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從旅遊短缺型國家到旅遊大國的歷史性跨越。目前,中國旅遊産業對國民經濟綜合貢獻和社會就業綜合貢獻均超過10%,高於世界平均水準。
中國網:旅遊是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改革開放40年,中國旅遊經濟快速增長,産業格局日趨完善,市場規模品質同步提升。但在中國旅遊業發展初期,資源極其短缺,思想觀念、管理體制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問題障礙重重。以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魏小安為代表的一批旅遊人兢兢業業,奮鬥在中國旅遊的第一線,探索出了一條體現中國特色、反映世界趨勢、遵循旅遊規律的旅遊發展之路。
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魏小安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倫曉璇 攝影)
中國網:首先,歡迎魏老師做客中國訪談。您第一次接觸旅遊行業還記得是什麼時候嗎?
魏小安:1980年。
中國網:當時我國旅遊的發展狀況是什麼樣的?
魏小安:當時中國旅遊剛剛開始,應該説從1978年正式開始。那個時候(發展旅遊)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外匯,因為那個時候外匯短缺是中國最急迫的事情。所以一開始,旅遊就是重點突出、急迫發展的路徑。因為在1978年到1979年10月期間鄧小平5次談到了旅遊,其中説到 “旅遊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旅遊“沒有還不起外債的問題”,這樣的事情“為什麼不能大搞呢”等等。一共談了5次。這5次談完之後給旅遊發展指明瞭方向,劃定了目標。
從那個時候,中國旅遊才正式開始,當代旅遊才正式開始。我在1980年上大學,上大學學的專業是經濟學。我那個時候覺得政治經濟學意思不大,後來突然在報紙上看到一個詞,叫“旅遊經濟”,我覺得這個好,這應該就是我將來的方向。
後來我進入之後才發現,它不但有意思,而且極有前景,所以一下子幹了38年。我曾經出過一本書《與中國旅遊同行》,大家説我確實是同行者。而且去年開始我們搞了一個群,那個群叫“中國旅遊拓荒者”,就都是1978年左右進入旅遊的這些老同志,大多數退休了。大家聚在一起回顧當年很有感慨。
中國網:那個時候旅遊對於普通的老百姓來講是什麼概念?
魏小安:應該説當時沒有概念。因為那個時候老百姓談不上旅遊,那個時候重要的是要吃飽肚子,怎麼能談上旅遊呢。我們這些是先行者,我在基層當工人的時候就喜歡騎著自行車把北京周邊的山山水水都走遍,我喜歡。因為我喜歡就選擇了旅遊這個方向。
中國網:那個時候首次拓荒旅遊行業主要面對一些什麼樣的人群呢?
魏小安:那個時候方向是非常明確的,而且所有資源都傾向於入境旅遊者。因為我們處於資源非常短缺的時代,第一,最急迫的就是酒店,沒有酒店。1982年我到北京旅遊局工作,其中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調度北京的客房。那個時候偌大一個北京,有洗手間的客房只有4500間,包括北大的留學生樓、北京體育學院的留學生樓,它們都在調度範圍之內。緊迫到什麼程度呢?現在都覺得很不可思議。比如一個日本團到北京了,下了飛機先去頤和園,到頤和園轉了一圈,看完之後吃飯,吃完飯之後出來還是沒有客房。有一次外國的客人到了北京展覽館的餐廳,因為餐廳有地毯,每人地上鋪一床毯子,發一床被子、發一個枕頭就在那裏住了一晚。當時北京主管的副市長陪著客人住了一個晚上。當時就短缺到這個程度。
第二個短缺的就是交通。航空、火車都不足。在這麼一個短缺的時代,最重要的是國家的外匯短缺,所以重視旅遊置換資産。然後到了1984年國內旅遊稍微開始起來,當時中央書記處對國內旅遊的態度有三句話,叫做“不提倡、不宣傳、不阻止”。所以,等於是一個自發的發展。到了90年代,國內旅遊才(發展)起來,1997年才正式明確中國人的出境旅遊。所以我們中國旅遊發展模式和發達國家不同。發達國家是先國內旅遊,然後發展入境旅遊,發展出境旅遊。我們是從入境旅遊直接切入,是這樣一個模式。這個模式的好處就是,在短時間內對國家外匯短缺有了一個補充。當然不足就是形成了“兩張皮”,入境旅遊消費這是一張皮,國內旅遊消費是一張皮,是兩個格局。
中國網:面對這麼多困難,比如剛才您説的住宿、交通、服務等等,旅遊從業人員又是如何解決的?或者國家出臺了什麼措施呢?
魏小安:旅遊從業人員解決不了,旅遊從業人員只能通過自己的服務讓客人的意見減少一點。國家也是盡力、努力緩解,也不可能完全解決,因為整個國民經濟那個時候的發展就是處於這樣一個階段。首先是住宿短缺,然後是交通的短缺,之後就是大交通短缺,之後就是各種供應物資的短缺,再之後就是旅遊汽車的短缺。比如旅遊汽車,一開始我們從日本進口了一批大巴、中巴、小車,當時是暫時滿足了需要。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這批車快要淘汰了,怎麼辦?再進口很困難,國産車跟不上來,所以類似這樣的短缺是一個環節接著一個環節,一步接著一步,反正都滾過來了。
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魏小安談改革開放40年中國旅遊行業的發展。(倫曉璇 攝影)
中國網:中國國內旅遊在經歷了初期的市場培育之後,伴隨著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不斷增長。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50.01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8%。中國接待入境遊客13948.24萬人次,同比增長0.80%,規模總量創下歷史新高。與此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的需求日益旺盛。2017年中國出境旅遊市場達到1.31億人次,出境旅遊花費1152.9億美元,同比增長6.9%與5.0%。2017年,出國遊的比例持續提升,佔到出境遊總數的33.3%。
中國網:往後到了,比如20世紀90年代國家提出要把旅遊行業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此國家都出臺了哪些改革措施呢?
魏小安:1998年一個大的國際背景就是亞洲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衝擊很大,所以很自然我們國民經濟需要培育新的增長點。在那個時候,我們組織了一次會,就是旅遊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高層研討會。那次會議來了不少大領導,而且會議的觀點領導都接受了。所以在寫文件的時候就把這個東西寫進去了。1998年提了三個經濟增長點:第一是旅遊,第二是房地産,第三個是電子商務。這説明我們在實踐當中有了這個認識,領導很快就接受了這些觀點,形成了國家政策。從那個時候之後,國務院出臺了幾個文件,國辦也出臺了幾個文件。應該説旅遊那幾年的發展也確實比較爭氣,一個國民經濟增長點迅速培育出來了。
中國網:當時旅遊行業都發生了哪些具體的變化?
魏小安:那個時候大的數據的變化很多,基本在五年之內旅遊翻了翻,因為在這之前就已經上了一個大臺階。當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來了,20世紀末中國旅遊業要創匯100億美元,實際在1996年這個目標就實現了。那個時候旅遊局局長還專門去給小平同志當面彙報了一次,小平同志很高興,這是一個大的時間節點。1998年國民經濟增長點之後,一個大的事件就是國務院連續下了幾次文件,這幾次文件不光是旅遊(局),在其他部門和行業,旅遊的份量都加進去了,中央重視的態度很清楚。
第二,地方開始重視。一系列的工作開始了,集中創造了一些新的模式。比如旅遊發展大會的模式,那個時候從四川開始,旅遊發展大會很有效,所以迅速在全國推廣。一直到今天,各個省還都把召開旅發大會作為一個重要的方式。
第三,其他部門的介入。比如1998年的時候國家明確了林業政策,林業政策最大的變化就是不能砍樹,為了環境不能砍樹。所以那個時候國傢具體安排了很多政策,比如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等。這些政策就涉及到我們上千萬的林業職工怎麼辦?不能砍樹只能種樹。種樹靠國家財富轉移支付是可以的,但是只能養活這些人,無法提升、無法發展。所以林業部門自然而然就提出不能砍樹我就看樹,我把採伐經濟變成採摘經濟,整個林業部門在轉型。所以,林業部門對旅遊的重視程度不亞於旅遊局,而且各個部門都發現在旅遊這個新的增長點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發力之處。所以地方重視、部門融入,這就構成了一個新的發展格局。這個發展格局一直到今天始終是持續的。
中國網:進入新世紀,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中國人開始慢慢出國旅遊,出境旅遊火爆的背後您覺得哪些關鍵的因素起到了一些推動作用?
魏小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經濟發展。按照國際經驗,每人平均GDP超過3000美元出境旅遊需求就起來了。現在中國已經達到將近1萬美元,這個階段正是出境旅遊最火爆的時期,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原因。大家有這個能力了,不僅是有這個需求。
第二個原因就是政策開放。1997年國家旅遊局召開了一次出境旅遊工作會議,提出來要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積極發展國內旅遊,適度發展出境旅遊。雖然説的是適度發展,但是畢竟出境旅遊已經被納入了整個框架體系。我們三足鼎立的需求格局形成了。
所以從那以後,很多具體的政策就跟上了。比如原來出國辦手續非常複雜,後來手續越來越簡化;比如原來出國的時候換點外匯也很難,之後換外匯非常簡單等等一系列的改變。從運營格局來説,我們的旅行社做入境旅遊有難度,做國內旅遊效益不高,只有做出境旅遊那個時候效益還比較高,所以大家一窩蜂都去做出境旅遊。
當然這是有一個歷史過程,一開始叫港澳遊,在80年代就開始了,之後就是邊境遊,港澳遊、邊境遊進一步發展自然而然就是出境遊。所以現在出境遊已經變成中國旅遊的一個重頭,中國現在已經變成世界出境旅遊的第一大國。去年1.2億人次出境,海外的境外花費2570億美元。這個數據不得了,所以各個國家都看重中國的市場,態度都非常積極。
中國網:出境遊的火爆您覺得帶來哪些經濟和社會效益?
魏小安:第一,出境遊讓中國人的眼界開闊了。這是一個社會效益,而且這個社會效益的後續影響無窮無盡。我們原來總是喜歡關起門來自吹自擂,現在中國人一齣去才發現我們在有些地方還有不足,我們覺得外國有些地方也沒有那麼好,就有一個比較。這個比較的過程很重要。
第二,就是國民素質。國家旅遊局抓文明旅遊抓得很好,但是我覺得我們得客觀來看。比如一年我們1.2億人次出國産生了10件、8件不文明的事情,按比重來説才千萬分之一,我們何必把這個事情看得那麼重。所以有的時候我覺得它是一個過程。我們的國民走過幾次了,外國的規矩也懂了,他們自然能夠調整。
第三,文化的衝撞和文化的調整。有些東西是文化問題。比如中國人一説話高喉嚨、大嗓門,這是個文化問題,這不是文明問題,但是我們覺得很不雅。那我要問一句了,你以誰為參照係?比如日本人吃麵條響得不得了,日本人就是這個習慣,他覺得這麼吃才香。歐洲人吃麵條是捲起來拿叉子吃,哪種好啊?這無所謂好不好,這只是一個文化問題,我覺得這些東西不必看得過重。但是有過出國的體驗,國民素質自然而然就上升了,這是從社會文化這個角度來説。
從經濟來説,實際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在釋放中國的消費能力。這種中國的消費能力,我們釋放到世界,對中國是有利的。比如最近中美貿易戰,我就覺得有一個問題我們沒有意識到,老説我們貨物出口順差有多少,我就問一句,服務貿易從這個角度來説,中國有多少逆差?我想中國人在美國留學也好、旅遊也好、商務談判也好等等,這些花費恐怕一年不低於200億美元,我們都忽略了為什麼不談呢?這是中國人對美國經濟的一種貢獻。中美貿易談判這一塊應該濃墨重彩談一談,這是從經濟角度來説。而且一定意義上,多年以來我們是把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當做一張外交的牌來打。比如我開放你這個國家為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的目的地,這是一張外交牌。實際上除了外交牌,還有一張經貿牌。所以我們的思路要寬廣一點,全面把握、全面認識。
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魏小安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倫曉璇 攝影)
中國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從旅遊短缺型國家到旅遊大國的歷史性跨越。目前,中國旅遊産業對國民經濟綜合貢獻和社會就業綜合貢獻均超過10%,高於世界平均水準。隨著大眾旅遊時代到來,我國旅遊有效供給不足、市場秩序不規範、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日益凸顯。《“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理念創新,構建旅遊發展新模式”,重點提出“加快由景點旅遊發展模式向全域旅遊發展模式轉變,促進旅遊發展階段演進,實現旅遊業發展戰略提升。”
中國網:這些年中國的旅遊業一直髮展不錯,目前我國在旅遊行業發展當中主要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魏小安: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結構問題。我們現在從供給這一方來説叫結構性供給不足,比如觀光旅遊在中國完全不夠。觀光旅遊可以容納很大的客流,而且停留時間比較短,完全是看一看就過去了。可是休閒度假旅遊現在在中國還是不足,這個不足裏邊有供給設施方面的不足,也有資源性的不足。比如全世界度假旅遊的主體都是濱海度假,中國説起來有1.8萬多公里的海岸線,但是真正能做度假旅遊的地方不多,數下來全國不超過10處,所以最後就集中到海南。海南又形成了一個東部的開發過剩,房地産開發過度。最後沒辦法,大家有這種度假需求就跑東南亞,跑到全世界。這是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結構性的不足。
第二個問題,也有一個泡沫化的問題。因為這幾年旅遊投資的量非常大,我作為一個老旅遊都有點看不懂,我不知道這些項目將來怎麼賺錢。大家都認為旅遊是市場前景無限廣闊,就沒有起伏嗎?碰到起伏怎麼辦?40年的發展歷程,我曾經歸納過經歷過兩次大的起伏,經歷過六次小的起伏。每一次起伏都産生一些下滑階段,有下滑的現象。當然,最後我們都過來了。可是如果經濟下滑所引發的這種影響,它就不是短期的。這個問題我覺得現在引發我們的注意。不是有一句話嗎,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同樣,我們中國旅遊的發展下一步也面臨這樣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就是精品化發展不足。國家旅遊局今年年初的工作會議提出來“優質旅遊”,就是要從“有沒有”到“好不好”,這個我非常贊成。確實,消費者的需求在不斷提升,你的産品也需要不斷提升。只有優質的産品才能永恒。
中國網:剛才您説的中國旅遊行業發展面臨的三大問題,您自己覺得應該怎麼在這些方面進行提高呢?
魏小安:我覺得第一個就是優化結構,就是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化供給側改革,把我們“短的”這塊補上來,但是“長的”這一塊,該控制的就要控制,該壓縮的就要壓縮。
第二,就是去庫存。旅遊就沒有庫存的問題?旅遊就沒有過剩的産能嗎?如果有過剩的産能就要研究怎麼去庫存,去庫存就得轉化。比如我們現在的商務酒店,從這幾年的經營數據來説都不理想。很簡單,一個基本原因就是供過於求。那就意味著城市的商務酒店不能跟著旅遊走,要跟著城市化走。有一部分酒店需要轉向,別按照酒店經營了,你轉向文化綜合體、商業綜合體、健康綜合體等等。你需要轉向,這就是一個“去短板”。“去短板”不意味著把樓炸掉,而意味著工程調整。
第三,就是去杠桿。因為我們現在很多旅遊項目是依託銀行的杠桿,也有很多是杠桿性的運作。杠桿性的運作只要扛不住就會崩盤,這些問題都是我們現在需要關注的問題。你説政策,我看不需要多少政策,但是大家需要有一種意識。尤其這些項目運作需要比較敏感、比較強的意識來進行調整。
中國網:2017年“全域旅遊”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您如何看待從景點旅遊模式向“全域旅遊”模式的轉變呢?
魏小安:所謂從景點旅遊到“全域旅遊”核心是什麼?就是景點旅遊原來強調的是觀光旅遊為主,現在説是“全域旅遊”等於是把我們更多資源整合在一起,讓我們的旅遊産品更加豐富,是這麼一個概念。
中國網:作為一個從業近40年的旅遊人,對於中國未來旅遊的發展前景您怎麼看?
魏小安:未來判斷旅遊,我的第一個判斷是技術的進步。技術的進步會在極大程度上改變我們的社會經濟,乃至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實際上我們的生活方式現在已經改變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這一系列的變化將來恐怕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大的問題,就是就業。比如機器人全面進入生活,要排擠多少勞動力,這些勞動力排擠出來我們怎麼辦?所以我想我們沒別的招,就是一個,增加休閒時間,增加假日時間。
所以我預測未來五年,國務院會派督導組,督導各個地方帶薪休假的落實。因為很簡單,就是所謂一個人的活兒三個人幹,三個人幹不能三個人同時在崗位上,那就變成吃大鍋飯了。那就是兩個人休假一個人幹活,那就需要督導帶薪休假的落實。再過十年我們很可能會演變成四天工作日,演變到四天工作日是一個什麼概念?每週有一個小長假,你説那個時候旅遊發展的前景如何。
中國網:是的。感謝魏老師做客中國訪談,謝謝。
(嘉賓: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 魏小安)
(本期人員——責編:杭舟;主持:段冰,攝像:常智博;攝影:倫曉璇;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