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中國>滾動新聞>

四川廣元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幸福生活自己創造

發佈時間:2018-09-11 14:18:14 丨 來源:中國網 丨 作者:張敏 丨 責任編輯:路遙


中國網9月11日訊 甘藍滴翠、辣椒飄香,又是一年高山蔬菜豐收季。

9月3日,在位於朝天區曾家鎮響水村的廣元遠帆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蔬菜基地裏,合作社社長——響水村三組22歲的貧困戶蔡兵兵,頭戴草帽、褲腿和衣袖高高挽起,正頂著烈日帶領10余位村民揮汗如雨地採摘成熟的甘藍和辣椒。

“我這麼年輕,身強力壯不説,也還算有點知識,總不能老坐在家裏等著國家和政府來幫來扶。”抹一把臉上密匝匝的汗水,蔡兵兵直起腰,被陽光曬得黧黑的臉上一口白牙分外醒目,他靦腆地笑著説,“幸福的生活,還得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創造!”

命運多舛挺起自力的脊梁

“我才兩個月大,母親就突發心肌梗塞去世了;兩年後,父親在外務工又因為事故離我們而去……我和哥哥,都是靠爺爺婆婆辛苦拉扯大的。”多舛的命運不但沒有壓垮蔡兵兵,反而讓他更早的挺起了自力的脊梁。

説起幼時艱辛的生活,蔡兵兵眼中有淚,但臉上卻綻放著笑容,他説,正是那段經歷,讓他懂得了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也更珍惜當下的一切。

2008年,在四川省婦女兒童基金會“安康家園”項目的對口幫扶下,蔡兵兵得以相繼進入成都雙流九江中學、成都電子資訊學校免費就讀,並於2014年順利畢業。“在外讀書,最放不下心的就是爺爺婆婆,他們為撫養我和哥哥吃盡了苦頭,上了年紀後身體也大不如前。”

也就在2014年,蔡兵兵家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因為經濟窘迫,畢業後,蔡兵兵並沒能第一時間回到年邁的爺爺婆婆跟前膝下盡歡,而是迅速進入校企開始工作。為了多掙些錢補貼家用,蔡兵兵總是心無旁騖、埋頭苦幹,“最多一個月能拿到8000多元,但因為訂單的原因,平均下來每月也就在4、5千元左右。”

在外務工的兩年間,蔡兵兵省吃儉用,把除去基本生活開支和給爺爺婆婆寄去的生活費外剩餘的工資全部存了起來,他在心中一直醞釀著一個創業的夢想。“想存點錢,回家鄉幹點事,好就近照顧爺爺婆婆,讓他們也能度過一個幸福的晚年。”

不等不靠 幹起脫貧的産業

2017年元旦,小有積蓄的蔡兵兵辭去成都的工作,懷著急切的心情回到了爺爺婆婆身邊。“不能讓爺爺婆婆老都老了,還跟我戴著貧困戶這頂帽子,得自己找條出路,讓他們也過幾天舒心的日子。”

説幹就幹,在當地政府和幫扶部門的幫助下,蔡兵兵和他哥哥經過多方合計與考察,最終決定發展前期投資少、風險小的高山露地蔬菜産業。當年,蔡兵兵在響水村流轉土地40余畝,種下了甘藍、辣椒、四季豆等十余種市場行情穩定的蔬菜。

“創業不是一句話的事,遇到過很多困難,但在大家的幫助下都順利解決了。”蔡兵兵講述,創業初期,他剛栽下不久的蔬菜苗突然出現大面積枯萎死亡的跡象,是鄉上和農業局的技術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把脈會診,手把手教會他管護幼苗和防治病蟲害的技術。

“技術人員每個月都要來個三四次,講種植技術、講管護方法,鎮村幹部和幫扶幹部也是經常到府,關心指導産業發展、生活情況,沒有他們,就沒有我的今天。”現如今,不僅蔡兵兵本人成了遠近聞名的蔬菜“好把式”,每到備耕初種、田間管理關鍵期,他的農場更是成了村裏的“農民夜校”“産業培訓班”的現場教學點。“也曾遇到滯銷難題”,但在蔡兵兵的“主動出擊”、多方對接市場下,也都迎刃而解。

一份付出,一份收穫。2017年,蔡兵兵的蔬菜種植基地大獲豐收,即便是在當年蔬菜價格整體走低的情況下,也獲得了可觀的利潤。“除去種植成本、土地流轉費用以及人工費用,純利潤超過5萬元。”

攜手致富 鼓起鄉親的錢袋子

“曾家山環境好,生産出的蔬菜口感佳、品質高,很受消費者歡迎。”經過2017年的“牛刀小試”後,蔡兵兵對自己的選更有信心了。

2018年,蔡兵兵又貸取了4萬元貧困戶小額貼息貸款,毅然擴大蔬菜種植規模,在響水村、石鷹村共流轉土地近百畝,並在種植傳統蔬菜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對蔬菜品種做出了新的調整,增加了西葫蘆、無莖豆、肉豆等多個新品種。據蔡兵兵預估,雖然今年遭遇了特大洪災,蔬菜有所減産,但蔬菜價格卻有所上揚,蔬菜基地的産值應該在40萬元左右。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同年4月,為帶動鄉親們發展産業共同致富奔康,蔡兵兵註冊成立了“廣元遠帆農業專業合作社”,如今,已帶動十余戶鄉親入社發展蔬菜産業。

蔡兵兵的蔬菜基地,用工量極大。在用工上,蔡兵兵總是先考慮周圍團轉的鄉親們,其中,貧困戶更是優先。用蔡冰冰的話説,“我知道貧困戶的苦,能讓他們在家門口掙點輕鬆錢,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我非常高興能夠幫到他們。”

響水村四組50多歲的貧困戶楊友祥説,他家每年不僅能從合作社獲得土地流轉費用近3000元,還能掙到務工費五到六千元,一年下來,輕輕鬆鬆就是近萬元。

種菜出名後,到府找蔡兵兵請教蔬菜種植技術和經驗的人蜂擁而至。有本村的鄉親,也有外村的農民,不管是誰,蔡兵兵都毫不保留。兩年多下來,在蔡兵兵的影響和幫助下,村裏大部分鄉親都和他一樣種起了蔬菜,而且輻射帶動其他村的群眾也紛紛加入了這個行列。有人問他:你教會了其他人,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父”?他總是笑著説:“‘吃水不忘挖井人’,從小多虧鄰里的多般照顧,我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我得感恩啊!”

面對未來,如今已順利摘掉“窮帽子”的蔡兵兵,在心裏勾勒著一幅藍圖,“力爭每年種植規模翻上一番,帶動更多周邊和其他鄉鎮的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

(張敏)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中國網旅遊官方微信

與主編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