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7月9日訊 “見效益了!今年女皇李開始試挂果,預計可産10萬公斤以上,産值可達100多萬元!”7月3日,看著碩果纍纍的枝條,四川劍閣縣東寶鎮黨委書記王清平一臉的自豪。
位於兩市(廣元、綿陽)三縣(劍閣、梓潼、江油)交界處的劍閣縣東寶鎮,因交通閉塞,土地貧瘠,村民主要收入靠外出務工。2017年,該鎮引進龍頭企業,利用殘次林改造、撂荒土地種植劍柑、女皇李共計7300余畝。
退伍軍人葉代軍回到家鄉,自己種植300多畝,今年將擴大到700畝以上……
雖已是廣東一公司的分廠廠長,48歲的胡成軍一回家就被村民選為長梁村村主任,自己種了50畝果園,還帶動全村村民種植果園2200多畝……
聽説家鄉要發展果園,在外務工的成功人士們也紛紛返家。據該鎮黨委書記王清平介紹,至今,該鎮已有18名成功人士反哺故里,成為當地水果種植大戶,在他們的帶動下,全鎮有1000多戶村民也在房前屋後種上了水果。
撂荒土地,每畝流轉費300元,每年上漲100元,直到600元一畝;殘次林改造後的土地,每畝150元,每年上漲100元,直到500元一畝。“可比種莊稼收入多多了!”70歲的長梁村8組村民伍元國與愛人同30多名留守老人一道,正在園區除草。“種莊稼要看天吃飯,不虧就不錯了。孩子們都在外務工,我們年紀又大,家裏原來有8畝多土地全部都撂荒了。”現在,他流轉的土地,每年收益就有3000多元,買口糧足足有餘;而在園區務工,夫婦倆一年又有2萬多元收入,零花錢更是“撐破腰包”。
隨著飛輪的快速旋轉,一片片雜草倒伏在山坡上……69歲的劉金富肩挎小型割草器,嫺熟地使用著。“我們能脫貧,就全靠在園區務工。”劉金富一家四口居住在東升村2組一個叫“桐子梁”的地方,因兒子受傷,兒媳智障,孫女還小,原來是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已經在園區務工兩年多了,除草、施肥、疏果,不需要多大的勞動力就行。每年的務工收入就有2萬多元。幸好有了果園,不然靠種莊稼,還不知道啥時候才脫貧呢!” 去年,她與兒子就靠家門口打工,成功脫貧。
“今年只是部分試挂果,果園每畝一年需要3個工,大量投産後,每畝需要6個工。”果園的建設,讓東寶鎮留守老人“足不出戶”在家門口就找到了工作。
明年,女皇李産量可達150萬斤,劍柑100萬斤;後年,女皇李産量可達300萬斤,劍柑300萬斤。如此大規模的水果種植,銷售咋辦?“這個還真不愁,我們引進的龍頭企業本來就有著龐大的銷售體系。而且銷售主要靠的是水果的品質和規模,我們這裡無污染,經省農科院實地檢測,空氣、土壤極其適宜水果生長,而且劍柑是選用的進口品種,女皇李選用的更是市場暢銷的脆紅李、蜂糖李,採用的是全部有機化種植。去年我們就註冊了統一的品牌,今年又通過了出口基地備案和樣品送檢,目前成都、廣元海關已經對東寶鎮進行了水果出口基地註冊備案,今年7月第一批女皇李就將出口到新加坡,明年我們還將陸續出口澳大利亞、俄羅斯、紐西蘭等國。”
“讓新植林地産生最大效益,既增加了當地百姓的收入,又與劍閣生態康養旅遊名縣、全域旅遊深度融合。”果園的建設,成為當地扶貧後續發展的主要措施,“2020年,我們還將利用殘次林改造、地産林改造、荒山荒坡改造,將果園面積擴大到1萬畝以上。”
同時,村集體一期800噸氣調保鮮庫及配套的分選包裝車間即將開工建設,二期400噸氣調保鮮庫也正在洽談中。“我們既賣果,還要賣花!明年三月的首屆李花節也列入鎮政府工作計劃……”昔日的荒坡荒山,如今已真正成了“金山銀山”。
(郭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