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國家倡導讓文物活起來,而這裡卻把文物鎖起來。”天橋浮碉堡群,係門頭溝區文物普查登記項目,有文保志願者近日發現,從前自然開放的文物被採摘園圈佔,採摘季買票才能入內、淡季則大門緊鎖,這與國家讓文物活起來的大政方針背道而馳。當地龍泉鎮鎮政府相關工作人員解釋説,把文物封閉起來是為了保護文物。
想觀看碉堡文物
須購買採摘門票
天橋浮碉堡群,位於門頭溝區龍泉鎮天橋浮村的橫嶺上,四座圓柱形碉堡自南向北錯落分佈。明碉、暗堡、地道、戰壕扼守住山口的路徑。碉堡利用山險,視野極佳,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認定其為不可移動文物,編號:110109945190000230。
近日,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范紀萍,帶幾個朋友去天橋浮參觀碉堡遺跡,卻吃了閉門羹。由於碉堡所在的山頭被採摘園圈佔,但目前並非採摘季,園子將碉堡一塊鎖了起來。
范紀萍告訴北青報記者,他上次走訪天橋浮是2017年年初,當時碉堡群可自由參觀,是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文物。不料故地重遊,原本開放的文物卻被鎖了起來。除碉堡群,被圈進園子的還有一座寺廟,同為普查登記文物項目。
近日,北青報記者來到天橋浮村,確如范先生所説,通往碉堡的山路被一道柵欄門阻斷,門上挂鎖,人、車均無法通過,門上立牌“天橋浮文化採摘觀光園”。除大路被攔,小路也被人用灌木阻截。而碉堡地勢險要,再無其他上山路徑。
柵欄門附近立一塊“最美天橋浮村”的廣告牌,顯示有果園、水上樂園等10個參觀項目,其中就包括碉堡、三義廟兩處文物。北青報記者以遊客身份撥打廣告牌上的售票熱線,接電話的李經理説,景區現在沒人,參觀得等5月-10月,門票20元。
在廣告牌旁的溝渠內,北青報記者看到刻著“天橋浮犧牲烈士 永垂不朽”的石碑。據《京西軍事遺址》記載:1948年國民黨青年軍208師5團一部駐守天橋浮,並修建碉堡等軍事設施。同年臘月初三,北嶽軍分區獨立團奉命攻打駐守在天橋浮的國民黨軍,以牽制敵軍增援南口主戰場。夜間10點整戰鬥打響,天亮結束,雙方傷亡上百人。戰鬥結束後,天橋浮戰鬥犧牲的戰士被埋葬在宅舍臺村附近。1993年,在墳墓中間建立紀念碑,正面寫“革命烈士之墓”,背面寫“天橋浮戰鬥中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
經常在此登山鍛鍊的張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採摘園大約建成于2017年夏天,同時對之前可隨意參觀的文物古跡進行圈佔,導致想看文物古跡,就必須花錢買票,心中備受打擊。烈士們把熱血潑灑在了這裡,參觀瞻仰他們的犧牲地,卻要買一張採摘票,心裏實在不是滋味。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豐台區、密雲區也有碉堡文物遺存,職能部門對碉堡進行過修繕、設置文保標識,民眾均可免費、自由參觀。
回應稱有人搞破壞
封閉是為了保護文物
2月26日,北青報記者致電天橋浮村村委會,一名工作人員解釋説,採摘園是村集體搞的,現在處於封閉狀態,他們在採摘季進行季節性收費。她認為,他們把碉堡、寺廟圈起來是在保護文物,因為有人對寺廟玻璃、碉堡的金屬門實施破壞,甚至有人在碉堡中便溺。
北青報記者問及由於採摘園的圈佔,導致一些關注、愛護文物的民眾為遊覽古跡,被迫購買採摘門票、而且非採摘季景區大門緊鎖無法參觀。該工作人員稱,會就這一問題向領導反映。隨後,北青報記者又致電龍泉鎮文化中心,一位負責鎮域文物保護工作的工作人員介紹,天橋浮的文物封閉起來是因為三天兩頭被盜,文物的門窗、鎖具經常被砸,但目前並未發現丟失文物。當地村子已拆遷,不可能派人一天24小時盯著,“咱利用文物也得保護文物不是?”
學者表示把文物圈起來
顯然“不長遠”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博士姚遠,曾被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評為“中國文化遺産保護年度十大傑出人物”。姚遠向北青報記者介紹説,近年來,國家倡導讓中華大地上的文物活起來,引申來説就是讓人民群眾在生活中觸碰到歷史的活力和魅力。
姚遠表示,碉堡文物能很好地呈現出天橋浮地區多樣化的歷史印記。無論普通民眾、還是文物工作者都能從中看到中國歷史是如何走到今天。而把文物圈起來收費、或者鎖起來,難以煥發文物的宣教作用,這樣的做法顯然是不長遠的。文物保護和地區發展是不衝突的,但現在的結果是非要讓它衝突起來,這樣的發展思路存在問題。姚遠還談道,《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中》所倡導的合理利用,是充分發揮文物的作用,當地的做法沒有起到任何教育、公益的作用,離合理利用差距很遠。
記憶體
要讓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眾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2018年7月中央通過的《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加強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和傳播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發揮文物資源獨特優勢……到2025年,要讓文物領域社會參與活力不斷煥發,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眾。(原標題:《京西一採摘園深鎖文物受質疑》)
(崔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