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避暑本是尋常事,只為生活更美好

發佈時間:2019-06-24 16:05:1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伍策 宋卿  |  責任編輯:安平
大字體
小字體

中國網6月24日訊 6月21日,2019中國避暑旅遊産業峰會在長春市舉行。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為大會撰寫了題為“避暑本是尋常事,只為生活更美好”的主旨演講,但因在京有重要會議未能如期參加,由李仲廣副院長代為宣讀。戴斌表示,避暑旅遊目前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市場和法治是避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對待新需求、新供給和新模式,社會要有耐心,監督要有包容。

戴斌指出,從普及概念、撰寫研究報告、發佈避暑旅遊城市名單,到避暑旅遊被寫入政策文件和國務院“十三五”專項規劃,理論界、産業界、文化和旅遊部、各地人民政府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和遊客“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加入進來,避暑旅遊在短短五年時間所取得的實踐成就非凡。與此同時,一些隱憂與不安也出現了:高歌猛進的市場導入期過後,有沒有準備好離開聚光燈照射的舞臺而復歸日常生活空間?面對主客共用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如何做好都市休閒和夜間旅遊兩篇新文章?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新時代,避暑旅遊的角色和地位是否需要重新定義?事實上,這些問題不僅為理論和科研工作者所思考,也為消費主體、市場主體和行政主體所回答。

戴斌認為,避暑本是尋常生活,相對於因地制宜的休閒,旅遊只是後來者。千百年以來,老百姓沒有錢外出旅遊,也是需要就地避暑的。何處堪避暑?林間背日樓。何處好追涼?池上隨風舟,窗下有清風。還有竹蓆、搖扇、酸梅湯、綠豆水,老百姓的避暑方式看上去可能並不那麼高端、大氣、上檔次,但這就是生活的本來面目。近代以來,權貴和社會精英階層的需求推動了廬山、莫幹山、雞公山、北戴河避暑度假地的開發。而今天,避暑遇見大眾旅遊,一個全新的時代開始了。自2013年第一期發佈算起,中國旅遊研究院對避暑旅遊市場的專項調查已經進入第7個年頭。數據顯示,2019年避暑旅遊市場需求又進一步增加。夏季消暑首選或具有較強意願選擇旅遊的比例達到84.5%,傳統“火爐”城市計劃暑期出遊的受訪者佔比達到93.66%,較2018年又高出約10個百分點。夏季來了,能夠去氣候涼爽、風景宜人、公共服務和商業環境完善的地方旅遊當然好,但是旅遊不可能,也不必是避暑的全部。只有回歸到日常生活場景,避暑産業的市場基礎才會真正變得厚重起來,才可能承載創業創新和旅遊業的高品質發展。

所以,體閒是避暑的本底需求,讀不了詩歌的夏天,也去不了清涼的遠方。夏天的美好生活包括哪些內容,又該去哪找尋呢?美麗風景和涼爽氣候固不可少,完善而便利的公共文化空間、休閒場所和商業環境都是必需的要素,都可能會成為遊客選擇避暑目的地的影響因子,而且其權重系數日漸升高。理論研究和産業實踐表明,從外來遊客的避暑旅遊到主客共用的避暑休閒,將是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時代的必然演化趨勢。這些面向城鄉居民的空間、場所和環境存在於白天,也延展于夜間。從18:00到22:00的“黃金四小時”同樣承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可以説,夜間旅遊正當其時。

戴斌強調,避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精英主導的頂層設計,更離不開民眾自發的創業創新。2018年暑期旅遊的10億人次中,避暑動機佔到了一半左右。按每人平均消費1000元計,也有5000億元市場的規模。巨量的市場需求,吸引了各地以海濱、森林、山地、濕地、峽谷、湖泊、草原、高原的自然資源和氣候環境,加入到了避暑旅遊的市場供給中。在需求拉動和行政推動的共同作用下,更多的旅行商、旅遊住宿業、旅遊景區、交通企業、生産廠家紛紛進入這一領域。

戴斌表示,來自城鄉居民和外來遊客自發選擇的結果,及其為城市貼上的民間標簽,才是真實的存在以及可持續發展所在。不能拿書本上的概念和理論去丈量豐富多彩的生産生活,更不能為了刷機構和個人的存在感而倉促出臺政策,只要人氣聚起來,市場的創業創新自然就跟上來了。

“市場和法治是避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對待新需求、新供給和新模式,社會要有耐心,監督要有包容。希望在這個炎熱的夏季,我們能夠感覺到的不僅有避暑旅遊的涼爽,還是法治的公平和社會的溫情。”戴斌如是説。

(本文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撰寫的2019中國避暑旅遊産業峰會演講稿件整理而成,文中有刪節)

(伍策 宋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