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縣城于林深葉茂的幽谷間一條路蜿蜒向前,車窗右側溪流潺潺相隨,岸邊開滿黃色的小花,村舍並不集中的沿溪流佈局,那些高挑的竹子,使了勁兒的從谷底竄得老高,將光線遮蔽成一束一道從頂上撒下,這些竹子,是夾江一寶,是夾江造紙的原料,而張大千先生來此,與之相關。
夾江造紙久負盛名,從隋唐始到明清時最盛,夾江竹紙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聲名大噪。據清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夾江造紙場景年)的《夾江縣誌》載:“竹紙粗精大小皆備……皆售之下南川東等地,精者用作書籤,粗者用作神楮。”康熙年間,夾江竹紙被禦點為“貢紙”。乾隆年間,夾江竹紙又被欽定為“文闈卷紙”和“宮廷用紙”。
抗戰時期, 張大千先生先後兩次到夾江馬村大槽戶石子清、石國良家,參與研製新紙。試紙成功,大師試筆後讚之曰“乾隆帝用的紙也不過如此……中國有了宣夾二紙,堪稱二寶”,將夾江紙提升到與安徽宣紙齊名的位置。為紀念大千先生對夾江紙所作的貢獻,夾江縣人民政府把經過他改制後的書畫紙命名為“大千書畫紙”,他暫居過的四合院成為紀念館為遊人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