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中國>滾動新聞>

戴斌:夜間旅遊正當時 是培育期也是新潛力

發佈時間:2019-03-15 08:48:55 丨 來源:中國網 丨 作者:桑桑 丨 責任編輯:安平


中國網3月15日訊 3月14日上午,“夜間旅遊系列研究成果發佈會”在文化和旅遊部南區召開,戴斌院長出席併發表題為“夜間旅遊正當時”的主旨演講,全文如下:

同志們,朋友們,

從宏觀層面的旅遊經濟監測與預警、遊客滿意度調查,到中觀層面的避暑旅遊、冰雪旅遊和目的地知名度調查,以及微觀層面的市場主體研究,中國旅遊研究院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一直都是強調“從産業中來,到産業中去”,都是為了推動産業發展。兩年前,趙一靜博士從南韓學成歸來,她的學位論文就是關於夜間旅遊。結合對地方旅遊發展實踐、市場主體商業創新的觀察與思考,研究院以産業所為基礎組建了夜間旅遊課題組,並向文化和旅遊系統提交了題為《釋放夜間旅遊新需求,培育都市旅遊新動力》的專門報告。經過一年多的理論研究、數據收集和實踐探索,今天是公開我們的研究結論、學術觀點、發展建議和政策主張的時候了。

夜間旅遊是當代旅遊發展理論體系的研究新領域、學術新成果。 改革開放至上個世紀末期,“創匯導向,入境為主;政府主導,適度超前”是市場化意義的旅遊業發展主基調。與賣方市場相適應,旅遊理論以山水人文的資源研究和産業規劃為主。進入新世紀後,國民消費成為大眾旅遊發展的市場基礎,市場和新型消費成為理論生長點。正是在這背景下,我們先後提出了“大眾旅遊”“品質旅遊”“景觀之上是生活”“旅遊目的地是主客共用的美好生活空間”“既要美麗風景,也要美好生活”等觀點,也推動了避暑旅遊、冰雪旅遊等産業創新實踐。回過頭來看,主要是從資源潛力挖掘和空間拓展上做文章,而夜間旅遊這一時間概念的提出,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在學術演化的進程中,也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雖然古時就有“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今有自項燈市、哈爾濱冰燈節的實踐,但是從經濟社會現象、資源和市場多角度對夜間旅遊進行系統分析和理論建構是開創性的。概念抽象和理論建構的過程並不只是有 “概念—命題—體系”及其形式化的數學表達,當然還一如既往地充滿了我們對現實的溫情關注。對於很多工薪階層而言,朝九晚五的工作節奏很容易讓人感慨“陽光下的城市是他們的,月光下的城市才是自己的”。對於“躲得開對酒當歌的夜,卻躲不開四下無人的街”的蕓蕓眾生而言,一座充滿人間煙火的城市,一座可以夜場電影之後接著在夜市吟唱《成都,成都》和《董小姐》的城市,才是真正意義上主客共用的美好生活空間。

夜間旅遊是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需求新潛力、供給新動能。 相對於白天的走馬觀光的景區打卡,夜晚的休閒調性更有助於遊客對當地文化的感知與生活方式的體驗。中國旅遊研究院夜間旅遊專項調查數據表明,當前遊客夜間旅遊參與度高、消費旺,九成左右遊客有夜間體驗的經歷,2019年春節期間遊客夜間消費佔目的地夜間總消費近三成。與銀聯、攜程、驢媽媽等機構合作的大數據聯合實驗室研究表明:夜遊消費數據穩步增長,觀光遊船、主題燈會、文化體驗活動成夜間旅遊熱度風向標。在平均停留三天的國內遊客樣本群中,高達53%的受訪者會有2個晚上去體驗當地生活,而18-35歲間的中青年親子遊、情侶遊的夜遊熱度最高。在多元化的夜遊需求中,當地生活和文化體驗成重要組成部分,遊客對夜間文化節事活動、文化場所參觀等活動的選擇顯著高於美食、購物、電影劇院等選項。數據表明,上海的夜間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已經接近白天的一半,成都春節期間推出的“夜遊錦江”吸引了16萬人次參與。

夜間旅遊是國家和地方高品質發展的政策新方向、效能新提升。 發展夜間旅遊有助於推動城鄉目的地資源配置從空間拓展轉向時間延展,有利於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和旅遊業的深度融合。為了促進經濟增長和推動高品質發展,不少地方特別是一、二線城市出臺了發展夜間經濟的政策,包括購物、餐飲、電影、燈光亮化工程。總體上看,已經出臺的政策主要著眼于本地居民的夜間消費。如何把遊客消費納入其中,在本地居民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旅遊消費增量,國家和地方相關部門的政策設計亦是重要。當代研究早已證實存在“旅遊者二元行為論”。即旅遊者進入目的地這樣的非慣常環境後,其消費行為與日常慣常環境下會存在顯著差異。中國旅遊研究院持續開展的中國遊客出境滿意度與國內遊客滿意度調查數據進一步表明,這種顯著差異首先表現在消費總量上,受到時間成本、距離成本等強約束,遊客消費支出總額會明顯高於本地居民,關注夜間遊客有助於進一步增強消費對地方經濟的基礎性作用,有效實現量增。而且這種顯著差異還反映在遊客消費支出結構上,尤其是近兩年我國包括旅遊在內的重點領域出現的消費升級新趨勢,從夜間遊客視角重構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正帶動許多目的地以數字智慧技術為觸媒開展著令人矚目的智慧城市創新實踐與産業生態平臺重構,實現城市質優發展。巴塞羅那夜間機場巴士提供免費的wifi、充電設備,以及市區夜間公交線路無縫銜接主要景點等一系列人性化的設計,就是對夜間旅遊公共服務供給有益的探索。

同志們,朋友們,

從歷史上看,中國早在漢代就有夜間經濟甚至夜間旅遊了,參與者主要官僚士大夫階層。兩宋期間出現了商圈夜市、流動夜市、餐飲和娛樂夜市,商人階層和部分市民參與了進來。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夜間經濟和夜間旅遊,應當,也必須是以國民大眾的廣泛參與為指向的。無論理論研究,政策設計,還是産業投資,剛起步的夜間旅遊都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旅遊發展理念,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融合發展戰略,堅持意識形態安全和生産安全兩個底線。

無論是政策設計,還是産品研發,都要著眼于城鄉居民和廣大遊客對夜間旅遊的現實需求,不能搞小圈子裏的自我欣賞和相互吹捧。專項調查數據表明,七成以上游客仍期待夜遊市場品質的顯著提升,八成左右的受訪企業有直接或間接參與夜間投資的意願,但消費主體和産業主體雙方對夜遊市場的判斷仍有較大差異,夜間旅遊供需匹配尚待專業數據和研究做支撐。

發展夜間旅遊不要忙於出政績,不要忙著發聲音,政策和投資還沒有落地呢,就忙著搞花花哨哨的頒獎盛典。夜間旅遊需要中建、名家匯這樣的燈光亮化,但是夜間旅遊不僅只有燈光亮化,特別是在當前的國情、國力下,不能過於追求奢侈、豪華和震撼的效果。更不能有奇奇怪怪的燈光雕飾,要充分考慮公風良俗和受眾感受。風物長宜放眼量,務必要理性而務實地做好理論建設、政策設計、環境優化和産品策劃。只要我們盡心盡力地為老百姓做事情,人民自有評説,歷史自有評價。

發展夜間旅遊不能總是往後看,更不能只是在民間民俗的圈子裏打轉轉,應以開放的思維汲取世界各國發展夜間休閒和夜間旅遊的經驗。夜間旅遊項目和內容可以是民間民俗、餐飲酒吧,也可以融合人類發文明發展到今的一切成果,如哥本哈根、倫敦、首爾等世界旅遊城市,以文化藝術和城市空間為依託,融以光影秀、燈光雕塑、燈光交互裝置,加入浸入式錶演和休閒娛樂的互動,從而吸引了市民和遊客的廣泛參與。南韓的“夜行”、日本小樽的“雪燈之路”、美國亞特蘭大植物園的“玻璃植物展”等,都是可資借鑒的夜間旅遊創意案例。剛才來自荷蘭旅遊局的楊宇先生介紹的梵谷星空小道一公里夜間騎行項目,用設計師DaanRoosegaarde的話就是“採用一種獨特的方式,把科技與人的情感體驗融合在一起”。

同志們,朋友們,

是各級黨委和政府思想上重視夜間旅遊,實踐上加強政策協調的時候了。 遊客到訪世界一流或者國內知名的旅遊目的地,不可能只是“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特別是對越來越多的追求異地生活方式深度體驗的休閒客人而言,晚上6-10時也是旅遊消費的高峰期。我們一定要瞄準這個“黃金四小時”,讓遊客有得玩、玩得好,而不是回酒店睡大覺。除了眾所週知的夜市、夜店和專場演出,我們應當,也可以向文化要資源,包括挖掘公共文化的利用潛力。博物館、圖書館、書店可不可以延長開放時間到晚上10點啊?從國際經驗上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國民大眾需要實體餐飲的宵夜,也需要精神文化的“深夜食堂”。需要指出的是,隨著夜間旅遊、夜間消費和夜間經濟的興起,必然會帶來電力、自來水、地鐵、公交、公共衛生、市政管理、安全保衛和應急救援等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壓力,需要城市管理部門加大相應的投入,並務實提升公共治理水準。

是各類涉旅市場主體培育夜間旅遊品質,研發夜間旅遊産品的時候了。 從受訪企業發展夜間旅遊需要的支援條件看,除了資金和政策外,對技術、人才、專業諮詢和數據服務的需求達到42%、27%、17%,加快投資研發産業鏈,是緩解夜間旅遊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景觀之上是生活,不能一説夜間旅遊就奔著山水實景演出和大型主題公園去了,應在充分挖掘本地居民的夜間休閒資源、場所和項目的基礎上,讓遊客參與進來,從而擴大消費基礎。像蘇州的評彈表演、北京的老舍茶館、上海的彩虹合唱團、東北二人轉,等等,都可以為遊客所共用。北京新日國旅的天壇夜宴項目就很好啊!白天是大眾觀光客,美好的夜晚則是屬於小眾文化體驗者,也是一種資源的錯峰利用吧。要用好大數據聚合遊客,那麼多的過夜遊客,不同年齡段的都有,職業背景和生活方式各異,不可能都去三里屯和後海泡酒吧。布丁酒店創始人朱暉先生三年前就在開發都市夜遊的APP,用大數據連接遊客需求和導遊資源。

是教育、科研、媒體和社會各界共商、共建、共用美好夜間生活的時候了。 總體而言,夜間旅遊尚處於市場導入期和産業培育期,需要研究機構、大眾傳媒和社會各界的同心協力和精心呵護,不能放幾頭豬就把一塊白菜地給拱嘍。要培養燈光設計、城市亮化的專門人才,當代夜間經濟不是打幾束燈光就完事了,這裡面有技術,更有藝術和審美。媒體要把時尚和審美品位帶到旅遊領域中來,受眾和體驗者的審美力提高了,就可以倒逼內容生産機構和公共事務管理機構持續提升自己的藝術水準,從而打造世界文化新地標。上個月,由《孤獨星球》聯合京東、OnePlus上線了手機夜拍旅行讀物《夜·中國》,讓遊客模糊了消費體驗者和內容者之間的界限,就是科技、文化和時尚的有機融合。

夜間旅遊已經完成了從自發探索到局部自醒,正在走向戰略自覺。在此進程中,離不開當代旅遊發展理論的推動,更離不開市場主體的實踐,以及國家和地方的主動作為,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願意與各方探討市場研究、統計調查、研討會和節事展覽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動夜間旅遊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桑桑)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中國網旅遊官方微信

與主編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