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中國>滾動新聞>

高舜禮:河北塞罕壩旅遊資源開發之我思

發佈時間:2018-01-20 10:52:17 丨 來源:中國網 丨 作者:高舜禮 丨 責任編輯:路遙


中國網1月20日訊 日前,我應邀參與了塞罕壩旅遊開發的研討,對正在探討中的旅遊規劃發表了看法。塞罕壩的旅遊開發,若隔開政治因素、宣教因素,實際上是傳統森工資源的再開發、再利用。若塞罕壩旅遊開發成功,對大量森工單位的産業結構優化,對森林資源的再利用都將是有益的啟示。

塞罕壩位於北京以北400多公里,以幾十年森工人不懈的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改善生態,取得了荒山披綠的輝煌業績,創造了令人景仰的“塞罕壩精神”,受到了中央領導和社會輿論的佳評。因此,在塞罕壩林場開發旅遊,具有積極的政治意義、宣教意義、生態意義和社會意義。

一、塞罕壩旅遊開發有啥難?

塞罕壩雖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名聲也已蜚聲中外,但從旅遊資源開發的角度看,至少存在4大困難。

其一,旅遊資源條件平平。沒有奇山異水,沒有名山大川,沒有奇異民俗。乾旱少雨,無霜期長,海拔較高,距大城市遠。

其二,旅遊開發的綜合負載較重。塞罕壩的旅遊開發,負載著較重的綜合性要求,如精神的弘揚、傳統的傳承、自然科普教育、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示範基地等,若樣樣都予兼顧,旅遊開發則很難輕裝前行。

其三,森林保護與旅遊開發矛盾。生態養護與森林防火是第一位的要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將旅遊開發及遊客到訪控制在何等規模,是一個較難把握的問題。

其四,旅遊魅力發掘與遠距中心城市問題。2017年塞罕壩接待遊客44萬人次,每天只有1200人,現狀屬於旅遊溫冷地區,而距離京津中心城市都超過400公里,相當於北京到濟南市的距離,為市場行銷帶來相當壓力。

二、謀劃塞罕壩旅遊該先想到啥?

要把塞罕壩林區的旅遊謀劃好,在思想上先要考慮幾個問題:

其一,開發旅遊要達到什麼效果。是為了增加人們參觀學習塞罕壩的去處,進一步提升對塞罕壩的宣傳;還是為了培育起一個旅遊産業,逐步實現塞罕壩機械林場調整産業結構。對此,當地同志未必有統一的認識。

其二,旅遊開發該保持多大規模。關係到森林防火和生態養護,應該放在第一位來考慮;但也要看到,目前國內一些山嶽型旅遊區,大多數都是處在林區,有的還保持了較大的客流量。以安徽黃山為例,既是高山、也是林區,還是知名的旅遊區,年客流量超過300萬人次,面臨防火、防松毛線蟲、防旅遊安全事故等多重壓力,但在當地嚴格精細而卓有成效的監管下,還是連續很多年實現了保護與利用的統一,獲得了聯合國、國家部委很多榮譽稱號。可見,在林區開發旅遊已有非常成功的先例,保護與利用的矛盾並非不可調和,關鍵是防護與監管制度是否到位。對此,塞罕壩的同志還需要再統一認識。

其三,怎樣力度地去發展旅遊。點綴性的發展、順其自然的漸進式發展,還是要較大力度的發展,爭取在周邊城區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這需要在旅遊開發起步之初,就應該做到心中有數。

其四,旅遊開發投資從何而來。是政府財政投入,還是通過市場融資,還是對外招商引資。旅遊開發的投入,如何確保在一定時間內加以回收?

三、規劃塞罕壩旅遊要做到啥?

旅遊發展要規劃先行;規劃思維影響開發水準。對於塞罕壩來説,要做好一份旅遊規劃,為將來旅遊發展繪好藍圖,應該考慮以下問題:

1、做好區域旅遊的發展定位

這是旅遊發展通盤佈局的需要,也是與周邊旅遊發展對接的需要,應在做好森林旅遊資源的普查和研究的基礎上,規劃好塞罕壩林區在河北省承德市旅遊發展中的區域定位。從旅遊開發的視角看,塞罕壩精神難能可貴,但森林資源並非旅遊稀缺資源;塞罕壩距離京津四五百公里,在高鐵、高速路四通八達的今天,其通達性並不便利。因此,塞罕壩很難成為一個獨立的旅遊目的地。討論塞罕壩的旅遊開發,不能就事論事,應該把它置於京津冀旅遊市場之中,置於承德、張家口及周邊城市的旅遊發展格局中,置於2012北京(崇禮)冬奧會舉辦後的市場形勢中,通盤考慮塞罕壩的旅遊定位與市場分工。

2、認清旅遊的功能與特點

旅遊具有宣傳科普和教化國民的功能,但與思想政治宣傳又有所不同,它是通過寓教于樂、寓教于遊的方式,對廣大遊客進行潤物無聲的精神滋養與宣傳教育,這正是它的獨特與可貴之處。近些年,中央倡導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其深意也就在此。很多地方為了吸引旅遊者到紅色旅遊景區,編選線路和宣傳行銷都採取了紅綠結合、五彩繽紛的策略。對於塞罕壩來説,只要能夠通過發展旅遊,吸引大量的旅遊者前來,就有利於“塞罕壩精神”的傳播與弘揚。但是必須看到,旅遊業是高度市場化、自發化的,僅靠有組織的參觀學習接待,一是很難持久下去,二是不可能聚集太多客源;如要吸引更多遊客前往,就必須開發經得起市場檢驗的旅遊吸引物,開發出遊客樂意選擇的旅遊産品。在旅遊産品的銷售上,政府部門是幫不了多大忙的,遊客不認官方發文,也會辨別旅遊景區等級。因此,不管塞罕壩承載了多少精神財富,要吸引更多遊客自發前往,就要充分考慮遊客出遊選擇的規律,據此確定旅遊策劃、旅遊創意、旅遊開發。否則,面面兼顧,處處體現,最終是不會有太多遊客甘願掏腰包的,若一大堆旅遊建設項目賺不回投資,再去説實現幾大發展目標、打造幾大主題功能,也就只能是一種奢談望和笑談。

3、堅持全域旅遊的發展觀點

旅遊業發展至今40年,歷經了發展思想的三次跨越。第一階段是觀光旅遊;第二階段是從觀光到休閒度假;第三階段是全域旅遊。這三次跨越的一個共同點,就是由以資源為開發導向,向以市場需求為開發導向轉變,就是不能以資源定産品,而要以市場需求確定産品開發的樣式。以傳統的觀光旅遊思路看塞罕壩,它以森林為主的資源特色並無優勢;以休閒度假旅遊的標準來評價,塞罕壩只有6-9月中旬宜遊,氣候乾旱、揮發量大、海拔較高、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不適宜開展休閒度假。因此,塞罕壩旅遊規劃應以全域旅遊觀念為指導,統籌研究與當地森林資源、農業資源、歷史人文的融合開發,既不宜搞所謂一、二、三梯隊那種“複合型景區景點結構”,停留在開發建設各類大大小小的景區上,也不能簡單地提出以旅遊休閒度假為主,或以參觀學習當代紅色旅遊“塞罕壩精神”為主上。

4、創出生態旅遊的特色産品

按照傳統觀光旅遊的眼光,塞罕壩屬於北方山地森林生態,很難開發出有特點、有魅力的旅遊産品。加之,我國生態旅遊開發相對落後,不論是開發理念,還是産品設計,還是宣傳行銷,都處於較為初級的階段,在旅遊市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都不夠強。因此,塞罕壩森林旅遊生態産品的開發,面臨著比較艱巨的路徑探索,需要專業性地花費較大氣力。據專家介紹,森林康養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休閒養生路徑,但由於跨越森林與醫療康養兩界,因此,構建完整的自然認知教育體系是必要的,如自然植物認知、科研踏查展示等,也可以策劃開展專業化的森林體驗活動,如生態露營地、森林自行車越野、森林馬拉松、野外考察、天文觀測等,更有必要以森林生態環境為基礎,下氣力開發以醫療保健為主的生態康養産品,使其滲透到旅遊各相關要素,吸引遊客體驗生態康養旅遊産品。

5、策劃開發拳頭性旅遊項目。一片新的區域開發旅遊,不能單靠3個月承接周邊旺季的客源溢出,還要下決心研究和挖掘特色資源,爭取開發出具有核心魅力的拳頭性旅遊産品,以此對外宣傳和招徠,對內拉動重點旅遊産品和一般旅遊産品。我認為,在目前盤點的諸多資源中,清朝鼎盛時期一直延續的木蘭秋獮,是值得再做深入研究的一個開發題目,通過演員的排演與觀眾的參與體驗,可以再現清代當年演兵、狩獵的場面,若再輔之以深入挖掘的歷史人文內涵,增設各類博物館、民俗體驗項目等內容,全方位展示塞罕壩生態文化與歷史人文特色。

塞罕壩作為一個富有生態與精神內涵的當代林區,其旅遊開發具有明顯的象徵與標誌意義。應該本著對塞罕壩森工人認真負責的精神,潛心研究塞罕壩的旅遊資源稟賦與相關條件,充分借鑒國內外山地森林生態資源開發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切實下大功夫在策劃與規劃上,爭取以此為旅遊開發的實驗樣本,取得森林旅遊開發的重要創新和突破,為全國同類地區産業結構調整樹立典範。

(高舜禮: 中國社科院旅研中心特約研究員,國家旅遊局綜合協調司、政策法規司 原副司長,中國旅遊報社前總編輯、社長)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中國網旅遊官方微信

與主編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