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與大街平行的西邊,有一條只有大街一半長,寬三五米不等的街道,名叫綢市街。街南頭向西與一條約兩米來寬的水衚同相連接。街北口直衝著位於原藍布市街路北的明教寺。
與大街平行的西邊,有一條只有大街一半長,寬三五米不等的街道,名叫綢市街。街南頭向西與一條約兩米來寬的小衚同——水衚同相連接。街北口直衝著位於原藍布市街路北的明教寺。
據有關專家研究推斷,綢市街一帶有人家居住,可追溯到秦漢時代。到了明朝,周村這一帶逐漸地繁榮起來。不少的外地經商者、居住者來到這裡。不管是從南邊山區來的,還是從濟南方向來的,若是要到青州府去,也都要經過周村。那時周村南邊、西邊的丘陵山路難走,加之地表水豐富,小河小溝的又多,所以,人們就繞著周村南面的於陵古城往北走。先進周村的油坊莊(即以後的油坊街),再經芙蓉街、南下河、北下河、登上望雲門便到了現在綢市街這地方。從這裡向北向東便是一抹平川了。往北可順利地去樂陵、千乘、無棣、滄州等地,往東可直達青州府。因此説,這條綢市街在那個時候可算是一條交通要道了。要説這綢市街是最早人們走出來的,一點不為過。 隨著以大街為中心的周村商業區的形成,周村的代表工商業絲綢業更是發展迅速。所以,很多的絲綢生産業主與經營商家,便看中了這條一年到頭,車水馬龍的南北交通要道,如淄川人譚祝三開的鴻昌義綢布店、周村謝家莊史氏開的恒生祥綢布莊等紛紛接踵沓至來到了這條重要的州府通衢上。這裡,也很快地成為了我國北方有名的絲綢交易市場。
隨著周村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從漢朝起,佛教和外國的諸多宗教陸續地被吸引而來。至唐代,已經有相當規模的明教寺等宗教場所,就已經經常在這一帶舉辦各種各樣的廟會活動。從早到晚南來北往的人流不斷,每逢年過節綢市街的人流密度更是增添了不少。在綢市街以經營絲綢為主形成商業街市的影響下,各類商人也相繼在綢市街的附近,廟宇旁邊開設了許多地各色經營店舖。不久,便形成了一個僅次於大街的固定商業街市區。
當時到周村來做買賣的,和全國各地的商家鋪號一樣,都為求個世道太平,大吉大利,興旺發財,精神上有個依託與撫慰,祈神敬佛得以佑護,都願在佛的足下,神的眼前做買賣。周村的宗教建築有個特點,總有個南北相對,東西照應。大街就是北有玉皇閣,南有魁星閣……。綢市街朝北是有明教寺,可是,向南走到頭不但沒有廟寺,卻是一段下坡路。南來北往的人們就是打這坡上上來下去的。這順坡上來好聽,可這順著坡往下出溜,聽起來還著實不順耳。做買賣誰願意往下溜。
同治十一年間,周村周圍的圍墻已基本建成。此時,擴建後的匯龍橋東頭也正在修建鎮門(即通濟門),淦河上的幾處橋也正在進行擴建。在這種情況下,商戶們就商量著,何不咱也借這機會,想個辦法破一破這不吉不祥之兆。於是,便請了一位當地有名的風水先生前來指點迷津。
風和日麗的一天,商戶們把風水先生請到了綢市街上。先生從北到南一路察看來到了街南頭,站在坡頂上沉思了一會兒,對眾人説道:“此地乃大吉之地啊!東去雖狹窄(指水衚同),乃紫氣東來之道;南望有群山為屏障,與此陰陽相濟;足下雖趨勢下行,卻乃不盡之財之源泉”。又説道“絲綢自繭始,絲之水中繅來、色之水中染來、織之水中漿來……皆為水中得來。坡下淦河之水自副岳而來緩緩不息,俯首可汲,乃水中撈財之寶地,可謂少覓難尋也。又南望有山,有山必有雲,有雲必生雨,河有雨助水流不盡也。若要在此立一望雲之門,斯地之景象可謂盡美也!”眾商家聽完陰陽先生的一席詳説,便興奮地當場懇求先生測卦擇定了修建“望雲門”的開工吉日。
轉年,一座磚石結構的單門(地方大小有限)牌樓建成了。石刻“望雲門”三字鑲嵌在門樓檐下。門樓朝北有一聯,上聯:‘坐賈出門迎紫氣’,下聯:‘行商立地望祥雲’,並把“望雲門”三字巧妙地嵌在了聯中。從此,綢市街上的各商號,似乎是一塊石頭著了地,算是踏實了。據上了年紀的老人説,“望雲門”,一直到日本鬼子來之前還有。至於什麼時候沒有的,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記載,坊間倒是有“建梯子崖時扒的”的説法。扒了以後,在西邊建了“梯子崖”以後,這讓綢市街的人們心裏又沒了著落,就又在水衚同與綢市街連接的拐歪處,一處房子朝北的山墻上,掏了一個土坯大小洞,修了一個神龕,龕裏供放著一尊觀音菩薩像,龕口上檐刻著“南天門”三個字。因為它不顯眼,所以,過來過去的也注意不到它。從這開始,“望雲門”也就變成了“南天門”。 雖然這“南天門”的名聲可大不如以前的“望雲門”,總還是有神供著,不管是‘望雲門’,還是‘南天門’,只要有神靈保祐,人們也就放心了。
(劉志華)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