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中國>滾動新聞>

北京正陽門石獅需"洗臉"?專家:不能盲目清洗

發佈時間:2019-04-12 09:10:10 丨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丨 作者:崔毅飛 丨 責任編輯:安平


正陽門石獅是否需要“刷牙洗臉”?

石獅的口鼻等處呈黑色 專家:“污垢”為沉積而成的硫化物 不能盲目清洗

在正陽門城門兩側,矗立著一對明清時期的石獅,見證著北京城的變遷。近日有市民發現,這對威猛的古獅口齒、鼻孔、下巴頦等處有“污垢”,疑似長期缺乏清洗。對此文物專家解釋説,市民所説“污垢”其實是古獅身上多年沉積而成的硫化物,並不影響文物壽命,斷不可盲目清洗。

在前門附近長大的劉女士有個遺憾,即從未登上過正陽門城樓。近日,一本《北京博物館通票》幫她了卻了這樁心願。和大多數遊客的走馬觀花不同,劉女士觀察得十分細緻,不僅登城瞭望,還繞到城門洞南側欣賞那一對守門石獅。正陽門位列明代北京城九大城門之首,守門石獅高大威武、氣度不凡。劉女士近距離仰視發現,兩尊石獅的口鼻、下巴頦、部分發卷都成了黑色,貌似很久沒有“刷牙洗臉”,“不知相關部門是否注意到?”

根據劉女士提供的線索,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正陽門城門洞南側,加上敦厚的須彌座,一雄一雌兩隻石獅的身高在3米左右。確如劉女士所説,石獅鼻孔以下、寬大的口腔、平齊的前牙、上翻的舌頭、下巴頦、部分發卷都明顯泛黑,與青石色澤形成鮮明對比,的確給人不整潔的印象。“藏污納垢”處多位於犄角旮旯,其餘部位則潔凈如初。

北青報記者通過電話聯繫了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辦公室,一位男工作人員解釋説,他們並未注意到石獅的問題,且石獅是文物,他們也不敢輕易去動。

除了正陽門城門洞南側的石獅,北青報記者又先後來到箭樓和天安門城樓觀察石獅。正陽門城樓南側的箭樓,城門洞南側同樣蹲坐著一對古獅,出自明代,體量與城樓石獅相當,但嘴巴周圍的“污垢”卻沒那麼明顯。在天安門城樓前,也矗立著四尊體量相當的石獅,嘴巴處也存在“污垢”,但也比正陽門石獅要乾淨許多。

這種“污垢”究竟是什麼?又因何而形成?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館員、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劉衛東介紹説,正陽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樓和箭樓前的石獅同為文物,石獅的犄角旮旯處“藏污納垢”屬正常現象。正陽門城樓前的石獅出自明清時期,已經有三五百年的歷史,數百年的風吹、日曬、雨打,加之空氣污染,難免附著上一些硫化物。不僅正陽門城樓前的石獅如此,很多皇家建築中的石獅、螭頭多存在類似現象。

劉衛東指出,文物保護其中一項重要目標就是延長文物壽命,而這些沉積物並未影響到石獅的本體壽命,不存在明顯的腐蝕,僅僅是歲月的包漿,因此不能盲目清洗,也很少聽説相關部門對石刻文物進行清洗。而一旦使用了錯誤的清洗方法,很容易造成對文物的傷害,這樣就得不償失了。即便要採取清洗措施,一定要通過文物部門採取專業方法。

《北京古獅》一書作者,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秘書長梁欣立也表示,市民發現石獅口齒、發卷等處存在的“污垢”,係自然形成,在很多古獅上都有存在,但並不影響文物的整體觀感。如果要實施清洗,一定要請古建保護的專業人士進行操作。

根據《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第34條的規定,石刻保護應以物理防護為主,首先保證石刻安全。任何直接接觸石刻表面的防護和保護措施都必須經過研究、分析和試驗,證明對石刻文物無傷害方可使用。

記憶體

正陽門石獅曾多次移位

據《北京古獅》一書作者,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秘書長梁欣立考證,正陽門城樓前的石獅出自明清時期,但最初並未擺放在正陽門城樓前,現在擺放的位置是移動過幾次後的結果。清代《日下舊聞考·國朝宮室》記載:正門之內為大清門,門前左右石獅各一……另據清朝末年的歷史照片,可清楚地看到大清門前左右有石獅,其形狀與現石獅形狀一致。拆大清門時石獅被移到正陽門甕城內,放置在甕城中心的石道兩旁。20世紀60年代修建地下鐵道,要從正陽門城樓和箭樓中間通過,甕城內的兩座古廟被拆,石獅向北移至現在城樓門洞前兩側的位置。

梁欣立介紹説,他走訪過北京300多處古獅,其代表了中國古代石匠的雕刻技藝。在北京的古獅中,正陽門石獅並非年代最久遠,但其位於明清時期京城的中軸線上,因此高大威武,體現出中國古代皇家建築的氣勢。(崔毅飛)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中國網旅遊官方微信

與主編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