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了,故宮》《如果國寶會説話》等綜藝節目,故宮口紅、兵馬俑主題酒店等文創産品,加上傳統和網路媒體的推動,過去陳列于深宮大院的文化遺産一改高冷面孔,以“萌萌噠”的親民形象走向民間,有的成為現象級的“網紅”。這是一件好事,但 “網紅”顯然不是文化遺産當代價值的全部。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文物搶救與保護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2018年,全國博物館數量已經超過5000座,接待參觀人員超過10億人次,像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敦煌博物院等熱門文博場所不得不採取限流措施。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與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文博事業仍然存在地域分佈、接待時間、展品結構、解説系統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中西部和三四線城市的博物館,有的儘管在青銅器等特定主題收藏方面居於一流水準,但是受經費、管理和人才所限,長期處於“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一線城市的熱門場館,每天開閉館的時間與工作時間同步,加上預約、登記、限流等措施,網友表示“想説愛你不容易”。很多有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的藏品,由於解説系統過於嚴肅,且布展陳列從玻璃櫃到警戒線的層層攔阻,導致很多參觀者望而卻步,敬而遠之。現在的萌化和網紅,只是解決了傳播領域的親民和近民需求,或者説解決了“場子”裏叫座,卻沒有解決好“圈子”裏叫好的問題。因此,博物館作為傳統文化重要載體,必須平衡好大眾接受和價值引領兩方面的需求。
從近年來對節假日旅遊市場的監測結果來看,90%以上的遊客會參與各類文化活動,40%的遊客會進入文博場所。這説明國民對旅遊的認識已經走過了“看山看水看風景”的初步階段,開始走向“觀文品史,體驗生活”的新階段。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既要努力讓群眾更多地走近文博,也要加強融合創新,持續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和國民綜合素質。
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通過內容、活動和場景增強文化遺産與人的連接。比如,博物館可不可以開放為成人典禮、學術研討會、新聞發佈會,甚至冷餐音樂會的場所,要不要邀請國際化的專業團隊對展示和解説系統重新設計,要不要增加一些現當代的文化符號?這些創新創意,無論是內容層次,還是參與人員,都可以與文博場所相得益彰。當然,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我們肯定要付出比賣萌做網紅更多的才情和努力,甚至有失敗和被指責的風險,但是不邁出這一步,“文化遺産要保護好,也要活起來”的戰略目標就不能真正實現,“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新時期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思路也無法有效落地。從這個意義上説,“網紅”只是文化遺産活起來的第一步,還需要在價值傳承和文化創造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