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隨著最後一集節目《抗疫時期的愛情》播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之聲、閱讀之聲傾情推出的百集融媒體特別節目《追尋——紅色家書背後的故事》(以下簡稱《追尋》)完美收官。

一百封家書,一百人誦讀,一百個故事,濃縮了一百年黨史。《追尋》以不同時代共産黨員的紅色家書為切入點,通過蔣雯麗、何冰、胡歌、易烊千璽、李立宏、李野墨、康輝、任魯豫、朱迅、尼格買提等百位演播者的傾情講述,運用音頻、視頻、海報等多種表現形式,沉浸式講述100年來中國共産黨人一以貫之的初心使命、責任擔當與家國情懷。

自4 月9日開播以來,《追尋》通過“新視角、新形態、新表達”回望百年黨史,以真切的故事、真摯的情懷收穫各方關注與好評。截至目前, #追尋黨史百年記憶#  、 #追尋紅色家書背後的故事#  微網志雙話題閱讀量近6億;節目相關內容微網志瀏覽總量超過2000萬、快手播放總量超過900萬、抖音播放總量超過600萬;在央視新聞、央視頻、雲聽、央廣網、央視網、央視文藝等平臺覆蓋用戶達2.5億人次;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對節目進行深入報道。

追尋紅色家書背後的故事  

這是一次情感真摯的演播  

“作為一名青年演員,能夠以這種形式向更多的年輕人講好黨的歷史,自己感到十分光榮,更從這一封封紅色家書中,看到了中國共産黨人至死不渝的初心與信念。作為年輕一代,更要把這種紅色文化傳播好,弘揚好。”青年演員張一山在參與演播《追尋》後,這樣表達他的感受。

九十七年前,一位有志青年在給父親的家信中寫道:“兒生性與人不同,最憎惡的是名與利,故有負雙親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無可如何。”並表達了要義無反顧、獻身革命的決心。他,就是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張一山在《追尋》節目裏深情誦讀鄧恩銘致父親家書,讓我們感受到革命先烈的熱血與忠心。這期節目播出後,  #張一山讀鄧恩銘致父親家書#閱讀量超過400萬,並登上了微網志熱搜,引起熱烈反響。

演員張一山海報

“小寶寶,我很明白地告訴你,你的父母是個共産黨員。”《追尋》第九集《一位英雄母親寫給女兒的信》,家書誦讀人、青年演員劉敏濤深情朗讀了女英雄趙雲霄寫給女兒的遺書。薄薄信箋,紙短情長。趙雲霄在犧牲前將這封遺書塞進了死囚牢中的墻縫裏,而當時她的女兒啟明才1個月零10天大。母愛總能戳中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面對酷刑與死亡,趙雲霄始終堅貞不屈,這封信見證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至今讀來依然令人動容。

演員劉敏濤海報

一封封家書,見證的是革命先輩們始終如一的初心,更是他們堅定不渝的信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同樣,《追尋》第十九集講述了裘古懷烈士在1930年8月27日犧牲前留給黨組織的遺書。“同志們,勝利的時候,請你們不要忘記我們。”這句樸實的話語彰顯了革命先輩們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對民族國家的大愛。他所擔心的,絕不是自己的名字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他所害怕的,是自己用生命追求的信仰、同伴用鮮血守望的初心被後人遺忘。家書誦讀人任傑飽含深情的播講,使我們在緬懷致敬革命先輩之餘,對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時光更疊,滄桑巨變,但英烈們對黨的忠誠、對信仰的堅守,卻歷久彌新,這就是家書的力量。

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裘古懷烈士的遺言鐫刻在墻上

《追尋》通過對“百封家書”的深度挖掘,勾連出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紅色往事,字裏行間飽含著濃厚的家國情懷,更深藏著共産黨人為了革命理想拋頭顱灑熱血的堅定信念,而通過“百人誦讀”的形式,讓黨的紅色基因與受眾同頻共振,植根心靈,收穫精神滋養與能量,在銘記歷史的同時,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追尋中國共産黨的精神之源  

這是一堂生動的黨史課  

如何生動立體展現中國共産黨100年篳路藍縷的奮進歷程,實實在在地讓紅色文化聽得進、記得住、傳得開,是主題性創作所必須回答的現實問題,更是新聞戰線踐行“四力”的一次實戰檢驗。

《追尋》主創團隊突出“百年”這一關鍵的時間節點,用腳力踐行責任、用眼力發現真實、用腦力深刻思考、用筆力訴説真情,創造性地搭建起以“百年黨史”、“百集製作”、“百封家書”、“百人誦讀”為內核的“四個一百”內容構架,以小切口呈現大主題,將黨史、史實、故事融于一體,入情入理、飽滿生動。

為了真實呈現家書背後的故事,《追尋》主創團隊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走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等多家權威機構,深入到家書所處的歷史人文環境之中,實地尋訪,融入特定語境,一起觸摸歷史,實地感悟紅色精神,並採訪了革命志士後人和黨史專家,搜尋了大量一手歷史資料,最後精選出不同時期100位共産黨員的100封家書,勾連起百年黨史。

採訪照片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100年的風雨兼程鑄就100年的光輝歷程,驀然回首,歲月如歌,我們又怎能不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作為黨史題材的作品,《追尋》每一集節目都有一個共同特徵:所反映的事件、故事和人物都是可歌可泣的,可謂“凝神聚魂、育人化人”。創作這樣具有紅色精神的作品,創作者無疑會被先烈、英模們的崇高精神所感動,並將這種精神融入到作品創作中,從而打通了歷史與現實,再現了先烈、英模們的精神,實現了黨史教育的目的。《追尋》主創團隊紛紛表示,一年多時間創作百集節目,既是一堂生動的黨史教育課,也是凈化心靈的過程。

功夫不負有心人,憑藉真實的力量、紮實的創作,《追尋》播出以來,節目相關內容得到年輕受眾的關注。《追尋》還走進了全國多地中小學課堂,號召學生們給革命先輩親筆書寫一封家書,把心中對黨的熱愛用文字書寫下來,讓紅色家書走進了校園,更讓愛黨愛國教育浸潤青少年的成長。

“紅色家書百家校園行”活動

通過《追尋》我們能深切地感到,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史映照的是一代代中國共産黨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堅持真理、堅  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其歷史厚度、思想深度和家國情懷在一封封家書中得以彰顯。而通過《追尋》我們也深切地懂得,“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因為,中國共産黨人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崇高的奮鬥目標,更有無私奉獻的為民情懷。

回望崢嶸歲月,賡續紅色血脈。儘管《追尋》收官,但“追尋”的腳步依然繼續,我們積聚了足夠的熱情去仰望浩瀚星空中更多光芒萬丈的精神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