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發佈一則報告:中國遊客成全球旅遊業引擎,已承包全球出境消費逾兩成。事實上,中國旅遊業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遠不止消費,在投資、出口、就業、減貧、人文交流和區域合作等領域都可以作用更大,貢獻更多。
從國際比較來看,多數國家和地區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綜合貢獻乘數在2-3.5之間。2016年我國旅遊業綜合貢獻乘數約為2.24,處於世界較低水準。2017年國民出遊率只有3.4次,也遠低於發達國家8-10次的水準。隨著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這個指標有望達到5次。考慮到近14億的人口基數,以及國家旅遊發展戰略的有效推進,旅遊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和綜合貢獻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在旅遊業的具體表現是,人民群眾對美好旅遊生活的追求與旅遊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制約旅遊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職工帶薪休假權利還沒有得到充分落實,中低收入階層的旅遊權利保障還沒有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約旅遊消費潛力釋放。中西部和廣大農村地區交通、通信、旅遊、休閒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旅遊治理的現代化程度、旅遊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制約了潛在旅遊資源的開發。適應養老旅遊、健康旅遊、青少年研學旅行、自駕車旅遊、郵輪遊艇旅遊的新業態,以及個性化、定制化和高品質的新産品開發還跟不上旅遊消費升級的現實需要。
從數據來看,中國入境旅遊特別是外國人入境旅遊市場正在進入全面恢復增長的新通道。同時也要看到入境旅遊市場基礎還不夠穩固,簽證便利化政策和購物免退稅政策還有進一步創新的空間,無論是與歐美、日韓、澳新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和周邊國家與地區相比,中國的入境旅遊簽證便利化程度和成本負擔都是無法令人滿意的,也是入境遊客投訴最多的項目。免稅購物和購物退稅政策、場所和商家都有了,但是在商品的針對性和消費的方便程度上還沒有得到入境遊客的認可。旅遊宣傳和市場推廣體系還需要理念創新和體系改革。如何借力國家形象,推廣“美麗中國”,用遊客聽得懂的語言,講好遊客感興趣的旅遊故事,也是亟須解決的現實課題。
經過二十年的高速增長,出境旅遊市場增速已經有所回落,加上海外代購和小額貿易政策的調整,出境旅遊消費開始趨於理性,不再只是“走走走”、“買買買”,而是更加強調對目的地生活方式的深度體驗。現在,國民持海外旅行證件的比重還不到10%,加上目的地國家和地區在簽證政策、航空、鐵路、公路和水運等交通網路、旅遊基礎設施、中文接待環境等方面的約束和供給短缺,都影響了出境旅遊市場的潛力釋放。儘管如此,未來五年的中國出境旅遊仍會有7億人次的市場規模。
如果這些已經列入國家“十三五”旅遊規劃的問題能夠引起重視,形成各部門統籌合力,並在全域旅遊、旅遊+、優質旅遊發展戰略指導下得到有效解決,那麼未來五年旅遊業完全可以對中國和全球的經濟社會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貢獻。
(戴斌: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