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藏著韆鞦萬代的故事。舞臺上,她是百變星君,無論是悲是喜,皆能深入人心。舞台下,她以匠心獨運,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斷攀登藝術高峰,首開梆子花旦別具特色的“荀韻衛調”先河,將古老的河北梆子肌體裏融入了新鮮血液,她就是國家一級演員劉紅雁。
走進天津河北梆子劇院,架起錄影機調試過程中,大家便被螢幕裏那張360度無死角的天使臉龐所吸引。隨著訪談的進行,劉紅雁呈現出的不僅是顏值,還有作為國家一級演員的才華和實力。
百餘年前,京津戲臺實行梆子京劇“兩下鍋”的演法,許多旦角演員既唱梆子,也唱京劇。2002年,劉紅雁有幸在北京見到荀慧生先生的親傳弟子,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我和師父一見如故。2003年正式跨界投拜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門下。在表演技巧方面深得恩師多年授藝,後來我就嘗試將京劇荀派藝術糅化到自己的演出實踐中。”劉紅雁説。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演出的《金玉奴》,形體表演採用京劇荀派的韻律,而唱法承襲前輩名家的衛派梆子風格,首開梆子花旦別具特色的“荀韻衛調”先河。2018年她被評為京津冀河北梆子新時期十大名旦。
“跨界學荀”,既是對歷史的傳承,同時也肩負起對未來的開創。劉紅雁把荀派的“以神帶韻、以情帶聲、以意帶動”結合自身,把花旦行當的美、魅、脆、帥、嬌、憨,表現得淋漓盡致且富有新意,給河北梆子帶來了賞心悅目的新鮮感。
一個劇種最重要的是傳承。在另一間排練室裏,劉紅雁正在教授學生基本功:手絹、扇子功、踩蹺、眼神、臺步訓練……各種技法她都傾囊相授。“我希望把我之前幾十年的積累和成果,有一個好的延續。讓觀眾看到河北梆子中出現越來越多好的花旦戲,好的花旦演員和大劇種的風範。”
對於天津,劉紅雁有著特殊的情感。“我能有今天的成就,也得益於天津觀眾的包容。天津是‘曲藝之鄉’,天津觀眾很善良,也很懂戲,尊重演員,他們會鼓勵成長中的新人。這也為我們創作者提供了更加大膽想像、大膽創作的空間。我把荀派佳作移植到河北梆子的舞臺上,贏來了很多戲迷熱捧,這給了我莫大的鼓勵和信心。”
每一次轉身,每一步臺步,訴説著對戲曲藝術的無限熱愛與執著追求。每一次演繹,都是對技藝的精雕細琢,對角色靈魂的深刻挖掘。劉紅雁的故事仍在繼續,“荀韻衛調”仍將唱響梨園。“未來將精心創作更多精品劇目,回報熱愛支援我的廣大天津觀眾。”劉紅雁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