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2月3日訊 2018年12月1日至3日,中國名鎮(周莊)論壇在周莊古鎮舉行,本次第十一屆論壇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江蘇省旅遊協會主辦,中國建築文化中心協辦,昆山旅遊度假區管委會(旅遊局)、昆山市住建局、昆山市規劃局、昆山文廣新局、周莊鎮人民政府等單位承辦。
來自建設領域、旅遊領域、文化藝術界專家及學者,全國名城名鎮名村代表、文化旅遊及文創企業代表、相關媒體代表等社會各界人士約100人,在這個溫暖的水鄉初冬齊聚古鎮周莊,尋訪“古鎮新生活——在古鎮保護的前提下,持續創造美好新生活”。四位學者專家,圍繞本屆論壇主題發表精彩的演講:“古城衛士”阮儀三以他犀利的視角,獨特的語言,帶來《江南水鄉古鎮振興發展建言》,給出江南水鄉古鎮急需進行內部居民和基礎設施的改造、推動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遺、江南水鄉古鎮注入文化發展新內容的設想等重大建議;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魏小安的《從古到今,從名到隱》,鋪展一段旅遊事業發展的沉思錄,在分析了“全古”資源、綜合價值以及現實問題之後,從矛盾的結合、保護與利用、運作機制和發展格局等方面提出了引人深思的獨到見解;中國美術學院城鄉統籌研究院院長曹增節將古鎮美學的思考融于《古鎮的古意和新意》,以“為什麼首先是周莊”、“為什麼仍然是周莊”、“為什麼未來是周莊”三個“為什麼”引出如何探索營造古鎮新意的主要途徑;華僑城華東集團黨委書記、副總經理曾輝的《有一種生活叫周莊》,從時空、五維、迭代、創新四個方面,就如何打造原住民“安”、觀光客“嗨”、候鳥客“養”、創業客“定”的品質生活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蘊含他從文旅地産行業角度衍生的精闢見解。大咖們分享的這場“思想自助餐”,成為本屆論壇最亮看點。
昆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文,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副主任曹昌智,江蘇省旅遊協會秘書長吳群蔚,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趙中樞,中國建築文化中心副主任傅殿起在論壇開幕前分別進行了致辭,對論壇的舉辦表示祝賀,並對出席論壇和關注古鎮保護與發展的各界嘉賓表示歡迎和感謝。
自2008年以來每年舉行的中國名鎮(周莊)論壇,已成為中國名鎮保護與發展的重要交流平臺,在歷史文化遺産保護領域中産生了廣泛的影響,對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實踐和學術交流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論壇在周莊的長期落戶,即其給予周莊古鎮保護成果的最佳肯定;論壇一路走來,也見證著周莊守護歷史遺存過程中的風雨艱辛。
“周莊模式”探索之路
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在多方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之下,依託古鎮資源發展旅遊、依靠以旅遊發展反哺並支撐古鎮保護,保護與發展並重的“周莊模式”正式起步。
“周莊模式”的首要特點,在於一套完整的古鎮整體保護規劃體系的支撐,1986年,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幫助周莊制定的《水鄉古鎮周莊總體及保護規劃》中,對周莊古鎮區與新鎮區進行功能區分,對古鎮區進行整體性保護。此後,1997年的《周莊古鎮區保護詳細規劃》等次級規劃都恪守原材料、原結構、原環境、原工藝的“四原”原則實施,並體現出規劃的長效性,使古鎮保護不因地方政府領導人的更疊而受到影響。
配合規劃,“周莊模式”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方法規。這套法規有效地約束了人們的行為。如1999年制定的《周莊古鎮保護暫行辦法》,具體規定了古鎮內房屋重建、翻建、改建、擴建修理、外部裝修的承辦審批程式以及做法、層高、要求等細節,並規定了獎罰措施,構築了一套政府主導的古鎮保護組織機制。
“周莊模式”的經濟特點,則是保護經費不依靠國家,由地方政府依託鎮旅遊公司收入以及鎮管租房租金和古鎮保護基金解決,通過旅遊開發帶來的收入反哺古鎮保護。
依託以上主要特徵的古鎮保護“周莊模式”,周莊最大程度上保有了固態的歷史建築風貌與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先後獲得了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聯合國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傑出成就獎等諸多榮譽,併入選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在上世紀末,周莊憑藉這種超前的規劃視角,在做好古鎮保護的同時,開啟了中國江南水鄉古鎮旅遊的現象級爆發。
“樂居古鎮”生活之道
古鎮保護“周莊模式”最外化的特點,在於保留古鎮區原住民的生活空間、生活方式、生産資料與文化習俗,這一做法使原住民成為周莊古鎮保護的主體之一,最大限度維持周莊原生態人居環境。同時,使得來週游客可以欣賞到水鄉婚俗、阿婆茶、傳統作坊等古鎮生活形態、人文風情和非物質文化遺産。正如曾任周莊鎮鎮長的莊春地所言:“原住民在周莊古鎮裏,生活好、收入多、素質高,他們給遊客帶來了優質的人文體驗,他們本身已成為古鎮中最動人的風景。”
三十餘年來,周莊遵循阮儀三的規劃理論,周莊旅遊公司三十餘年如一日,不斷做優旅遊産品,實現利潤增長,為周莊的保護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也讓當地百姓進一步分享經濟發展的紅利。旅客的逐年增加,使周莊古鎮內服務行業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原住民積極投身於其中,擔任導遊、船娘或民俗活動表演者,獲得豐厚的利潤,原本賴以生存的農業,反而成為他們消遣放鬆的副業;古鎮留存900餘年“前店後屋”的商業形態,在今天煥發出全新生命力,擁有店面房的原住民通過出租店舖或經營文旅産品,當起了小老闆;2010年後,周莊民宿板塊強勢崛起,原住民們又在科學的行業規範指導下,將自己老宅改造成古色古香的民宿,一到週末,民宿客棧紛紛爆滿,古鎮內一房難求,周莊民宿成為了遊客們在周莊下榻、深度體驗古鎮的一大理由,那些老房子也因為人的居住與活動得到常態化的修繕與保護,重新充滿了煙火氣息。
近年來,周莊以開放的姿態擁抱眾多創新業態,各方優質資本與周莊強強聯合,如華僑城打造的準五星級度假酒店“水月周莊鉑爾曼”入駐周莊、網路文學巨頭閱文集團與周莊合作打造“文出周莊”、周莊鄉伴綠樂園等精彩紛呈,豐富的周邊旅遊項目使周莊遊客獲得了更多選擇,也使周莊作為一個城鎮的整體形象得到昇華,周莊百姓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周莊•香村”田園之美
本次論壇期間,嘉賓團一行考察了“周莊•香村”。隨著全域旅遊概念在周莊的落地,“古鎮新生活”受益者的範圍從主鎮區進一步延伸到鄉村地區,“周莊•香村”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周莊•香村”在周莊祁浜村原有自然風貌的基礎上設計改造而成,它本著“尊重、利它、還原、融合”的原則,整合挖掘鄉村文化財富、拓展開發當地特色鄉旅,打造“年代秀”主題民宿、恢復村原有歷史文化節點、規劃四季田園景觀、導入旅遊差異化項目産品、建設旅遊服務綜合體,並對村莊環境進行景區化整治和基礎設施旅遊化改造建設。
“周莊•香村”的農舍外屋維持著上世紀各個階段時期江南農村房屋的建築特色,並保留著瓦片、檐角、窗欞等種種局部的特殊設計與用料。在整體格局上,也沒有利用規劃的“上帝之手”在村中翻雲覆雨,通過摧毀農田、河流、樹林來營造乏味的新式景觀,規劃對土地的再利用集中體現在一處處細小的“微創手術”中,建設細節處處顯示著對祁浜村原有氣場與自然稟賦的尊重。
同樣,對於“周莊•香村”而言,村中的原住民是香村整體的一部分,如同生命體與其器官一樣的不可分割。在“周莊•香村”,村民們與景點化後的旅遊實體朝夕相處,與各地遊人共同生活,並保留他們的語言、習俗、節慶、服侍等文化元素。由於“年代秀”民宿的運營模式是租用農房進行內部翻建,周莊借此東風成立了祁浜村農房合作社,通過科學管理與分配使農房租用效益最大化,大大提升農民收入與村集體收益;為使“周莊•香村”的運營管理更專業化,周莊為此專專門成立鄉村旅遊子公司,伴隨著“産業進村”進程的推進,村莊原有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周莊•香村”在旅遊市場上的火爆,為祁浜村引入了大量的遊客人流,這就為村民的創業、就業提供了基礎,原先困居鄉土,因看不見未來而背井離鄉的青年們,如今已意識到夢想的彼岸就在遠行的起點,生活和事業,可以在家鄉田園裏兼得。
今天,一座擁有宋朝至民國各個歷史時期典型建築風貌與優越生態環境的“中國第一水鄉”,每年吸引近500萬遊客前來體驗“有一種生活叫周莊”。在新的時代機遇和挑戰下,本屆論壇將結合當下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建設,以更前瞻的國際視野,探討更具深厚人文關懷,更具豐富價值內涵,更具品質生活體驗的古鎮空間創新運用,引領和推動中國古鎮保護與美好旅遊生活的融合發展再上新臺階。
(尤紫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