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村的新農人】跨越重洋的農業夢——續寫澳大利亞留學生熊凱的農業情緣
他是跨越重洋,追逐綠色農業夢想的勇者;他看好京津冀協同發展,紮根武清這片熱土,成為新“天津人”;他專心研究種植紫色羅馬生菜、小黑蘿蔔等不常見品種,為津城百姓餐桌提供了豐富多樣選擇……他就是來自澳大利亞的“農夫”熊凱,從事種植10餘年,通過他自己開發的小程式,在黃花店鎮大棚裏茁壯成長的蔬菜陸續發往京津冀地區甚至全國。
“人生幾乎一半的時間都在天津。這裡的一切都讓我如此熱愛,天津已經是我的第二故鄉。如果可以,我想在這安家立業。”熊凱笑著説。
(熊凱正在大棚中觀察蔬菜長勢)
留津當“農夫”看準京津冀協同發展
“大家好!我是農夫大熊,別看我長這樣,其實我是一個天津人!”在武清區黃花店鎮一個大棚裏,一位外國帥哥正站在土埂上對著鏡頭介紹著他的蔬菜大棚和種植知識,“每一棵保證株距相等,才能促進植物生長。”
鏡頭裏的這個人名叫熊凱,澳大利亞人,來到天津已經18年,説著帶一點外國口音的流利中文。在澳大利亞雪梨大學上學期間,熊凱結識了很多從中國到澳大利亞的留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上,他們互相幫助,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學習上他給予他們很多幫助,也是在那時候,他從這些留學生朋友口中,更多地了解到中國,對這個神秘又遙遠的國度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想親眼去看一看,親自去走一走。2006年,熊凱大學畢業後,懷著對中國文化的好奇來到天津,前往南開大學學習漢語。“我之前和我的留學生同學了解,天津是一座開放包容的城市,這裡既國際化又接地氣,能很快地融入。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來到天津後,熊凱一邊學習,一邊幫同學們練英語。天津人的熱情好客,讓他很快地融入這座城市,熊凱的漢語水準突飛猛進,萌生了在天津發展的想法。
2008年,熊凱的父母從澳大利亞來到天津,熊凱帶著他們在天津、北京等多個城市遊覽、觀看奧運會比賽。親眼看到中國的飛速發展,感受到中國人民的熱情,他們更被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發展前景深深吸引。熊凱的父母大力支援兒子留在天津創業。
熊凱是一個“怪人”。他不喜歡繁華的都市。熊凱在澳大利亞雪梨的家,有一片小小的菜園,從小他就和父母一起打理菜地,種植綠色蔬菜。來天津後,他利用課餘時間到武清、西青、北辰等周邊區縣調研學習,發現天津周邊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得特別好,特別是綠色農業産業發展模式,與他綠色環保的理念一拍即合。最終,他選擇了在武清區黃花店鎮楊村街安家。“這裡距離河北省和北京市都不遠,綠色農業發展前景好,農産品可以輻射京津冀。”熊凱説,自己喜歡武清區寬闊的馬路,喜歡當地的家常菜。黃花店鎮不僅有他喜歡的自然田園景觀,又有中國古老歷史文化遺存,村民淳樸善良,産業鏈條發展比較完善。
(大棚中的自動灌溉系統)
結識“有緣人”鑽研技術開拓品種
決定留在黃花店鎮研究種植的開始,熊凱遇到了第一個“有緣人”——鄰居劉軍。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清人,劉軍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多年,熊凱從他的手裏承包下10個大棚。對於這個初來乍到的外國人,劉軍一開始是猶疑的,但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和相處,劉軍發現這個外國人很“靠譜”,他決定跟這個外國人幹出點名堂。“要種點不一樣的東西!”在劉軍和其他農業技術人員的幫助下,熊凱正式開始了自己的“農夫之路”。特立獨行的他種下了許多不常見品種,紫色羅馬生菜、芝麻菜、紫色快菜、小黑蘿蔔、小葉茼蒿……“在選品上,我做了很多調研,在網路上購買了很多特殊的蔬菜種子,就是為了避免蔬菜品種的同質化。”熊凱介紹説,並非科班學習種植業出身的自己,在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也鬧出不少笑話。2014年,熊凱註冊了自己的公司——天津奉福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本來我起的是‘豐富’,是品種豐富的意思。但是可能註冊的時候,我説話有口音,工作人員就以為是‘奉福’兩個字。但是這個名字非常好,很有特點,我很喜歡。”熊凱笑著説。
為了方便客戶下單,熊凱自己搭建微信小程式平臺,和網路科技公司合作的同時,自己學習寫代碼。如今熊凱的小程式平臺每天都會更新,産品豐富,主要經營蔬菜水果蛋禽類,還有蔬菜包。顧客在小程式下單後,熊凱會立即從地裏採摘新鮮蔬菜,24小時內就通過物流送到客戶家中。就這樣,熊凱負責種植技術研發、操作和宣傳,劉軍負責提供種植廠棚和聯繫客戶,兩人分工明確,協作效率極高。十餘年間,在上級部門的共同幫助下,熊凱的農場經營得有聲有色。
據了解,武清區黃花店鎮近年來不斷加大對農業生産與銷售支援力度,組織專家進行農業知識講解、土壤環境檢測等,對接金融機構,幫助農戶暢通農産品銷售鏈條,將新鮮的農産品供給京津冀市場。熊凱的農場乘著政策東風,將剛剛從土地裏收穫的健康農産品送到京津冀地區甚至全國顧客的餐桌上。
“在這裡生活非常安全、便利,人們很熱情、友好。遇到任何困難,不管是鄰居、朋友還是民警,大家都會熱情地幫忙。我今年38歲,人生幾乎一半時間都在天津。這裡的一切都讓我如此熱愛,天津已經是我的第二故鄉。”熊凱説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門為他簽發了長期居留證件,可以讓他更安心地在中國發展,專心研究他的種植事業。
“他現在比我這個本地人還熟悉。前一陣兒他還告訴我哪可以正骨。”劉軍笑著説。
(大棚旁的家庭農場)
繼續“農夫路”打造農業觀光農場
熊凱的“農夫之路”還在繼續,他有自己對未來的明確計劃。“我們主要經營的是線上。在武清區、鎮政府的幫助下,我們還要不斷努力創新和發展農産品種植基地産業。後續還有現場的民俗展覽、露營、採摘等,打造農業觀光型農場。我們也要響應國家政策導向,促進農村産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熊凱相信,在天津市推進高品質發展“十項行動”和武清區委“3+1+1”工作思路的指引和幫助下,他的農場將能夠種出讓人們吃得安心的純天然無污染蔬菜,滿足全國各地農産品消費者的對健康農産品的需求。
天津,這座中國北方的沿海城市,以其開放包容的氛圍和良好的發展機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籍人才。據統計,近年來天津市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受理量增長了7.6倍。來自天津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總隊通報,2024年一季度,僅濱海新區外國人簽證證件簽發證次就同比增長14%,永居受理量比去年同期增長6.6倍。這一增長趨勢表明,天津市在吸引外籍人才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天津開放包容,天津人熱情豁達,天津是我的第二故鄉。如果可以,我想在這安家立業。”
選一城生活,擇一業奮鬥。熊凱的故事是一個關於夢想、勇氣與堅持的故事。而天津這座開放包容的城市,也將繼續為更多像熊凱這樣的外籍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無限的可能。
(撰文、攝影、視頻/杜敏;媒體支援/天津市武清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