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月25日訊 寧夏在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過程中,積極做好當地特色文化傳承,為旅遊體驗增添故事與溫度,通過旅遊傳承文化,講好寧夏故事,增強文化自信。對此,我們採訪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劉軍,請他來介紹寧夏是怎樣定位和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
劉軍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就是要認真貫徹落實好這個奮鬥目標,將文化和旅遊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持續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他表示,寧夏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應結合區情實際,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嚮往目標,引領文化和旅遊發展,增強文化和旅遊發展底蘊潛力和優質産品供給。同時,重點圍繞自然景觀、歷史人文、精神情懷等三個層面推動融合發展,講好寧夏故事,增強文化自信。
他講,從講故事的角度看,文化和旅遊的合併是詩與遠方的融合。詩是對精彩故事的演繹和昇華,遠方是對美好故事的憧憬和嚮往。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是一個能産生故事的地方。通過講故事,展示寧夏文化特質內涵,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樹立寧夏旅遊品牌形象,讓更多的人認知寧夏,喜歡寧夏,熱愛寧夏,願意到寧夏駐足,願意到寧夏體驗,願意到寧夏來給心靈放假。
在談到講述“塞上江南·神奇寧夏”故事時,他講,2018年的全國 “兩會”上,自治區黨委書記石泰峰同志用三句詩詞向世界推介寧夏。如果不到銀川,不到吳忠,不到石嘴山,就體驗不到“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風情;如果不到中衛,不到沙坡頭,就體會不到唐代大詩人王維描繪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如果不上六盤山,就體會不到毛澤東同志所書“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邁。這三句詩詞和“三個如果”實際上精準地解讀了寧夏的神奇之處,使人産生共鳴和遐想,也道出了寧夏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現實和真諦。
他表示,今後,重點要圍繞寧夏的歷史人文、自然景觀、精神情懷這三個層面,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思路,推進寧夏文化和旅遊事業的發展,讓每一位來寧夏旅遊的人都能從自己的視角講述“寧夏故事”。比如,賀蘭山。她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從地理位置、山的走勢上看很獨特,它阻擋了沙漠的侵蝕,暖濕氣流在這裡交匯,形成獨特的小氣候,形成了塞上江南被沙漠環繞的地理現象。佇立主峰,寧夏平原盡收眼底,極目俯瞰,草原景色一覽無余。又如,沙坡頭。到寧夏旅遊過的人都非常驚嘆,黃河和沙漠、綠洲、高山在這裡相遇,形成世界地理奇觀。大家可能直觀體會到的是一種景觀,但是,實際上沙坡頭的形成還是寧夏人民治沙的成果,這裡的麥草方格治沙成果被譽為“沙退人進的世界奇跡”,榮獲聯合國“全球500佳環境保護獎”,在這裡可以聽到人與沙漠抗爭的故事。再如,六盤山。她是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後一座山,中國革命從此一路從勝利走向勝利,因此六盤山也被稱為勝利之山、曙光之山。我們要告訴世界“不到長城非好漢”是毛澤東同志在六盤山所寫。我們要時刻牢記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寧夏視察,第一站就到六盤山腳下的將臺堡,在這裡提出“不忘初心,繼續前行,走好新的長征路。”
他還表示,講好寧夏故事,做好文化和旅遊融合這篇文章,一方面對寧夏提升旅遊品質,供給更優質的旅遊産品,展示傳承傳統文化和改革發展成就等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將讓大家感受到寧夏各族人民打贏三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和決心,共同見證美麗新寧夏的發展變化。
(伍策 鬼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