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中國>滾動新聞>

寧夏興起“古法復興”之風 老手藝變“活招牌”

發佈時間:2019-03-26 09:28:16 丨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丨 作者:馬俊 任瑋 李浩 丨 責任編輯:尚槿


寧夏固原市隆德縣一家老油坊裏,工作人員用石磨對原料進行粗加工。記者 王鵬 攝

春節剛過,意興油坊又忙活起來。走進榨油車間,剛剛炒熟的胡麻籽散發出陣陣香氣,工人們將熟胡麻放進石磨反覆碾磨成有黏性的油泥,再將油泥製成油餑上鍋蒸,隨後用麥草、鋼圈將蒸好的油餑包裹成一個個油坨,置於粗長的松木油擔下,隨著油擔用力擠壓,金黃的油液緩緩流出,一股香味撲面而來。

“我們用的是傳統手藝,炒油籽、磨油籽、踩油餑、蒸油、包油坨、榨油6道工序全靠人工完成,原料是優質胡麻籽,這是真正的原生態、無添加。”意興油坊的榨油師傅齊國璽説,手工榨油色澤清亮、味道香醇,鄉親們都愛吃。

意興油坊是寧夏固原市隆德縣鳳嶺鄉李士村的一個作坊,也是一個集體經濟項目。2017年,李士村借助寧夏扶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試點項目的機遇,利用200萬元財政扶持資金,在村裏建起了醋廠、油坊、雜糧磨坊等,把祖輩傳下來的釀醋、榨油老手藝變成了産業發展的“活招牌”。

“土法壓榨胡麻油一斤賣30元,比其他油貴,但很多吃過的人都回頭找著買。為啥?因為吃著香,品質好。”李士村黨支部書記齊永新説,傳統手藝製作的胡麻油、農家醋不僅在當地廣受歡迎,還銷往周邊市縣和鄰近省區。

一陣“古法復興”之風,正在鄉村悄然興起。記者近期在寧夏南部山區採訪發現,不少村建起了土法釀酒、釀醋、榨油、磨面作坊。一些曾被認為不上檔次的農家土貨日漸受到消費者青睞,傳統手藝開始重煥生機。

固原市原州區的“蓋氏兄弟”,也加入了傳統手藝的“復興”潮流。2018年,68歲的蓋旭初和幾個兄弟集資200萬元,建起了固原市六盤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主攻純糧釀造手工醋。兄弟裏排行老三的蓋旭東在當地副食品廠釀醋20多年,是一個釀醋的老把式,下崗多年賦閒在家,如今成了自家醋廠裏的“技術總監”。

“傳統手藝也需要改良創新,為了提高出醋率、改善口感,我在原來基礎上結合了一些新技術,但堅持不變的是手工純糧釀造,不摻假、不勾兌,也不用添加劑改善口感、色澤。”在制醋車間的發酵池邊,蓋旭東和工人們用鏟子均勻翻攪,幫助池裏的玉米麵、稻殼、麥麩等混合液充分發酵。

建廠一年多來,“蓋氏兄弟”生産的“老蓋坊”手工醋已進入固原、銀川等地的近百家商超。“春節前,一些人來訂貨,要把我們生産的純糧手工醋當禮品送,我當時有點吃驚,後來想想這説明傳統手藝越來越受認可了。” 蓋旭初説。

手工釀醋,全程需要近40天;古法榨油,每次至少需要4個工人,每道工序都是純體力活。“慢工出細活”的老手藝往往意味著生産週期長、人力成本高,曾經一度被工業化大生産擠壓到生存邊緣。如今,傳統手藝為何重煥生機?

蓋旭初認為,是老百姓的消費習慣發生了變化,讓傳統手藝又找回了舞臺。“過去人們生活水準低,買東西圖便宜,機械化、規模化生産的日常消費品價格優勢明顯,競爭力強;現在大家想法變了,要買好貨、吃‘真’貨,越來越多人回過頭來找原生態的‘老味道’。”

寧夏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祿勝認為,隨著收入水準提高和消費觀念變化,人們的消費需求更加看中品質和安全,“舌尖上的消費”愈來愈追求綠色、健康,這也讓主打純天然、無添加的傳統手工製作産品重新回到消費者的“購物車”。

土法熬製老紅糖、手工純糧原漿醋、農家自釀糯米酒……在網路銷售平臺,各種傳統手工製作的産品熱賣;超市櫃檯上,土蜂蜜、農家油、純糧醋等各種原生態、純手工的“土”貨,售價往往比同類其他商品高,卻依然受到消費者認可。

“純天然的東西沒什麼添加劑,吃著放心,味道也好。”在超市採購食用油的銀川市民胡娟説,逢年過節,老家的親戚朋友送點農家自製的米麵糧油,那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好東西”。

好口碑離不開好品質,堅持原生態、不造假,是傳統手藝贏得人心、謀求發展的根本。固原市彭陽縣虎獅酒業有限公司創始人虎忠龍堅信這一點,從農家釀酒作坊到進入工業園區興辦酒廠,他的生産規模大了,機器設備多了,銷售收入漲了,但始終不變的是傳統手藝。虎忠龍靠的還是優質釀酒原料+泥缸自然發酵,一些機器設備的使用是在滅菌、提純、檢驗等環節發揮輔助作用。

2018年,虎獅酒業銷售收入達1000多萬元,酒廠的蜂蜜黃酒名聲漸旺,線上線下銷售範圍越來越廣。虎忠龍説,這源於酒廠生産經營的“三不倒”理念:品質不倒、價格不倒、服務不倒。

秉承“純醇”之心的傳統手藝緊抓消費升級帶來的商機,走出深山,走紅市場。近年來,寧夏結合全域旅遊發展實施了鄉村旅遊“後備廂”計劃,鼓勵面向自駕車遊客銷售農副土特産品。“古法復興”也為脫貧富民、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春節前,李士村每家每戶都領到一筆分紅。齊永新説,村裏的老油坊、老醋坊、老磨坊等産業如今成了村集體的“錢袋子”。2018年,村集體收入118萬元,純收入38萬多元。村裏除了留下1萬多元用於擴大農資超市規模外,剩餘37萬元全部分紅。不僅如此,一座座手工作坊就像建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村民在這裡打工每月可以掙3000元工資。

(馬俊 任瑋 李浩)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中國網旅遊官方微信

與主編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