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上午,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義大利總理朱塞佩·孔特共同見證下,中意兩國簽署了《雲南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産管理委員會與朗格羅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園景觀協會旨在對中意兩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地進行推廣、開發和共用締結友好關係的協議》,兩地締結為友好遺産地。這是蜚聲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産——哈尼梯田進一步走向世界新的里程碑。
去年7月初,筆者來到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産核心區所在的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挂職扶貧。在近一年來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深切感受到當地人民淳樸好客、勤勞勇敢的高貴品質。
梯田本是一種農業生産模式或農業景觀,何以成為一種世界級的文化遺産?自唐代起,哈尼族同胞即定居於此,年復一年地開墾耕耘,形成極大高差、龐大規模和一種精密的稻作體系。
每當仰望高達數千級的“階梯”,我都會對哲學家康得所闡釋的那種將要“融化”于壯闊山河之中的“崇高感”有更深的體會。這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一代代哈尼族同胞用自己的雙手雕刻而成的人間奇景。
值得強調的是,哈尼族同胞的這種自強不息,絕非戰天鬥地的一味蠻幹,而是始終滲透著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對自然規律的順應。“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構成了一個“四素同構”農業生態系統的完整閉環。
在哈尼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他們始終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守護大山、守護森林,村寨聚落的選址都顯現出一種人類對山林的敬畏和謙卑,永遠不會涸澤而漁。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圖景,正如當地民歌《元陽梯田》中所唱的:“田種高山巔,家住雲端裏,千座峰巒懸梯,萬仞峭壑疊翠,阡陌縱橫哀牢,大地詩雕乾坤……留下祖宗田,福澤惠子孫,哈尼傳萬代,滇南好壯麗。”
哈尼梯田承載的千年曆史、發展模式及其背後豐富的農耕文化,不僅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也為世界人民所看重。2018年11月,筆者曾在此接待過一個歐洲學者考察團,一位來自葡萄牙的女士站在梯田邊上大為感嘆,她順便給我展示了手機相冊裏的歐洲葡萄梯田和當地農民生活變遷的展覽,她認為,中歐的兩種小農經濟是相似的,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上也具有相互借鑒的價值。她還説,幾十年前,自己的家鄉也是同樣的情況,城鄉之間融合發展、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平衡需要一個過程。
處理好傳統與現代、農耕文化與農業現代化、農業遺産保護與農民脫貧致富之間辨證統一的關係,是哈尼梯田作為中國第一個以民族命名的世界文化遺産必須堅守的生命線,也是哈尼族同胞的鄭重承諾。
(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現挂職雲南省元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曹東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