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6月7日訊 6月6日一大早, 73歲的吳紹英就擔著秧苗,來到自家的水田邊,將秧苗一把一把拋到水田裏,看到幫忙插秧的村民有序的忙碌,她也挽起褲腳,赤腳走進水田,開始跟大家開始了“插秧比賽”……
當日,劍閣縣東寶鎮西陽村第二屆插秧節拉開帷幕,劍閣縣人大、宣傳部、組織部負責人與巾幗服務隊、志願者服務隊隊員們走進東寶鎮,幫助貧困戶插秧。
吳紹英的兒女都在外務工,僅兩老口在家務農,因年老多病,成為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都要種5畝水稻,忙不過來,要請7、8個人幫忙,一天工錢都要7、800。今年好了,有這麼多人來幫忙,可以節約好多錢呢!而且,今年的稻穀,公司都簽了收購合同了,最少2元錢一斤了!”
新稻穀可以賣到2元一斤?“就是,我們種的是‘東寶大米’,唐朝就是貢米了!現在市場上想買都要提前預定!”
劍閣縣東寶鎮位於劍閣縣西部,與江油縣接壤。自古土地肥沃、植被茂盛、物産豐富,其舌尖之物,尤以稻米為貴,史上素有“貢米之鄉”之稱。據《重修梓潼縣誌》及《雲棧紀程》、《蜀水經》、《碧雞漫志》等書記載,東寶大米自唐朝成歲貢,至清康乾盛世,其歲貢已達千斗之多。
“‘東寶大米’色香味美、光滑透明、糯性強、口感好、營養豐富,2000年8月,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通過對東寶鎮産出的香米與蜀稻米測試,認定其為綠色食品A級産品。去年,依法註冊的“東寶貢米”以生産環境無污染,品質純正而正式獲得國家有機産品認證。” 據東寶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登科介紹,但原産地僅為東寶鎮西陽村部分水田生産。經農業專家現場認定,東寶大米生産與當地特殊的自然環境密不可分,西陽村土質為白鱔泥,而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晝夜溫差大。其他地方同品種、同種植方式,但産出的大米卻口感迥異。
傳統生態化種植稻米,産量極低,影響了村民種稻的積極性。“種得好的,畝産也只是1000斤左右。”長期以來,僅有西陽村農戶每年種植200多畝,年産量不足100噸。“東寶大米”也從一度在市場上“銷聲匿跡”。
千年桑田滄海,世事歷久彌新。近年來,劍閣縣緊緊圍繞“生態劍閣、有機農業”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東寶鎮瞄準市場,突出特色,以自己獨特的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形成了“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思路和以新、特、優農産品拓寬市場的新格局。特別是2015年,大學生鄧小燕返鄉創業,成立廣元耕鑫農業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社員(農戶)”的生産經營模式,以統一生産計劃、生産資料、技術培訓、技術規程、品牌包裝和保護價回收的“五統一保”方式運作,實行網上網下兩線線互動的方式不斷拓展銷售市場,以網上32元/公斤的卓越績效而成為川北米業一枝獨秀,讓隱身多年的“東寶大米”華美蝶變,以誘人的魅力再度出現在公眾的視野裏。
“東寶大米以其歷史悠久,品質超群而逐漸成為市場新寵。”廣元市農科所農科人員現場檢測,西陽村及相鄰雙華村、西林村、長梁村部分水田具備“東寶大米”種植的四個條件,核定為優質大米生産基地。“今年,‘東寶大米’種植將近1000畝,其中西陽村種植超過450畝,佔一半。” 張登科介紹,全部按照有機農産品標準種植,不適用化肥、農藥,採用有機肥、物理治蟲,“僅種植‘東寶大米’,種植戶戶均增收就在4000元以上。”
“明天就該我家插秧了!現在穀子價格高,確實有賺頭!”西陽村4組村民易廣華邊犁田邊介紹,一斤稻穀2元錢,他家6畝多田,就是一萬多元,加上種植玉米、菜籽、喂豬,一年也有5、6萬元的毛收入!“反正,今年脫貧是肯定的!”
據悉,今年,東寶鎮以“東寶大米”為品牌為核心,在適宜區大力發展“東寶貢米”種植,在非適宜區大力發展“女皇李”、“劍柑”高端特色水果種植,生態豬養殖,通過項目帶動、政策扶持,全鎮形成了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為輔、生態養殖助力的種養結合的有機迴圈立體農業體系,農業産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郭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