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無論是經濟學界,還是旅遊業界,人們都已有比較明確的共識,任何産業要實現轉型升級,關鍵是兩手抓,一是盤活和搞好存量,二是追加有效增量,這兩者如同鳥兒之和諧的兩翼,缺一不可。
在全域旅遊發展的大形勢下,在消費需求快速升級換代的這個時期,旅遊産業轉型升級的問題又提上重要日程,無論是各級旅遊部門,還是涉旅的各種企業,都應該去“務虛”一下,做一些戰略性的思考。這個“務虛”不是談什麼“情懷”、唱什麼高調,而是從行業發展的實際出發,思考一些現實問題、説出一點兒實話,旅遊行當的“票友”做不了這事兒,鶯歌燕舞者們也做不了這事兒。但從行業長遠健康發展的需要看,這些事情是不能回避的。
第一,説的與做的
什麼是轉型升級,轉什麼、升什麼?大致是怎樣的一個概念、一套路子,應該起碼地搞清楚。在行政權力的主導下,行業上下不斷造些新詞、新語並不難,關鍵是在做法上能否有統一的新行動。如果只是説法上新了,具體做法上還是老一套,那就是新壇子裝老酒,或是換湯不換藥。説到底,還是觀念和意識沒有變。
幾年前,我到東南沿海一個省參加活動,一位曾任過多年地市級旅遊局長的人,一旦轉任了某縣的縣委書記,就拍板大建旅遊小鎮,目標是投資幾十億元去建設現代版的土樓系列,而該縣卻有2萬座以上的老舊土樓在朽爛。從特色小鎮的角度看,他是先行者;從發展方式來講,卻算不上是轉型升級;從資源利用來講,他是捧著金飯碗去借債燒造一個新的瓷飯碗。他是真的不明白旅遊發展的道理?
這樣的例子並不難找。無獨有偶,一位多年任計劃單列市旅遊局副局長的人,調任到了一個風景名勝區主政,按説他是懂旅遊的。在他上任不久,就召集了一個群賢畢至的高規格旅遊研討會,目的不是廣納專家意見,而是把他胸有成竹的韜略拿出來,讓專家給予附和與吹捧。他的想法是,這個景區要大興土木,投資數億元建設一個宏闊壯觀的停車場、遊客中心,還有系列化的“面子工程”。
這兩個例子説明,旅遊業的轉型升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關乎著要出政績,即使他很懂得“轉”和“升”的必要性,也很可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還要繼續去搞老一套。因此,要求切實推動轉型升級是一碼事,相應配套的考核與評價也是絕不可怠慢和缺少的。否則,就會出現説一套、做一套。口頭上喊得轉型升級震天響,但實際做的卻是與轉型升級背道而馳的事情。
我參加過以轉型升級的名義召開的産業項目投資論證會,旅遊項目投資庫裏都是幾十億元以上的“大項目”,乍一看確實覺得宏偉和輝煌,但捫心自問也有些忐忑。如果把這些項目放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穩紮穩打、做深做細,那是一回事;如果是兩三年、三五年內就都落地,那則就是另外一回事。
怎麼樣做才能使旅遊業轉型升級?投資大項目當然是優化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假如這些項目投不好呢,投的不是旅遊産業結構上所必需的項目呢?豈不是又輪迴到粗放和低效發展的老路上嗎?
第二,存量與增量
無論是經濟學界,還是旅遊業界,人們都已有比較明確的共識,任何産業要實現轉型升級,關鍵是兩手抓,一是盤活和搞好存量,二是追加有效增量,這兩者如同鳥兒之和諧的兩翼,缺一不可。從旅遊行業的情況看,各地比較踴躍的是抓增量,而相當忽視或不願意觸及的是盤活存量。
下決心盤活存量,就是要讓那些半死不活、叫好不叫賣的東西,想辦法使之有活力、有業態、有市場。解決了這一部分的問題,就能釋放出很大的消費空間。其實,每一個省市縣都可以做一些統計,經濟效益明顯低於全國水準、全省水準的旅遊項目有哪一些,再組織專業人士分類調研把脈,理出存在問題的真正癥結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限期解決或逐步緩解相關問題。其中,那些帶有共性的一些問題,應該作為旅遊業發展中的教訓,由旅遊高層主管部門加以汲取。
追加有效增量,就是要堅決斬斷某些慣性思維和做法,從有利於推動轉型升級去篩選項目,目標就是促進真轉型,選一個就應是一個、成一個,而不是表面上叫休閒度假,實際上還是門票經濟;表面上挂了旅遊的名,實際上卻是房地産項目;或者是頂了一個響噹噹的空名、一個大大的空殼(度假區),實際上卻是好聽而不頂用的東西。對於一些投資甚巨、表面看與旅遊相關聯的項目,應該有一個客觀的態度,到底對旅遊有多大、多長久的拉動作用,心中應該有一些數。最好不要充當給人家拉生意、幫人家點錢,最後旅遊效益不佳但又不能撇清自己責任的角色。有些投資甚巨的項目,既然最初打著旅遊項目的旗號,也統計到了旅遊投資的賬本上,到它開業以後效益不行了,似乎就與你沒有多大關係了,也不再主動認它是旅遊項目,這種處事方式既有些簡單化,也多少有些不夠厚道。
處理好存量與增量的關係,應該作為一條原則、一個導向,不動搖、不含糊。如果一個地方存量問題比較多,就得慎重對待再上增量。旅遊部門可能推託自己不管審批,但現實中需要審批的項目是極少的,沒有審批權不等於就可以不作為。起碼可以發佈市場需求預告,告知所在的地市縣領導和業主,哪一些旅遊項目是不大好的,要限期補充業態、搞活業態,也可建議他們從一個地區的全局來考慮,限期研究解決所存在的問題。
要形成一種強調旅遊産出績效的輿論氛圍,讓綜合效益好的一批旅遊項目光榮起來、體面起來,而不是只看誰帽子大、背景強,似乎成了5A級景區、國家什麼示範區、世界遺産地,就是大功告成、高枕無憂了。這顯然是把工作導向和監管目標,當作了旅遊發展的終極目標。創建一個5A級景區,只是景區管理服務水準提高了,不代表一個地方旅遊業就發展好了,更不能一俊遮百醜。旅遊上級部門在對行業的考核中,效益必須是第一位的,而不應是看下級對你指揮棒的恭順度、對創建達標部署的響應度。
如果上述觀點有道理,今後各級旅遊局舉辦建設項目務虛會或專題研討轉型升級時,就應該還有一些材料是專門針對如何盤活、改良存量的。只關注投資量的大小,而不論投資效益如何,這樣的政府部門“作為”是可以不要的,因為最終結果是對整個行業不利。既然我們大倡推進旅遊供給側改革,就應該敢於對市場容量已經飽和的項目,在政府部門官網或通過旅遊協會,發佈旅遊産業市場需求的目錄名單。
第三,做大與做好
在房地産等項目的變相裹挾和綁架下,旅遊往往被作為了塗抹在大項目上的脂和粉,由於僅僅是薄薄的一層,內裏並不是十足的旅遊業態,機制更非是旅遊的內在機理,所以投産開業之日,往往就是這些項目半死不活之時。這就是所謂旅遊“大項目”的薄弱之處、軟肋之處,這樣的大項目也可以稱之為旅遊“紙老虎”。大項目的真老虎有沒有?肯定是有的,但為數不多、比例不高。
大項目既然如此,那怎麼設法去做大呢?中國有不少成語典故,非常富有哲理。其中,積少成多、集腋成裘的典故,講的就是這樣的道理,我們可以遵循一些古訓,去積少成多、由大到強。
其一,做好旅遊轉型的輔導文章。一些地産大鱷、煤老闆、礦老闆都想向旅遊業轉型,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由於隔行如隔山,要實現這個轉變還是有難度的,一方面需要加強主動學習,另一方面應該做好輔導和指導。例如,由祥源集團投資的安徽齊雲小鎮,就是一個由其他行業轉型投資旅遊的成功案例,投資商最初是做房地産項目的,這次在齊雲山的旅遊開發,已是它在旅遊行當比較成熟的投資了,不但修通了前往齊雲山的索道和公路,還開發了齊雲小鎮、山地休閒運動基地、祁紅茶有機茶葉基地和茶葉博物館等。
其二,做好“旅遊+”的文章。這篇文章很大、很寬,有的是“+旅遊”、有的是“旅遊+”,有的主動性在旅遊部門,有的主動性在其他行業和業態。全域旅遊的一個關鍵是統籌和融合一二三産的資源,把遊客感興趣的東西開發為旅遊吸引物,其市場前景是很可觀的。例如,浙江仙居縣屬於旅遊後發之縣,但是近年來縣域旅遊發展很快,它的楊梅産業鏈、醫療旅遊、人工栽培蟲草、枕頭博物館等,已經凝成了系列化的旅遊新項目;再如,現在很多地方都熱心投資建設特色小鎮,會不會有好的收益沒有人去算帳,而城市周邊的一些旅遊度假帶,卻往往是很好的旅遊業態,只要加以引導,逐步增加旅遊專業性色彩,就是一個很好的旅遊增長點。杭州白樂橋和靈隱寺一帶,我在哪兒住過幾天民宿,度假休閒的感受很好,經營者的效益普遍不錯。
其三,多做旅遊發展的因勢利導。通過“旅遊+”、“+旅遊”而形成的業態,往往從一開始就擺脫了門票經濟,成為了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基礎性力量。自然資源並不突出的濟寧泗水鄉村旅遊、河南民權縣王公村的畫虎産業、雲南鶴慶的銀器加工産業、大理劍川的繡花鞋、黑陶製作産業,都是依託鄉村旅遊而成長起來的旅遊業態,具有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也為旅遊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生動案例。
最近,特色小鎮、旅遊小鎮的建設很火,既是投資熱點,也是輿論焦點。有人主張必須産業領先,有人則認為可以平地而起、無中生有。從旅遊的角度來講,關鍵是要考慮投入産出、要考慮可持續發展、要考慮産業帶動,而不是只要投資商願意投資就行,旅遊部門要做好因勢利導工作。我考察了雲南紅河州彌勒縣的可邑小鎮,小鎮沒有新增多少硬建築,外表特色仍是鄉土性,通過對原有的黃皮土屋進行外立面的統一粉刷,形成了比較和諧的整體氛圍,但花錢應該是不多的,與既有的業態形成了良好搭配,小鎮四週還有原始村民、農田果園、自然景區、帳篷酒店、民宿餐飲等,這種開發建設非常值得各地借鑒。
第四,玩虛與做實
旅遊産業的轉型升級,必須實實在在去做,不能擺花架子、耍嘴皮子。現在仍虛飄飄裝樣子的還不少,也有的是不願意下苦功夫,有的是不知道怎麼去做,還在照著原來省事的老路子走下去。
玩虛就是弄來弄去不做實事,幾年過去了旅遊還是沒有大變樣,旅遊産品沒有新增,旅遊接待也是靠虛報為主,與之資源、區位和市場條件差不多的周圍地方,都成了旅遊的大市大縣,它卻依然如故。2017年5月,我再次到了麗江,又上了一次老君山,這是“三江並流”世界遺産的核心片區之一,與12年前我的印象大不一樣,在進入條件、接待設施、食宿供應等方面,都已經舊貌變新顏。老君山坐落在三個州的地盤上,都有獨具特色的資源優勢,但是至今也只有麗江這一片被開發了。我曾經聽世博集團麗江公司的幹部講述其開發的艱難,不是缺錢,而是需要做海量的部門和部委協調,最終拉起了2段索道、開啟了峽谷帳篷客棧,若沒有一點兒實幹的精神,怎麼可能會有今天的局面。
我在各地調研和講課時,常常遇到地方領導和旅遊部門的提問,有的一開口就説當地資源條件如何好,就是交通可進入性和經濟條件差,如何跨越式地發展旅遊。我多數時候是這樣解答的,這類問題不需要再去論證,如今已是旅遊熱點的九寨溝、張家界、香格里拉、武夷山,哪一個當年不是這種情況,旅遊能不能發展起來,靠的是一茬茬的領導幹部和旅遊人去苦幹實幹,靠的是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今天我們搞全域旅遊、旅遊業轉型升級,同樣也是非常需要實幹的。
第五,全域與單個
全域旅遊現在成了一個很火的概念,就像是兩年前的“智慧旅遊”,就連泛旅遊領域的人,説三句話也必定要扯到這上面,否則顯得你落伍與外行。其實,約10年前就有這個説法,只是那時多被嗤之以鼻,如今有了行政力量的強力推動,去發動倡導、論證完善、推動貫徹,於是乎便形成了強大的聲勢。
全域旅遊不是全域都點火冒煙,更不是計劃經濟一氣要搞多少個,也不是捆綁性地搞大投資;而是在新的旅遊資源觀和新的旅遊發展觀指導下,配置好優勢機制與資源,把能開發旅遊的都開發了,最終要落實在一個個的業態和産品上。這就是全域與單個的關係,只有單個都落實了,全域才能真正地幹成;當然全域都發動起來,也才有利於單個的業態和項目能做好。
真正要把全域旅遊發展好,恐怕在業態和項目上必須大小結合,也就是既有頂天立地的大項目,更應該有鋪天蓋地的小項目,而且後者更為重要,更顯抓工作的功力。因為現在很多旅遊大項目,是塗脂抹粉的偽項目,是一廂情願的“旅遊”大項目,你旅遊部門指導不了、駕馭不住,甚至連插嘴都沒有發言權的,那怎麼能夠談得上讓其充分釋放旅遊功能。
而小項目就不是這樣子,它規模小、急切盼望發展,很希望有人能夠指條成功的道,哪怕是自己掏錢學習也可以。如現在的一些城市周邊休閒度假帶,説到底就是無數的民宿、餐飲經營者,他們無論是對城市旅遊、觀光旅遊,還是對大酒店,不僅起到了拾遺補闕的作用,還扮演了産品和産業升級換代的角色。如果我們把這樣一個帶看作是一個大項目,起個名字叫什麼旅遊休閒聯合體或綜合體,那就是既抓大、也抓小了,所釋放出的旅遊現實功效,恐怕要比一個號稱投資一百億的旅遊偽項目、雜項目要高得多。這就是真正地抓了全域旅遊。這樣的例子到處都有,只要稍微留意和長眼,那就是俯拾可得、遍地都是。
例如,東營的海躍海參養殖與加工基地,可以開發旅遊科普、旅遊體驗、漁業旅遊、旅遊餐飲等;北京海澱區的科教旅遊已經探索發展了多年,稱為覆蓋科研單位、知名高校、科技館宮等單位的旅遊專項産品;浙江大學的繼續教育培訓2017年辦了6300個班,參訓學員超過30萬人,培訓費加上綜合産出約200億。這些都是綜合效益很好、事半功倍的全域旅遊項目。
第六,投入與産出
如果承認旅遊是經濟産業、是現代服務業,就必須講投入産出。目前,旅遊行業從上到下,還處在“管頭不顧腚”的階段,講投入講得很豪邁、很帶勁,講産出講得很羞澀、遮遮掩掩,説一半留一半。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個觀念還沒有紮根,相關的統計還覆蓋不了,或者説就沒有想到去覆蓋。
我們現在講轉型升級,應該有什麼標誌吧,總不能啥也沒有,到時候自己説已經轉了,就算是過關了。這叫做自説自話、瞞天過海。標誌起碼應該有一點兒,哪怕是很簡陋、粗淺的。最起碼要看看投入産出,想像一下這麼大的項目投入,何時才能夠回收?通過什麼渠道去忘懷賺錢呢?
你不去算這個帳,有人是會幫你算的。前天看了一位旅遊界人士的報告,就有一組對比性數字,一眼就能看出城市旅遊發展的差距。他説引用的有關數據是從網上查到的,我沒有進行核實,只是作為説明觀點的一堆資料。2014、2015年西安的國際遊客數是100萬、120萬,杭州同期則是326萬、342萬,曼谷同期則是1598萬、2147萬。2015年西安公佈的海內外遊客總量1.3億人次,杭州是1.2億人次,但同期西安的旅遊收入只有杭州的一半。這些數字説明什麼問題呢?我認為起碼是三個:第一,同是大城市、大都市,在國際市場的旅遊吸引力、競爭力是不同的,而且是相差很大的;第二,旅遊人數差不多,收入卻相差一倍,説明瞭旅遊産業發展的品質,有的已經是品質效益型,有的仍舊是粗放接待型;第三,這種效益的差距,可能是符合現實的一種差距,也可能是國內旅遊接待數字被誇大的差距,我們的入境數字是統一發佈的,一般來説水分較少,比較可信,而國內旅遊接待則彈性較大;第四,這種差距的彌補,恐怕不是旅遊大項目能夠湊效的,還是要靠鋪天蓋地的全域旅游來解決。
轉型升級的話題,在旅遊行業已經提了10年,當年我就參與起草過一個指導性意見,核心內容就是轉型升級。但10年後為何還是老話重提,只能説明轉和升都很不容易,既取決於市場經濟發育程度,也受制于各行業和層級的行政理念。期望通過全域旅遊的發展,能夠推動旅遊發展觀的改革創新,為旅遊産業轉型升級注入必要的動力和活力。
一位導演在分析當下中國缺乏好電影的原因時,將其歸之於觀眾水準,説了比較刻薄的話,受到社會輿論的貶責。我則認為,那話説得比較直、不順耳,但是不無道理,這就是需求決定市場、態度決定服務。北京人常常拿上海市來對比,認為城市公共服務遠遜色于上海,甚至偏激地説,應該讓上海把北京城市接管了。但做這樣思考的人可能沒有考慮到,上海公共服務水準高,也是與市民的要求高密不可分的。
當下各種旅遊會議和活動都會延請一些專家發言,其專業水準和思想觀點如何,會議主辦者和廣大聽眾是最有評價權的,你們評判水準的高低,決定著這些專家的市場空間、研究態度、發展水準。所以,“請批評指正”,既是常規的客套話,也是發言者把評價權交給了主辦方和廣大聽眾。真的,請不要客氣!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旅遊報社前總編輯、社長,本文係據作者在省級旅遊建設項目務虛會上的發言整理,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