇的新成果。



繼承傳統與探索創新兩條腿走路

“好的作品是能夠在觀眾心裏發酵的,上次我們的化粧老師就説,以前對清史不是很感興趣,自從看過《莊妃》後,特意找了這段歷史來看。”劉京説,業內的肯定和票友的支援,都説明這臺劇目是成功的,也讓劇院在京劇的傳承和創新上摸索出一些路子。

不過説到傳統藝術如何傳承這個問題上,總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應該力求創新,也有人認為要保留它的原汁原味。對於這個問題,劉京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受過最正統的教育,這些教育告訴我,傳統和創新是對立統一的,要兩條腿走路。”劉京説道。

實際上,類似于《莊妃》《花漫一碗泉》的作品雖然很圈粉,但也脫離不了傳統。劉京告訴記者,演《莊妃》時,為了表演更貼近人物原型,她特意找來傳統京劇《坐官》研究,借鑒了裏面滿族宮廷念詞的特點,以及穿旗鞋的步法。

“傳統的東西可是寶藏啊,我每演完一齣這樣的劇,都要再回到傳統的劇目上找感覺。”劉京説,這些年寧夏京劇院無論是向經典傳統致敬的新編歷史京劇《楊門女將》,還是音像“十三五”國家重點工程《白蛇傳》,都是對傳統的回歸。“傳統藝術凝聚著多少大家的智慧和才華,是取之不盡的寶藏,而創新是時代的需求,反應了當代人的審美,好的作品也是在兩者缺一不可的。”

京劇的傳承,出作品,也要出人才

俗話説“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而這“十年功”也不是一個人的,而是一群人各自在各自的領域努力,最後把成果組合在一起,才有舞臺上的輝煌和觀眾席的掌聲。

關注過近些年寧夏京劇院重量級的作品就會發現,好的表演只是其中一部分,好的導演、編劇、作曲、舞美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所有環節需要的人,在本地找齊,而且有很高水準,是很難的。所以我們也在培養自己的人才,今年就送了兩個人去中戲學導演和作曲。”劉京説。

據劉京介紹,寧夏京劇院常年委託寧夏藝術職業學校代為培養京劇戲曲演員等。2018年寧夏設立文化名家工作室,拿出專項資金扶持人才培養開發等方面,那時她剛從北京挂職回來,得知這個好消息,立馬把工作室的運轉提上日程,不僅請老師來給學院上課,還去中國戲曲學院找關係,選派兩名青年演員前去深造。

“劇院要長遠發展,就兩個重點,一是出精品,另一個就是出人才。”劉京説,讓京劇更好的傳承發展,光是局限在劇院裏培養人才還不夠。近幾年一直在提倡傳統戲曲進校園,她覺得是個好機會,“不是説去演幾場,讓學生感受一下就行了,我們打算給學校的音樂老師做這方面的培訓,讓孩子們得到更多、更深的藝術浸染。”

京劇是藝術更是寶藏,不僅要傳承這份獨特傳統文化,還要創新發展推動京劇藝術再創新輝煌。

(伍策 鬼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