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中國>滾動新聞>

新一輪厄爾尼諾形成 影響"冬行夏令"持續陰雨

發佈時間:2019-02-28 11:49:29 丨 來源:經濟日報 丨 作者:郭靜原 丨 責任編輯:安平


眼下,南方陰雨仍在繼續。許多南方小夥伴紛紛調侃:南方地區下雨流量已包月,這還沒到雨季呢,就快要“發黴”了。那麼,為何江淮地區降雨增多提前出現在2月份?聽聽專家怎麼説。

自去年6月份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偏暖範圍逐漸擴大,于去年9月份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的範圍、強度和持續時間,已達到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儘管此次厄爾尼諾事件較弱,但對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的影響仍然顯著。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從而影響大氣環流的一種自然現象。在此次厄爾尼諾事件中,赤道中太平洋海溫總體要強于赤道東太平洋。專家表示,就我國而言,這種海溫情況導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比常年偏強偏西偏北,從而有利於引導低緯度水汽向我國輸送。同時,冬季中高緯度冷空氣活動過程頻繁、強度較強,冷暖氣流主要在江淮至江南地區交匯,造成當地降水明顯偏多,出現持續陰雨寡照天氣。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指出,厄爾尼諾是自然現象,是海洋和大氣協同作用的産物。每2至7年,全球都會出現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雖是主要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的區域現象,但其影響卻波及全球。一般來説,厄爾尼諾發生後,全球天氣氣候幾乎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常。

從氣候監測資料來看,去年9月份開始出現的厄爾尼諾,屬於比較弱的一個。但大氣響應異常迅速,超過往年。去年入冬以來,觀測上不斷出現厄爾尼諾影響的現象,與此同時,國際上幾乎所有氣候模式都給出了“今冬是一個暖冬”的預測結論。不僅如此,氣候專家分析,入冬以來,南亞和澳大利亞北部氣溫較常年明顯偏高,美國南部降水異常偏多,均與厄爾尼諾事件有關。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江淮地區降水增多也提前出現在二三月份。從去年12月份至今年2月22日,南方不少地區降水日普遍有40至55天,比常年同期偏多10至15天。其中,貴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7省份平均降水日數均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江淮南部、江漢、江南等地日照時數較常年同期偏少五到八成。

丁一匯介紹,過去這種本應發生在夏季的長江流域持續性降水異常,提前到冬季出現,被稱為“冬行夏令”——即在冬季出現夏季梅雨的大氣環流和持續性降雨。這會造成冬春季的低溫連陰雨,對南方稻秧生長十分不利。這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氣象學家主要研究的南方氣象災害之一。上世紀80年代氣候明顯變暖之後,此類災害大為減少,但仍然存在。

“如果今冬這次低溫連陰雨持續到春季(3至5月份),將會對南方的農業生産産生重要影響。”丁一匯説:“對這個老問題,必須有新的關注與認識。”

為什麼在厄爾尼諾出現年份的冬天,我國長江流域容易出現低溫多雨甚至冰雪多雨的天氣呢?丁一匯解釋稱,由於中東太平洋近赤道地區海溫升高,導致它像一個熱水爐將海洋上空的大氣加熱,而上升的氣流流向熱帶西太平洋並下沉,加之這個地區海水溫度偏低,使得在冬季本來應該停留在熱帶西太平洋的副熱帶高壓偏強偏西;同時,南支槽階段性活躍,兩者都引導了大量低緯度的水汽源源不斷向我國南方地區輸送。

據統計,1950年以來全球總共發生了19次厄爾尼諾事件,其中8次弱厄爾尼諾事件,11次中等強度及以上厄爾尼諾事件。

國家氣候中心根據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氣近期演變特徵,以及國內外多家氣候動力和統計模式預測:未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繼續處於偏暖狀態,預計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將持續到2019年春季,仍然有利於引導水汽向我國東部地區輸送。

氣象部門預計,3月上旬,南方仍多陰雨天氣,大部地區累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五成至1倍。專家提醒,南方地區低溫陰雨天氣仍將持續,公眾出行需防範道路濕滑等對交通的不利影響;天氣潮濕易滋生細菌,注意加強自我防護,避免疾病發生;山區的公眾還需注意防範持續降雨,以及局地強降雨可能誘發的地質災害。(郭靜原)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中國網旅遊官方微信

與主編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