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中國>滾動新聞>

姚軍:文旅融合必將演繹出全新産業發展格局

發佈時間:2018-05-14 09:22:39 丨 來源:中國網 丨 作者:伍策 一丁 丨 責任編輯:路遙


中國網5月14日訊 5月11日,中國旅遊景區協會掌門人、華僑城集團總經理姚軍在“第三屆中國文旅産業巔峰大會暨産業資源連結博覽會”上作了《文旅新時代下的産業融合發展機遇與展望》的主題演講。姚軍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是當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需求的日益增長的需要。在這樣一個新時代下,文化和旅遊的融合,詩與遠方的組合,實在是恰逢其時。未來中國文旅産業進一步融合必將演繹出全新的産業發展格局。

姚軍認為,文化和旅遊部4月8日正式掛牌,標誌著一個全新的時代揭開了序幕,文旅融合也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發展新高度。隨著技術改革的深入推進,旅遊將進一步承擔起了文化傳承、傳播、交流的平臺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文旅融合成為建設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産業更有力量地傳播弘揚和走出去的重要捷徑和載體。因此,旅遊被賦于新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姚軍如是説道。

姚軍認為,中國旅遊産業投資主體呈現出競爭新格局。2017年,我國旅遊直接投資超過1.5萬億元,同比增長16%。目前,全國各地已組建了100多個大型文旅集團,各類文旅基金也超過100余家,規模上百億的已經超過十幾家。可以預測,未來三年各類國家級的文旅産業基金將如雨後春筍般的誕生,不斷的為産業注入發展新動力。

根據《2018中國文旅産業投資發展趨勢的報告》,以京津冀地區為例,在106個重點旅遊投資大項目中,旅遊行業企業的投資商僅有27個,佔比26.7%,其餘的都是非旅遊行業企業的投資,大概佔73.3%。

“實際上,在投資端已形成了跨界、跨行的新格局。大型非旅遊行業企業通過投資並購加入進軍文旅産業,推動産業格局的大整合,大調整。”姚軍如是表示。

姚軍指出,消費升級倒逼供給供給側創新産品的新形態。隨著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旅遊已成為常態化生活消費的重要選項。

數據顯示,1987年至2017年我國每人平均出遊次數,從當年的0.2次增長到了每人平均3.7次,增加了18.5倍;國內遊客數量從1987年的2億人次,擴大到了2017年50億人次,增加了25倍。

姚軍認為,在産業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遊客多元化與個性化需求的轉變,人們出行的目的不再是簡單的觀光遊覽、走馬觀花了,還延伸出了家庭親子度假、醫療、體育、休閒等個性化需求。以陪伴網際網路成長起來的90後、00後年輕族群為例,90後、00後不論是對實務消費,或是文化娛樂的消遣、追求精緻以及個性化的內容成為趨勢,品質需求和個性化需求是進一步發展文旅産業面對的重大新課題。

在文旅産業融合的有效路徑方面,姚軍表示,文化旅遊産業融合發展對促進國民經濟的升級和結構轉型有著重大的意義,作為一項綜合性,帶動性極強的産業,文化旅遊明顯呈現出多領域、多産業,多區域融合發展的勢頭。

首先,資源融合,文化是旅遊最好的資源,旅遊是文化最大的市場。我們過去總説,旅遊是離不開文化的,文化是旅遊的核心、靈魂,旅遊是文化最好的載體和表現方式、表現手段。兩大産業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文化有利於旅遊的特色化、品質化、效益化的發展,而旅遊又有利於文化的吸引力、競爭力、影響力的提高。我國地域廣闊、人文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以及多種公共資源等等,它們都可以與旅遊資源進行融合,成為産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

其次,技術融合。技術融合和産業融合是文旅産業發展的核心和關鍵,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快速改變著遊客的消費行為,也對文旅企業的商業模式和管控模式帶來重要的改變。比如,隨著虛擬現實、社交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網路與創意産業的快速發展,文化旅遊加速了與科學技術融合的力度和強度。比如説,通過倣真技術,軌道的動感交通技術等表現形式和手法,可以讓遊客真正能夠實現穿越的感覺,顛覆性地改變了現有文旅産業的呈現方式和體驗模式。

第三,功能的融合。在全域旅遊的世界中,文化旅遊已不單純是一個産業問題,還要考慮它與地區的社會功能,以及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相結合的問題。因此,在文化旅遊産業融合發展中,功能融合實際上是實現當地居民與遊客共用資源,實現一種常態的宜居宜遊、主客共用的過程。如何贏得原住居民對資源的享有和利益、讓更多遊客享受當地獨特文化和旅遊資源,這兩個如何密切的結合和有機的融合到一起,這是一個重大問題。

第四,界域融合。在産業融合發展中,界域融合已經有許多體現。農村採摘體驗與觀光旅遊、工業的參觀與體驗旅遊,動漫與影視的旅遊,演藝+的旅遊等等,通過一二三産業界域的聯動,以及景區、城區等地區界域的融合,正不斷促進文化旅遊與地方經濟的共同發展。

姚軍在主題演講中還分享了文旅産業融合發展的新機遇:

首先,政策機遇。近年來,國家陸續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推動了文旅産業的結合。除了頒布《關於促進文化和旅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以外,“一帶一路”佈局、各經濟區整合劃分,以及各大城市群的規劃建立都有利於文旅産業發展的資源整合和市場的擴容。國家設立文化和旅遊部,不僅在行政機構上實現了文化與旅遊的結合,也將進一步推動原有産業邊界的消融,由此原本相對獨立和分隔的産業相關政策必將形成融合,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産業與旅遊業的深度融合。

第二,市場機遇。“文化強國”成為“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産業進入蓬勃發展時期。過去五年,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以上,並且《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十三五”末,文化産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産業,旅遊産業則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優質發展階段,在今年的旅遊工作會上,文化和旅遊部副李金早明確提出中國旅遊産業也將進入一個高品質發展階段。

《2018年全國旅遊工作報告》預測,到2020年,旅遊市場總規模將達到67億人次,旅遊投資總額2萬億元,旅遊業總收入達到7萬億元,這將是一個巨大的、了不起的體量。

從戰略佈局看,文化業和旅遊業都是國家規劃的重頭戲,預計“文化+旅遊”的産業在未來5-10年將達到15萬億元的規模。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這個數字正在轉化為現實,文旅産業發展的大時代正在迅速地迎面而來。

第三,地域機遇、地區機遇。國家對地區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扶持綱要。新經濟一直是投資的重點區域,尤其是2017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公佈了“設立雄安新區”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力,再加上冬奧會、第二機場、通武廊一體化等政策發酵,京津冀地區更是成為了市場追捧的熱點,華僑城集團一直很關注京津冀地區,特別是河北一帶。從大區域來看,近兩年,東北地區依然是投資的重點,西部地區投資洼地效應逐步顯現。

第四,文旅産業的業態機遇。“旅遊+”、“文化+”這樣的戰略的實施進一步推動了文旅産業突破傳統行業的限制,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農業現代化密切結合,不斷催生新業態、新産品。十八大以來,華僑城集團戰略性地把握文旅産業融合的機遇,提出了“文化+旅遊+城鎮化”、“旅遊+網際網路+金融”的創新發展模式,不斷的探索新的文旅産品和業態,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姚軍透露,在新的戰略佈局下,華僑城集團不斷的豐富發展兩大創新發展模式的內涵與外延,迅速地形成全國性佈局。

“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美好生活已經成為當下以及未來最大的剛需,追求更高品質的文化生活,以及幸福感、獲得感、體驗感,已經逐步取得過往對物質的簡單需求。”姚軍説,“文旅産業融合發展的背後,更深刻的含義是人民追求層次的提高,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的社會變革和社會需求,需要全行業、全産業、全領域一起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共同努力。”

(伍策 一丁)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中國網旅遊官方微信

與主編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