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舜禮:發揮香格里拉旅遊産業優勢 鞏固脫貧成果

發佈時間:2019-06-14 13:46:0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一元  |  責任編輯:安平
大字體
小字體

【點睛】在2020年脫貧以後的時期,迪慶及香格里拉推動旅遊+鄉村振興發展,既是全域旅遊發展的需要,也是發揮旅遊産業優勢、鞏固脫貧成果的需要。換言之,乃時勢使然。


2019年6月8日,香格里拉首屆旅遊業發展論壇在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酒店舉辦。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旅遊報前社長、總編輯高舜禮發表了以《後脫貧時代的旅遊+鄉村振興》為題的主題演講。他認為,香格里拉自2002年成為雲南省迪慶州的縣級行政區劃,以景區為重點開展了旅遊“二次革命”,取得了跨越式發展的顯著成績。在2020年脫貧以後的時期,迪慶及香格里拉推動旅遊+鄉村振興發展,既是全域旅遊發展的需要,也是發揮旅遊産業優勢、鞏固脫貧成果的需要。換言之,乃時勢使然。

高舜禮認為,推動“旅遊+鄉村振興”的實施,應該把握三個基本目標:一是如何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好旅遊的催化劑和融合劑作用,把相關各業帶動發展起來;二是如何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的綜合目標,即十九大確定的“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目標;三是如何鞏固農民的脫貧成果,在脫貧的基礎上進一步致富,在經濟上實現脫貧的同時,在精神和素質上也實現脫貧,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一、積極開發精小化項目

在旅遊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縣鄉以下發展旅遊,按照常規而專業的認識,當前重點應發展精小化項目。這既與鄉村交通條件和基礎設施相匹配,也對應了旅遊散客化、自駕化的趨勢。這些項目包括旅遊吸引物(包括但不局限于景區)和食宿條件。當然,項目的精小化是有若干附帶條件的。

1、擴大旅遊産業分佈。由目前的以城鎮、大景區為中心,呈片區狀、條塊狀的分佈,進一步向縱深和全域拓展,將旅遊産業更廣泛地向鄉村下沉,圍繞交通幹線和自然村落去佈局,呈現樹根狀、章魚觸須狀、網路狀的分佈。例如,隨著州際間交通瓶頸的打通,世界遺産“三江並流”就應開發出片區和節點的代表産品,不僅有峽谷深切的大江奔流,還應有濱江風光、峽谷人家、勞作景象、世態生活、民族習俗、宗教文化。

2、豐富旅遊吸引物種類。遊客心目中的“香格里拉”,不局限于香格里拉,還遍及整個迪慶州;不僅在已有的大景區,更應在縣以下的鄉鎮村落。讓遊客通過鄉村體驗、民俗探訪、戶外徒步、野外尋幽、峽谷探險、冰川科考、房車野營、星空仰觀、宗教朝覲等,領略滇西北原生態的地質奇觀、自然風貌、民俗風情、宗教文化,就是圓了自己的“香格里拉夢”。設計開發的旅遊項目越是豐富,就越會有充分的出遊選擇,以及心甘情願的旅遊消費。“茶馬古道”是滇西北知名的歷史文化遺産,也是香格里拉的重要人文景觀,可以參照甘肅瓜州研發的“玄奘取經之旅”,開發出包括觀光、徒步、體驗、野外等系列産品,任由遊客分段參與、跟隨馬幫出行。

3、投資開發要小而精。鄉村的旅遊投資,不應強調大集聚,而應適度的分散;投資量上,不必追求動輒10多億以上的“大項目”,而應是小投資、快收益;重要節點上,由於一時交通制約和人流不足,可暫時因陋就簡,分階段逐步到位;接待食宿上,不必追求多大規模,能夠接待一家人就行。可以借鑒歐美國家的民宿模式,僅以原住民多餘而可獨立分割的房間作為民宿,未必要單獨新建鄉村旅館,這或許更適於客流量不大的散客出遊之需,如探險者、攝影家、獨行俠、旅遊達人。

4、突出外在和內涵特色。這主要緣于獨特的地域。應該首先在外觀上體現特色,包括地域、環境、民俗、建築、餐飲等特色。以食宿條件為例,應該充分顯示地域特色,如蕎粑粑、牦牛火鍋、山野菜、酥油茶,就是當地的餐飲特色,就如同怒江有狹拉、漆油雞,林芝有石鍋雞一樣。民宿或客棧則以地域建築特色為首選,如石板房、杈杈房、黃板房、木楞房、土坯房等,應在不同縣鄉有所選擇,內飾和傢具也應帶有地域特色。

二、拓展“旅遊+”業態內涵

發揮旅遊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關鍵是要對應當下旅遊市場需求,讓縣以下的旅遊開放增量對全州旅遊存量發揮調節、補缺和完善作用。目前,全國旅遊業發展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面臨客源不足,原因是內涵簡單、雷同和枯燥。解決這一普遍性問題,應以“旅遊+”的全域旅遊理念,統籌整合域內相關資源,以融合擴內涵、添賣點,更好地滿足旅遊者多樣化需求。

1、旅遊+農事活動、農耕文化。要在傳統農家樂的基礎上,讓遊客觀賞和體驗滇西北特色的農耕業態與生活,如碩都湖周邊的青稞的收割與晾曬、茨中一帶的葡萄採摘與釀酒。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向著進一步産業化的方向開發,例如,昆明安寧八街的玫瑰産業,由最初的鮮切花、苗木出售,到玫瑰花與食品、飲品、化粧品、日用品、工業品的融合,形成了100多種的玫瑰系列産品;浙江仙居縣的楊梅栽培及專題博物館,也是大致類似的案例。

2、旅遊+林業、林下經濟。常言道,“砍樹”不如“看樹”,很多古樹名木,本身就是著名的一景。例如,版納原始森林中的老茶樹、神樹,吸引了很多旅遊者;迪慶的自然保護區內也有不少珍稀植物和動物,如禿杉、榧木、珙桐、紅豆杉,還有名貴的中草藥和菌類,如貝母、蟲草、雪蓮、紅景天、綠絨蒿、蟲草、松茸、松露等;有滇金絲猴、羚牛、小熊貓、雪豹等。在如此優越的生態環境下,開發“跟著我去尋找”(金絲猴、小熊貓或蟲草、松茸)的戶外體驗活動,肯定會有無窮的號召力。再如,體驗一下山野人家、森林人家的生活,也是“詩與遠方”的最好詮釋,既可開發為很有特色的小眾産品,也很容易熱銷為“網紅”。

3、旅遊+畜牧。跟隨牧民白天放牧、擠奶,夜晚住氈房、帳篷,數夜幕下的點點繁星,聽狐咽狼嚎,感受一把“天蒼蒼,野茫茫”的豪放與浪漫,這本身就是很好的體驗旅遊。

這些項目雖然仍可被視為“農家樂”之類,但內涵上卻豐富多彩了不少,可以讓遊客深入體會當地人的生産生活,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韻律和奔放濃郁的民族風情,這或許也就是遊客所追尋的香格里拉。

三、發掘文旅融合的市場賣點

文化是迪慶和香格里拉取之不盡的寶藏。只要找到了文旅融合與市場的契合點,也就找到了資源“變現”的增收渠道,就等於為當地開闢了脫貧致富的新源泉。

1、倡導香格里拉生活。這是一款休閒+度假+體驗的優質旅遊産品,檔次可高可低,形態和內涵可多種多樣。煨桑、禮佛、朝寺、勞作、生活、節慶等生活細節,可融合為一條龍的地域性生活方式,也就是外地遊客所嚮往的香格里拉,這就如同杭州靈隱寺一帶所洋溢的靜謐、禮佛和休閒氛圍,令無數外地遊客心嚮往之。迪慶只要維護宜居生態環境,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保持原生態生活定力,長期呈現潔凈的生態、淳樸的生活、濃郁的民風、虔誠的信仰、和諧的社會,香格里拉的世外桃源景象就會在遊客心目中永存。在這個旗號下,發展休閒度假將大有可為。

2、搞好小演藝。既是旅遊要素,也可以是吸引物。迪慶民族民間藝術興旺,有不少高水準的原生態歌舞。譬如,葉枝的“阿尺木刮”,塔城的藏族舞蹈,都是極具觀賞性的藝術表演。應積極探索服務遊客的演出形式,如何不受場地局限,如何小型化,如何靈活多樣等。就像大理劍川白族歌后李寶妹、歌王姜忠德在景區、在節會的表演;還可搞戶外打跳、歌舞伴餐、家庭聚會等,如德欽縣的“藏家樂”。

3、做活“非遺”。迪慶非遺資源十分豐富,有國家級8項,省、州、縣級202項,國家級傳承人7人,省、州、縣級傳承人435人。這些“非遺”項目對遊客的展示,應儘量活龍活現地展現“一條龍”全過程,而不應只是博物館式的“成品”陳列。如果全方位地展示各個形態的非遺技藝,將非遺的生産、加工和演示都展示出來,就可能開發出具有觀賞性、科普性、體驗性的專項旅遊産品。而民俗、儀式、歌舞類的非遺,則可吸納遊客參與和觀賞,例如,成人禮,非遺鬧春,祭山祈福等。

4、過好節慶。民族民俗節慶活動,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應倡導節慶原生態,不隨意添加現代元素,做好籌備和組織工作。要通過提前的宣傳,招徠更多的外地遊客參與,在組織和籌備辦好節慶的同時,積極探索較為可行的營利模式,例如,節慶道具、服裝出租、零食銷售、土特産展銷等

5、做好文創。隨著文旅融合的不斷深入,文創日益成為超越旅遊紀念品的一個産業。除了開發帶有香格里拉風格的旅遊商品,如高原、綠色、生態的土特産品,宗教特色的禮器、樂器、工藝品和藏香,還可通過與專業的文創機構合作,授權開發香格里拉IP的系列文創産品,通過網路平臺進行廣泛銷售,既可開闢營利的新渠道,又可疊加品牌性影響。

6、服務朝覲與禪修。迪慶是宗教富集之地,有藏傳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東巴教、道教、原始本教,神秘而深邃的宗教文化,引來了海內外眾多的朝覲者和香客。以轉山者為例,有“大圈”與“小圈”之分,有平常年份與藏曆馬年、神山本命年之分,這些自發的前來者數字龐大,積極做好對他們的沿途服務,也是旅遊服務的一部分。

四、構築宜居宜遊的生態環境

營造宜居宜遊的生態環境,既是振興鄉村、造福村民的重要要求,也是吸引和留住遊客的必要條件。在各地農民脫貧以後,道路、水電、居住條件都在改善,嚮往城市化、現代化的心態明顯加劇,這些變化對生態宜居提出了現實挑戰。

1、生態宜居。環境應綠水青山、生態優良;擇居應依山傍水、靜謐清幽;既交通相對便利,又勿緊鄰公路,防止噪音過大。

2、衛生整潔。無論是村落,還是獨居,都應無散放垃圾,無污水流淌,無廁所和畜圈臭味,無飛舞蚊蠅。

3、傳統風貌。遊客感興趣的是傳統風貌的建築,而非一般城鎮化樓房。在民居修造過程中,應有控制、有規劃、有導向、有參照,避免私搭濫建,儘量尊重傳統風格,避免出現異型建築。尤其是防止不城不鄉、不土不洋,防止在移民搬遷或新村建設中,搞整齊劃一的成排連片的房屋,像是災民的臨時救助安置點。

4、有原住民。宜居的前提是原住民達到一定的居住比例,而不是在脫貧致富以後,把老舊村落和屋宇出租給外地商戶。若絕大多數居住者是商戶和遊客,就不可能延續傳統文化,也不能視為生態宜居和宜居宜遊。

5、公共設施。除了家家戶戶的整潔便利,處於便利遊客的需要,還應配備必要的公共空間、公共設施、公共服務。

五、做好多方面的措施保障

搞好後脫貧時代的旅遊+鄉村振興,要著眼于通過發展旅遊促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民在脫貧以後的發展致富、乃至農民的全面發展。這個目標能否順利實現,有賴於各項相關措施的配套與保障。

1、改善鄉村通達性。這是鄉村旅遊發展的基礎。應抓住麗香鐵路和高速路即將開通、飛機航線航班不斷增多的機遇,結合雲南省新農村建設及鄉村“三通”工程,改善鄉村旅遊發展所需的可進入性,以便利廣大散客和自駕者進入。

2、加強智慧旅遊建設。將臨時的、分散的、小量的旅遊資訊傳達出去,建立遊客與鄉村旅遊供給的通暢渠道,是做好旅遊+鄉村振興成功的保證。要按照“一部手機遊雲南”的工作要求,做好線上線下的相關工作,發揮網際網路平臺的資訊引導作用,將廣大自助遊、自駕遊客吸引到鄉村。

3、提升鄉風文明。旅遊是鄉風文明的促進力量。要引導農民增強民族自尊,樹立發展自信,熱愛自己家鄉,積極傳承傳統生活方式;遵紀守法,公平競爭,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增強開放和交往意識,學會與遊客打交道,文明禮貌待客,規範週到服務。可以像昆明東川區的一些農戶,與攝影者、探險者、旅遊者建了長期穩定的聯繫,什麼時候花兒開了、土地紅了、要發泥石流了,就與之通風報信,遊客來了就住到當地農家。

4、加強職業培訓。鄉村旅遊的各類實用型人才,關鍵要靠不斷的職業技能培訓。當地可與高校合作,可與星級酒店、旅行社、大型酒店合作,開展長期的旅遊職業技能培訓,提升鄉村旅遊從業者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準。也可通過多方位引進、留住和培育旅遊創新型人才,建立一支適應縣以下旅遊資源開發、市場行銷、運營管理、文化傳承的文旅人才隊伍。

5、維護原住民利益。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傳統文化資源,都與世代生於斯、長于斯的原住民密切相關,他們是理所應當的文旅資源開發的收益者。應當建立一種兼顧各方利益、尤其是向原住民傾斜的收益分享機制,例如,應從旅遊發展的收益中提取一部分,以補償孤獨失能老人、困難家庭,獎勵對鄉村旅遊發展有突出貢獻的人群,既有利於維護社會和諧,也是鞏固脫貧成果的必要保障。

脫貧之後的旅遊與鄉村振興是一個現實性很強的課題。雖然總體發展條件改善了、農民脫貧了,但新的問題也在陸續出現。期望迪慶和香格里拉在這方面的探索,能夠為全國類似地區積累可資借鑒的經驗。(一元)

(本文根據高舜禮在2019迪慶端午賽馬節暨香格里拉旅遊業發展閉門會的主題演講整理,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