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面繪天津 | "時光守護者"李秋生:一雙巧手讓時鐘復活

2024-12-02 13:28 來源:中國網


鐘錶作為時間的見證者,承載了人類文明的智慧和藝術。作為我國鐘錶文化的瑰寶,清代宮廷鐘錶以其精湛的工藝、獨特的設計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審美情趣。在近日舉辦的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的非遺文化展臺上,有一座精美的寶塔鐘流光溢彩,引人注目。隨著發條的啟動,在中國民間樂曲《茉莉花》的優美旋律中,寶塔鐘一層層慢慢升起。這件升起後高達134釐米、不含任何電子器件、完全通過發條和機械傳動發聲的九層六角寶塔鐘,是清代宮廷鐘錶的代表,也是李秋生參與修復與製作過的眾多古鐘錶之一。

今年70歲的李秋生是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清代宮廷鐘錶修復與製作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自幼隨父在家學習修鐘、制鐘,李秋生的祖父曾在清宮做鐘處工作了15年。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機修的工作經歷、機械製圖與相關古董珠寶鑒定的學習,再加上個人的興趣愛好、悉心鑽研,讓李秋生的技藝越來越純熟,成為國內古鐘錶修復領域響噹噹的人物。

2022年4月,李秋生接受故宮與頤和園的邀請,參與修復頤和園的一對部件殘缺且頂部兩層缺失的升降塔鐘。談起那段經歷,李秋生説:“鐘錶是機械極為精密的儀器,無論哪個齒輪出問題,都會影響整體轉動,不同國家的鐘錶,夾角、齒形、直徑都各有各的演算法。這次的塔鐘機芯少了一個螺絲,試了多少種螺絲都擰不上。由於鐘錶是乾隆年間製造的,我一想,乾隆年間,英國鐘錶螺絲用的都是惠氏螺紋,用別的螺絲角度差了,肯定擰不上!”李秋生説,修復鐘錶,不僅要懂得機械製造,有豐富的宮廷鐘錶閱歷,還要全面了解並掌握紅木、鑄銅、鏨刻、鎏金、琺瑯燒制、料石鑲嵌等各種材質工藝製作的古董知識,才可能完成這一高難度工作。

清代宮廷鐘錶修復與製作技藝都是歷代口口相傳、手把手教導才能得以延續和發揚。近幾年,李秋生深深感受到,喜歡並願意加入這個行業裏的年輕人越來越少。2024年4月,“鐘錶與精密製造産教融合實踐中心暨天津市非遺傳承基地李秋生工作室”在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揭牌,打開了以非遺技藝傳承體驗中心和産品中試、檢測平臺、維護保養、精密製造和裝配調試等“一中心五平臺”為支撐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格局。“如今,我在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工作室,和相關專業的學生們‘無縫對接’,以現代化授課方式培育學生,將這門技藝一直傳承下去。”李秋生説。

132d6738fa567b2f690e99f5fcd86e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