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中國>滾動新聞>

“唯吾知足” 一枚銅錢背後的大秘密(圖)

發佈時間:2018-05-09 12:20:12 丨 來源:中國網 丨 作者:徐銘強 張紅霞 丨 責任編輯:古劍


點睛】“唯吾知足”銅錢的制式並非起源於周村,它最早見於漢代,作玩賞、裝飾、節慶、饋贈、紀念、勸誡、壓邪、祈福之用,不能作為貨幣流通,俗稱“花錢”。“唯吾知足”制錢的創意不但構思巧妙有趣,而且寓意深刻。



從沉甸甸的金銀到孔方兄,再到輕若鴻毛的人民幣,錢攥在手裏的質感越來越不實在;從匯兌、刷卡、網銀到手機微信支付,犯不著大包小兜裝錢,錢流通得越來越不顯山露水,未來的“錢景”堪憂呀!可是,人們對錢的佔有欲、控制欲卻空前強大了,掌中手機幾分錢的紅包不分晝夜地搶發,寺廟再小財神爺跟前的香火不寂寞,家境寬裕的多似貔貅般吝嗇,以往是讀書高,如今好象錢上位了。

周村自古商業繁盛,百貨雲集,清末民初躍為“駕乎省垣之上”的商業重鎮。那時候,周村有錢人遍地都是,衣必文繡,食必燕翅,住則深宅大院。大街銀子市大德通票號的舊址裏,屏風、賬房、正房、廂房、後院,諸建俱全,直通後院的甬道上鑲嵌的一枚銅錢頗引人注目,這枚銅錢由“唯吾知足”四個大字組成,上下左右合成一圍,共用一個“口”字,不分先後,不爭高低。每每從上面走過,都令我這個喜歡在歷史與現實的夾縫間發些感想的小市民,唏噓感嘆,浮想聯翩。我以為,不加節制的進取,與知足中的進取,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所幸,知足中的進取,成為了周村發祥中國民族工商業“八大祥”商號的命竅靈魂。貧者知足亦富,富者不知足亦貧,故周村商幫得以在商海競流中左右逢源,獨樹一幟,締造了近代魯商概念。身處其境,我那顆浮躁的心往往也歸於平靜,那些不切實際的金錢欲就此偃旗息鼓了。



“唯吾知足”銅錢的制式並非起源於周村,它最早見於漢代,作玩賞、裝飾、節慶、饋贈、紀念、勸誡、壓邪、祈福之用,不能作為貨幣流通,俗稱“花錢”。“唯吾知足”制錢的創意不但構思巧妙有趣,而且寓意深刻。正面四字為“隹五矢止”,中間借用一個“口”字,從右向下旋讀是“唯吾知足”,從上向右旋讀是“吾唯知足”,字面上反映出了古人面對金錢的達觀心態,睿智的寄託;“口”字的方孔位於正中,方孔是空的,暗示人心本為空,人卻自己不斷將它填滿慾望,然後把它掏空,反反覆復無休無止,身心皆累。故常以此錢來勸誡世人,摒棄貪慾,完善自我。

明末清初,天地會組織活躍于各地,宗旨是“反清復明”,天地會成員均佩戴“唯吾知足”花錢通聯接頭。因組織的隱密性,此錢被作了另一番解讀:利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典故,“唯吾知”,隱藏了“天地會”會名。萬一此錢落入當政者手裏,亦難解其中奧秘,從而保全了會員。

大德通票號,是山西喬家自清代以來在周村開辦的民間錢莊。在繁華的周村大街,算盤與金錢交響碰撞的場所,能正視貪慾,矗立“唯吾知足”的金錢標桿,不啻是一種理念的堅持,一種襟懷的釋放。錢多錢少都要知足,看來這道理一直在傳承。

錢乃貪慾之根源,沒錢無法生活,錢多是非不少,滿眼裏都是錢就缺了人情味。故賈平凹先生在《佛像》中自示:以修煉大胸襟為目標,愛個小零錢就停止。我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命中亦不擔大財,當下還是願學賈先生,知足常樂吧。

(徐銘強 張紅霞)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中國網旅遊官方微信

與主編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