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7月11日訊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戰重要戰場,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是幫助“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貧困地區群眾“挪窮窩、改窮貌、拔窮根”的重要手段。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昭化區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建設做到了生態化、景觀化、田園化,並與産業園區相配套,實現了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挪窮窩 環境美了
一幢幢新房,依山傍水;一個個笑臉,幸福洋溢;一片片果園,碩果纍纍。
嘉陵江邊的射箭鄉曬金村距廣元主城區35公里,距昭化新城區38公里,有易地搬遷戶20戶63人。該村的許家院易地搬遷安置點和曬金石易地搬遷聚居點,共拆除危舊房28戶、新建19戶、危舊房改造25戶。其中,曬金石聚居點有易地搬遷戶10戶、一般貧困戶1戶、一般戶6戶。
該鄉按照“建好新村聚居點,圓了百姓安居夢;産業扶貧強推進,“四金”模式促增收;搬遷再創新佳績,打開幸福奔康門”的做法,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讓這個貧困山村煥然一新,順利邁入幸福美麗新村。
“過去的房子臟亂差,現在完全變了樣。”曬金村村民徐明海介紹,由於子女在城裏有房,每月他只有10來天住村裏,便一直在老房子裏將就住著,也不愛打掃。如今住在美觀大方的新房裏,徐明海越看心裏越歡喜,不想去城裏住了。
今年以來,昭化區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緊扣脫貧攻堅“縣摘帽”總目標,扭住“嚴控時間節點、創新安置方式、強化資金監管”三個關鍵,狠抓項目推進。全區2867戶9279人易地扶貧搬遷人口住房全部建成,累計建成集中安置點218個,發放易地扶貧搬遷資金2.6億元,貧困戶危舊房改造資金2億余元。
換窮業 腰包鼓了
青山與房屋相映襯,産業與聚居點相結合。
位於紫雲鄉雲霧村一組的李家院子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按照“宜散則散,宜聚則聚,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的原則規劃佈局,堅持“搬得出,精準規劃提升群眾積極性;穩得住,開啟幸福生活新模式;能致富,拓寬脫貧奔康新路子。”的做法,共搬遷安置易地扶貧搬遷13戶42人。
該安置點把拓展增收途徑、創新增收方式作為重點,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致富能人+貧困戶”等模式,發展椴木耳5萬棒,新栽植獼猴桃260畝,搭建土雞養殖大棚6個,改造下濕田3萬立方養魚,種植藥材42畝,栽植小水果樹1800余株,把當地群眾吸納到産業鏈條上,通過就近務工、産業增收等形式,每人平均年純收入增加2500元,實現了穩定脫貧。
“住上了好房子,發展起了獼猴桃産業,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趕上了好時代。”雲霧村貧困戶李長洲感慨,如今道路廣、新居靚、産業興、民風淳,“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
據了解,昭化區聚焦“産業增收‘四個結合’、崗位增收‘三元同聚’、創業增收‘一企一策’”三個增收,助力脫貧致富。截至目前,全區引導各類經濟組織就近吸納貧困群眾就業1000余人,安置建卡貧困戶就業732人,易地扶貧搬遷戶通過發展産業、崗位補助、自主創業等多種途徑實現每人平均增收2090元以上。
拔窮根 幸福指數高了
一幢幢風貌統一的小樓房,美觀漂亮;一個個規範的微田園,瓜果飄香;一處處雛形初現的産業園,增收致富……清水鄉清涼村清泉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在一場淅淅瀝瀝夏雨的澆灌下,顯得更加清新。
去年以來,清水鄉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産村一體的總體思路,通過“‘三堅持’建好安置點、‘三結合’抓好後續脫貧、‘三促進’實現搬遷目標”的工作舉措,在清涼村4組清泉灣高標準打造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安置易地搬遷戶17戶55人。同時,按照“集體統建,打造標準迴圈産業園;雙包經營,把貧困戶帶入産業鏈;三次分紅,完善利益聯結穩增收”的後續脫貧發展模式,在安置區周圍配套了田園綜合體、集體經濟示範園,並實行“集體資産公司+業主+群眾”利益聯結機制,群眾通過“股金+薪金+租金”年增加收入近100萬元,村集體資産公司通過出租資産合作經營年預計盈利近4萬元,不僅讓群眾搬得出,還搬出了希望和盼頭。
近年來,昭化區始終堅持“編制好一個規則,做到安居與樂業同步;把握兩個重點,實現規範化管理;做到三個同步,確保標準化建設;立足四個創新,破解易地搬遷難題”的“1234”工作舉措,創新“多點開花,精準搬遷‘挪窮窩’;多業支撐,聚焦增收‘換窮業’;多元幫扶,激活內力‘拔窮根’”的“三多”搬遷安置模式,確保易地扶貧搬遷貧困農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李長洪 吳紋鋒 李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