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6月5日訊 一棟棟靚麗的農家住宅,一條條寬闊的通村道路,一片片整齊的特色園區,掩映在漫山蔥蘢中。山歡水笑,一步一景,繪成幸福美麗的山鄉畫卷……
新時代,鄉村振興號角已吹響。截止2017年,廣元市朝天區累計完成163個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惠及30500余戶;2018年,計劃實施新村戶辦工程14092戶,將64個貧困村全部建成幸福美麗新村。12項戶辦工程,4.5米通村公路,近300個産業特色園,一村一文化主題……從量變到質變,該區在推進全域新村建設的同時,按照“業興、家富、人和、村美”標準,傾力打造新村升級版,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018年5月下旬,記者走進該區幸福美麗新村,揭開她的神秘面紗。
兩輪同轉,環境更舒適
走進朝天區蒲家鄉羅圈岩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排排依山而建、青瓦白墻的小洋樓呈現在眼前,1人戶到6人戶戶型齊全,40戶村民悠然自得地生活其中。
該鄉黨委書記董清梅介紹,羅圈岩村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落後,村民居住分散,住房大多為破舊的土坯房,怎樣讓群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同時享受與城裏人一樣的居住條件,這個安置點便是樣本。
“政府補助給我們每人2萬元,自己湊了不到1萬元。這房子住著敞亮舒服,下雨天再也不用擔心水進屋子了。一家挨著一家,串串門、擺擺龍門陣方便多了。再説了,這兒離老家也不遠,莊稼一樣能種上……”楊洪順一家是去年搬進入住的,家裏已置辦了沙發、新床、彩電等傢具家電,廚房裏的柴火升得正旺,提起住在這裡的好,歡喜的話兒説不完。
離安置點不遠處的小山坳裏(小地名羅圈岩),稠密的人戶家子錯落有致,小青瓦、穿鬥架、木板墻這些古老的建築元素依然存在,同時融入了更多現代建築元素,筆直的屋脊,雪白的墻面,堅實的欄杆,平整的院壩,寬闊的入戶路,家家戶戶新添了瓷磚灶臺,經過“廁所革命”,原來的敞篷廁所變成獨立衛生廁所。通過實施危舊房改造和新村戶辦工程,讓這個小寨子煥然一新。“房子是祖輩留下來的,冬暖夏涼,毀了可惜,這不,一翻新一打造,不僅恢復了原貌,環境也好多了。”村民嚴福理開心地説。
“居住環境改善是新村建設中的重頭戲,過去側重於風貌塑造,現在是以藝術的視角,更注重‘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堅持新建和改造‘兩個輪子’同時運轉,因地制宜、因戶施策。”該區農工委主任吳卿介紹,近年來,全區新建了蒲家鄉羅圈岩村安置點、大灘鎮自然村安置點、轉鬥鎮何家壩安置點等大小幾十個安置點,解決了近2000人居住問題;按照“一消除兩統一三硬化”和“一建三改兩打造”要求,全區累計完成危房改造近7600戶,實施新村戶辦工程近45000戶,舊村落煥發了勃勃生機。
五網齊建,設施更完善
雨後的朝天區沙河鎮白虎村,白雲漂浮在山間,大山幻若仙景。群山之間,村組路、入戶路、生産道聯通著家家戶戶和山地田野;水渠四通八達,飛流湍瀑更增添了幾分靈氣;仰望空中,一根根架空電纜飛躍蒼穹……
“下雨走路不濕鞋,煮飯炒菜不用柴,龍頭一擰水自來,購物銷售聯wifi”。”來到村民王志奎家裏轉了一圈,眼前的情景,讓這句流傳在鄉間的歌謠得到印證——自來水管布到了瓷磚水缸裏,寬頻連到電視電腦上,上網沖浪一家老小得心應手,門前寬敞的道路兩車並行也不成問題。“跟過去相比,現在的日子好比在天上,我在城裏住了一陣子,覺得還是農村好。城裏有的,農村都有;城裏沒有的,農村也有。”簡單的話語道出了王志奎心中的甘甜。
吳卿介紹,路網、渠網、水網、電網、通訊網“五網”建設是新村建設的基礎,目前全區通村公路硬化率達100%,通組公路硬化率達60%以上,安全人飲率達98%以上,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率達100%,有線(無線)電視入戶率100%。今年計劃實施村道改善工程800公里,路面由3.5米加寬到4.5米,數量大幅增加,標準上檔升級,更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走進白虎村村委會,這裡綠樹成蔭,櫻桃挂滿枝頭。裝飾一新的村級陣地中,圖書閱覽室、衛生保健室、遠教播放室、便民服務中心配套齊全。疊水瀑佈下,村民正在駐足賞景;文化院壩中,群眾歡快地跳著壩壩舞;文化活動室裏,幾個老人正在開心地博弈……
村支部書記王金德説:“這些配套公共服務設施,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文化、體育、醫療等服務,農村的吸引力是越來越強了。”
三園聯動,産業更興旺
“鎮上正在構建以明月村為核心的一線(金堆-明月-吳壩鄉村旅遊大環線)五園(水産養殖園、小水果種植園、紅心獼猴桃産業園、藤椒産業示範園、露天椴木木耳種植園)一基地(核桃産業標準化示範基地)産業發展格局,目前已基本成型。”在朝天區朝天鎮明月村,支部書記方德彪熱情地介紹該村産業發展的前世今生。
走進藤椒園,1米左右的藤椒樹叢上挂滿了一簇簇芝麻般大小的青色小果子,微風拂過,園裏散發出陣陣清香。“這個園有300畝,今年已盛挂果了,藤椒産業鏈已建立,不愁銷路。”
獼猴桃園另有一番景象,100多畝沙土地裏,數萬棵獼猴桃樹枝條藤蔓順著支架纏繞攀爬。“這裡配套建設了自動噴灌系統,品種是用當地的野生苗嫁接的紅心獼猴桃,市場前景不錯。”
來到方德彪自己經營的小水果園,這是一個原來土地大部分撂荒的小山頭,46畝地裏分成兩大塊,其中16畝為枇杷園,另外30畝按2畝一品佈局,車李子、紅櫻桃、獼猴桃等小水果苗均已栽上。
“現在是試栽階段,主要是看哪些水果適合這裡生長,有成熟的經驗後,就向村民推廣,帶動大家種植。”方德彪邊説邊指著山頭下方正在施工的壩子和水池,介紹下一步農旅文融合發展思路,“那裏計劃搞一個垂釣池,建個酒店,開一個農業博物館。明月村曾經是紅軍駐地,紅色文化要好好挖掘和發揚。”
下山後,來到正陽農場。藍天下,大大小小的17個魚塘映著白雲,魚兒歡快地在水中游動。魚塘周邊,薔薇、玫瑰、茶花等正迎春吐綠。農場主謝軍介紹,這裡原是一灣草地和藏水田,他共流轉了60多畝。魚塘裏已投放了鯉魚、鯽魚及塘鲺、脆皮草魚兩批魚苗,明年將全部投滿。魚塘周邊附帶發展小水果、蔬菜種植以及觀賞動物養殖。“預計年産值上百萬,純收入二三十萬不成問題。”
明月村道路兩側,家家戶戶都建有小庭園,竹籬笆、木籬笆圍成的小果園、小菜園、小養殖園、小加工園大小不等、形態各異。
“按照“5+N”農業特色産業發展格局,“三園聯動”為産業發展注入了活力,目前已建成萬畝現代農業園區9個,特色産業園近300個,戶辦小庭園新村戶戶都有。”吳卿説,近幾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農業産業體量大幅增加,單一的傳統産業向多元化特色産業方向發展,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較過去更為寬廣。
七進八樹,鄉風更文明
新村不僅要有美麗的外表,更要文明的內涵。
今年以來,朝天區廣泛開展了文藝演出進村社、文明新風進村社、脫貧政策進村社、法治宣傳進村社、科普宣傳進村社、衛生健康進村社、良好氛圍進村社“七進”活動,大力開展最美村莊、最美朝天人、最美扶貧人、最美家庭、脫貧示範戶、好媳婦、好公婆、星級文明戶“八項選樹”及“文明村”“四好村”創建,引領團結友愛、崇德向善、自立自強的文明新風加快形成。
各村紛紛釀製文明新風“催化劑”。宣河鎮竹壩村試點探索 “村民積分制+集體經濟收益激勵”機制,實現“自治+法治+德治”、“治理+服務+激勵”、“扶貧+扶志+扶智”三個結合,以量化考評教育引導村民除陋習、建家園、拔窮根。村支部書記王興乾介紹,去年年底,按考評細則,村民文軍(化名)在學習培訓、團結和睦、參與公益等幾項都扣了分。他多次到村上找説法,村幹部不厭其煩幫他搜尋問題,並用先進典型給他引路。功夫不負有心人,文軍思想發生轉變,慢慢地變成一個勤學習、講團結、愛公益的先進個人。
文化是魂,以“孝廉文化”為主題的白虎村,以“感恩文化”為主題的羅圈岩村,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明月村……一村一主題,文化成為幸福美麗新村核心元素。在白虎村,融入“慈孝文化”的文化墻、匾牌、雕塑等設施齊全,嵌在綠叢中的24孝圖構成一道靚麗風景線,“孝慈白虎”已成為該村一張文化名片。該村76歲的張金華一生侍奉了4位老人,現在兒女也非常孝順她,一家人其樂融融,厚厚一疊“文明家庭”榮譽證書在她眼裏視若至寶。
脫貧摘帽之年,文明鄉風如和煦春風,吹醒“沉睡”的大地,讓人們變得更加自立自強。在沙河鎮新塘村,55歲的貧困戶熊德友妻子患上了白血病,家裏早已債臺高築,他不等不靠,主動尋找合作夥伴,流轉土地150畝,種植了紅茅竹筍,目前長勢良好,預計兩年後進入採摘期;貧困戶熊克春,因患滑膜炎和血友病導致腿部殘疾,身殘志堅的小夥子在場鎮上開起了童裝店,家裏種起了白芨等中藥材,今年脫貧在望。
……
展望未來,隨著鄉鎮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美好願景離我們越來約近。
(馬興成 王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