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春節假期,許多人陸續踏上返程之路。
回家過年的,父母總是通過塞滿兒女的行李箱來表達情感,親手做的饅頭烙餅、香腸肉乾,寄託著濃濃的不捨。闔家出遊的,則把世界各地的好東西帶了回來,送給至愛親朋。
返程的行李箱,沉甸甸的都是愛。
2月10日,山東濱州長途汽車站
一張織好3年的床單
拎著一袋炸丸子、一袋煮好的餃子、4個煮雞蛋和一袋火腿腸,小鄭坐上了回京的長途汽車。“這些東西是母親讓我路上吃的,行李箱裏還有好幾個饅頭、兩條炸好的鯉魚、一袋炸藕盒、一兜子棗脯。”
小鄭的家在山東濱州一個小村子裏,那裏不通高鐵、火車,每年他都是坐長途汽車回家。“我家離長途汽車站挺近的,一般我下車就自己溜達回去,到院門口喊一聲‘媽,我回來了!’我媽就會跑出來接我,我爸聽力不好,看到我媽跑出來會跟著一起出來。以前上學的時候,我媽還會去車站接我,快到車站給她打電話,她就騎著電動三輪車來了。”
今年春節,小鄭回程的行李箱裏有一件特殊禮物——媽媽親手織的一張床單。小鄭説:“床單是我媽親手織好要我送給女朋友的。以前農村到了冬天沒有農活做的時候,婦女們就開始織布、做棉被。我媽年輕的時候每年冬天都織布,除了給自己家用,還會提前給孩子做好結婚用的床單和棉被。那時候的棉被,用的都是自家種的棉花彈成的棉絮。以前家裏有一台老式織布機,我媽腳底下踩著踏板,手裏拿著梭子左一下右一下地穿梭,布就織好了。”
小鄭今年帶回北京的這張床單已經織好3年了,之前一直放在家裏的壁櫥,用罩布蓋著防止落灰。“這幾年我媽年紀大了,不再織布了。以前織的多,到現在家裏還有存貨,除了新床單還有做好的新棉被,都卷好放在櫥子裏收著。”
正月初六早上,小鄭吃了這個春節在家最後一頓餃子,豬肉白菜餡兒的。“每年初六我都是坐早上7點的大客車回北京。家裏離汽車站20分鐘的距離,我6點起床,6點半從家裏走。我媽每年都5點半起床下餃子,等餃子快熟了就叫我起床。從濱州到北京要4個小時,下午1點多才能到,午飯只能在服務區吃。所以每年媽媽都會給我帶很多炸好的丸子、藕盒和幾根火腿腸,煮好的雞蛋和洗好的蘋果讓我在路上吃。今年一個人回家,希望明年變兩個人,讓媽媽更開心。”
2月10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漂洋過海的春節禮物
之前總是在北京過年的小甄今年過了一個不一樣的春節,與高中同學一起飛往捷克首都布拉格。北京時間大年初一早上7時,比北京晚了7個小時的布拉格剛剛迎來除夕夜,小甄一行人在老城區的餐館裏吃了一頓別樣的年夜飯——烤豬肘、麵包湯、煙熏肋排……
小甄説:“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以往年年都在北京過春節。不光是春節,每週末也都會回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家陪陪老人,所以回家過年這個事兒對我來説沒有那麼強烈的儀式感。今年春節就借著假期約了幾個家都在北京的高中同學一起出國旅遊了。”
雖然小甄嘴上這麼説,但是打開他從布拉格回程的行李箱,赫然進入眼簾的還是塞滿了小半個箱子送給家人的伴手禮。“這4條圍巾是我和女朋友要送給雙方父母的春節禮物,這2瓶護膚品是要送給大姨和小姨的,這2條煙是帶給我女朋友父親的。還有這15根唇油算是當地的特産,拿回去送給我的同事們,既當作春節禮物也當作旅遊紀念品了。”
小甄和同行的朋友説,在布拉格遊玩的這5天裏,基本上每每路過一條購物街,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念叨著要給家人帶點什麼回去。“雖然春節人不在國內,但是在布拉格也經常能看到中國春節的元素,各大商店廣告牌上還會用中文寫上‘春節快樂’。在這種過節氛圍的渲染下,我也有點想家了。”小甄説。
攜程旅遊網發佈的數據顯示,春節長假期間我國遊客從近1296個海內外城市出發,到達全球97個國家和地區、1372個國內外城市。中國的年味兒被出境遊客帶去了世界各地。
2月9日,自駕
沒裝滿的後備箱
大年初五清晨,江蘇徐州一戶人家正忙著往車上搬東西。雞肉、雞蛋、蘋果、草莓……各種食物統統被塞進了小轎車的後備箱。“蘋果和草莓是大伯母在縣城買的,讓我們帶著路上吃。今年過年家裏殺了4隻雞,我們帶了3隻回來,鄉下自家散養的土雞肉質比超市裏買來的要好,特別香!”徐州人小蔣今年23歲,打小便跟著父母離開了老家,但每年都要回徐州老家過春節。
回家過得越開心,分別的時候就越不捨。遊子捨不得家鄉的溫暖,父母則擔心孩子在外挨餓受凍,於是準備大量的物品,仿佛後備箱裝滿了,孩子在外就不會受委屈。
不過,今年小轎車的後備箱只裝了2/3。小蔣説:“去年爺爺去世了,所以今年的春節感覺有些不一樣。之前每年回去,遠遠地就能看到爺爺站在院門口等我們,走的時候也是爺爺張羅著給我們帶東西。以往都是車后座和後備箱塞得滿滿噹噹,各種親手摘的水果、散養的雞,雞蛋都是幾十個的給我們裝,我每年都坐在后座跟這些吃的擠在一起。爺爺去世後,今年車后座沒塞滿,心裏也有點空落落的。這幾年老家的人越來越少,現在只剩下大伯一家人了,可能以後春節就不會年年回去了吧。”
在中國城鎮化發展的大背景下,與小蔣相似的家庭還有千千萬萬。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農村去城市打拼,在城市站穩腳跟後又陸續把農村的父母接到身邊生活。漸漸地,留在農村老家的親人就越來越少。沒裝滿的後備箱,讓人有一絲傷感,也見證了城鎮化的步伐。
2月9日,火車站
塞不進行李箱的,快遞過去
大年初六以來,全國多地迎來了降雪,遊子們伴著雨雪與父母依依惜別,踏上了回程的火車。
“初六早上我一睜眼發現下雪了,沒覺得激動,只覺得更加難過了,因為我當天10點的火車回北京。”洛陽人小李今年剛剛參加工作,這個春節是她在家待得最短的一個春節,“往年都是爸爸開車送我去火車站,但是雪天開車不安全,我們就打算坐公交車去,結果等了很久公交車都沒來,爸爸又回家去開車了。”
打開小李的行李箱,裏面裝著媽媽鹵的牛肉、大伯從山裏摘的栗子、年初三就炸好的魚和丸子……“本來媽媽想給我塞滿半個箱子,但是我怕衣服沾上味道不好洗,就得手裏提著,我又提不了太多,所以很多東西就沒帶回北京。媽媽説那些拿不了的,等快遞上班了再給我寄過來。”
在北京工作的小黃,對於父母這種表達愛的方式,已經從抗拒到欣然接受了。“我一年到頭都在外面,他們並不知道我在外面過得到底好不好,只有春節的時候為我準備返程的食物,能讓他們感覺自己對孩子來説還‘有用’,因此即使我吃不了也不忍心拒絕他們。”小黃老家臨海,盛産各類海鮮,父母總想讓孩子在北京也能吃到新鮮又美味的海産品。“有一年真的很誇張,我媽給我帶了一箱生的海鮮,裏面還放著冰袋降溫,雖然不知道回來怎麼吃,但還是沉甸甸地拎回來了。還有一次,非讓我帶鲅魚餡餃子回來,包了好多,然後我抱著餃子在高鐵上吃了兩個就哭了。”這兩年,物流業日益發達,小黃的家人開始嘗試使用快遞,把海鮮及時送到孩子身邊。
又想把所有的好吃的都給帶上,又心疼孩子拎著沉——近年來,使用生鮮快遞的人越來越多。曬好的幹豆角、一顆顆攢起來的土雞蛋、地裏剛摘的紅菜苔,甚至是頭天剛煲好的一罐湯,不一定裝進行李箱,而是交給快遞小哥,同樣帶著濃濃的親情,伴隨那些返程的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