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宜居山城湖南綏寧的崛起之路
發佈時間:2018-09-14 15:11:4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向雲峰 姚建林  |  責任編輯:路遙

中國網9月14日訊 條條道路四通八達,幢幢高樓鱗次櫛比,沿江步道花團錦簇,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服務功能逐步提升……改革開放40年來,湖南省綏寧縣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城市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高起點構想,大手筆謀劃。近七年來,縣委、縣政府先後五次召開城市建設的專題大會,緊緊圍繞建設具有濃郁少數民族特色的山水園林城市目標,確定了“一體兩翼”空間佈局,即以現有主城區為主體,大力推進成片建設和棚戶區改造;以坪溪和楓香片區作為新區開發主戰場,建設物流中心和遊客集散地。該縣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堅持片區開發與舊城改造並重,堅持組團開發、成片改造,堅持保留個性和特點,全力打造山水園林之城、苗侗風情之都、宜遊宜居之地。



大項目支撐,大力度推進。近七年來,該縣先後啟動了“一區兩帶三園四路五片六項目”、兩河新區建設、城建“十大工程”、城鎮建設大會戰,成功引進了大漢集團、碧桂園等大型企業投資縣城綜合運營開發項目。近年來,綏寧縣城建設累計投入資金25億元,至少直接增稅3億元以上,經濟帶動效益明顯。大漢漢園、山水名都、東方明珠、喜地商務中心、臧瓏、碧桂園等商住開發建設如火如荼。



道路交通出行環境更便捷。1995年動工、1997年通車的綏寧縣城綠洲大道總長3200多米,寬58米,總投資3693.7萬元,在當時號稱“邵陽第一大道”。近年來,該縣實施了縣城中心路、東正路、沿河東路、沿河西路、人民路、工業路、綠洲大道等城區主幹道路面及人行道砂改油工程,黃桑路、大漢商業街、大公坪路、騰家園路、長坪路、楓香大道等城市道路建成或即將建成。2016年11月,投資1億元的武靖高速綏寧縣城連接線開工。2017年1月,綏寧新購置的電動公交車正式投入運營,綏寧公交進入了綠色、低碳、環保的新能源時代。


肖煒樺 攝


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更完善。該縣投資1.39億元修建了縣城污水處理廠一期、二期項目;投資5000萬元修建了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日處理垃圾150噸;縣城建築垃圾消納場、垃圾轉机站和污水管網二期工程等相繼完工;累計投入1.3億元用於縣城電網改造升級,大街小巷亮化率達到100%。民族體育館、民族小學、思源學校先後建成並投入使用。通過實施棚戶區改造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縣城已徹底告別了平房低矮破舊、道路坑洼不平、服務設施缺乏的落後歷史,實現了從住宅、道路、公園、廣場到公共服務設施量的擴容和質的提升。


向雲峰 攝


城市生態文明環境更宜居。縣城先後實施了中心街、東正路、綠洲大道、黃桑路等城區道路的綠化改造工程,建成滿頂界植物紀念園,規劃建設民族公園、神灘公園和桂竹庵生態園,新建大小廣場10余個,新增沿河步道12公里,新建小公園4個,縣城區綠化面積達232萬平方米,滿足了人民群眾休閒娛樂的需求,增強了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該縣大力推進“兩創一行動”活動,開展了交通秩序、控違拆違、環境衛生、建築渣土等系列專項整治,縣城實現禁炮,城市管理水準進一步提升,市容市貌有了明顯改觀。2012年,綏寧縣成功創建“邵陽市衛生縣城”;2014年,成功創建“邵陽市文明縣城”。

城市文化品位進一步提升。該縣堅持城市建設與文化建設、旅遊開發相結合,深入挖掘文化內涵,致力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個性城市。縣城先後建成非物質文化長廊等8處文化長廊,建成了民族風雨橋及水景工程,實施了縣城苗侗民族風格建築“穿衣帶帽”工程和亮化夜景工程,基本形成“百畝湖面、千戶苗居、萬米文化墻”的標誌性景觀。

(向雲峰 姚建林)

分享到: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中國網旅遊官方微信

與主編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