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的“高品質生活”,您期待的衣食住行都在這裡!
奮力開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局面,促進共同富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期待。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擘畫出天津未來五年的藍圖,“高品質生活”一詞作為“民生”篇的點題之筆,令人期待。
2012年11月15日,剛剛在黨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和中外記者見面時表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2021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提出了“高品質生活”。他在講話中指出,“要樹立戰略眼光,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進程,不斷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進展。”
民生萬事,枝葉關情。我們期待的“高品質生活”有哪些具體內涵?未來五年的高品質生活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如何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的天津答卷?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旗幟鮮明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精神文化生活等民生要點拿出來專節論述、系統謀劃。這是對城市發展的拳拳之心,是對1400萬天津人民的莊嚴承諾。
就業:請記住這兩個關鍵詞
民生之本,就業為先。近年來,黨中央不斷強調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都以就業為優先考量。“六穩”的第一條就是“穩就業”,而“六保”政策的前兩項就是“保居民就業”和“保基本民生”。
根據國家統計局5月16日發佈的數據,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上升0.3個百分點至6.1%,創2020年3月以來新高。夯實就業這個民生之本,天津如何作答?我們看到,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把就業問題作為高品質生活的“頭條”來謀劃,“促進更加充分更高品質的就業”。“更加充分”“更高品質”,這兩個關鍵詞,和天津“十四五規劃”一脈相承,是天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有力詮釋。
從五年前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的“落實重點人群和困難群眾就業幫扶措施”,到今年大會報告的“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就業,精準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等困難人員就業”,不難發現,今年報告表述更加細化,幫扶對象定位更加精準,天津在積極穩住就業基本盤,毫不動搖兜牢民生底線。
政策扶持見真章、出實招。天津市人社局日前出臺14條措施,其中,對招用畢業2年內高校畢業生的中小微企業和民辦非企業單位,按照每人1000元標準,按規定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對招用2022年應屆高校畢業生、簽訂勞動合同並參加失業保險的企業,按照每人1500元標準給予一次性擴崗補助。此外,2022年全年,天津將開展創業培訓3萬人以上,發放創業擔保貸款5億元以上;啟動百萬就業見習崗位募集計劃,開發優質見習崗位2.6萬個,實現全年城鎮新增就業35萬人以上。
津洽會上,“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專區吸引各地人才目光。(天津日報資料圖片)
加強創業政策支援,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更高品質的就業。今年的黨代會,明確把“海河英才”創新創業大賽寫入大會報告。這是天津創新創業領域的招牌賽事,過去成功舉辦的賽事,植入當年的世界智慧大會,吸引國內外數千個項目報名,有效促進了創新、科技、智慧人才的引育,帶動提升了就業品質。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于成澤受“海河英才”吸引到天津創業,2年吸納40人就業,包括3名博士、6名碩士。
“更加充分”“更高品質”的就業是組合拳,報告對涉及的分配政策、保障體系等方方面面都作了戰略性的考慮,作了方向上的安排。
教育:有“公平”“普惠”,也有“一流”“標桿”
教育,關係著下一代,也關係著城市的未來。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辦好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教育。細讀報告我們發現,五年來,表述變化的背後,是“更加滿意”的承諾,是觀念上的更新和行動上的加力——
學前教育,從之前的“推進學前教育普惠提質”,轉變為“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普及”“普惠”“安全”“優質”,連續四個修飾語,彰顯的是城市對孩子的悉心呵護,是在學前教育上的用心和用情。天津市教委、市發改委制定的教育現代化方案顯示,到2025年,天津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覆蓋率將達到80%以上,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50%以上。數字不斷變化,背後是市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河西區“兩孩”媽媽高霞感受尤為真切,幾年前大女兒入園時,公辦園不好進,民辦園上不起,而如今,小兒子的幼兒園就在家門口,環境優美整潔,老師認真負責,費用每月僅需1590元,高霞幾年前心裏的“愁”變成了現在的“美”。
此外,“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支援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積極發展特殊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有了黨代會的部署,一個優質均衡的基礎教育體系會讓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長。
職業教育是天津教育的一張名片,天津不僅有聞名遐邇的海河教育園區,還是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永久舉辦地、多支技能大賽國家隊的集訓地。五年前的黨代會報告提出“打造職業教育示範區升級版”,今年,報告的表述升級為“打造新時代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標桿,深化産教城深度融合,強化行業辦學特色,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鮮明的變化顯示了天津對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力。從“先行先試”到“創新示範”再到“打造標桿”,天津職業教育責任和使命更加重大。打造校企協同育人標桿、技術創新標桿、終身學習標桿、開放合作標桿、教育科研標桿、職業教育強基標桿,天津的職業教育將為學生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為天津市高品質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2019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開大學考察時強調,“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力爭在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上出更多成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諄諄教誨激發澎湃動力。今年的市黨代會報告指出,“支援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加快‘雙一流’建設,打造一批高水準特色大學,扶植一批衝擊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學科,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創新和服務能力。”這和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的表述相比,出現了“加快、打造一批、扶植一批、衝擊、全面提升”……這無疑見證著天津加快高校發展的決心。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目前,天津正在加速推進一批對接我市主導産業的特色學科群,推進一批高校的新校區建設。
從發展好涵蓋大中小幼的教育事業,到完善終身教育體系,黨代會報告為我們指明瞭教育發展的基本路徑,為創造“高品質生活”、發展人民更滿意的教育描繪了藍圖。
醫療保障:“溫暖”在“加量”之後要“提質”
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節奏,改變不了的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對群眾生活福祉的持續改善。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提供更加優質的健康服務,構建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2年多來,天津堅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各項疫情防控部署要求,至廣大,盡精微,科學防控,守護生命。從2020年初的抗疫鬥爭,到2022年初在國內首次迎戰奧密克戎,天津都交出了高水準的抗疫答卷。
今年黨代會報告提出,未來五年我們要“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進一步理順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機制,構建科學高效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持之以恒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這一表述,實事求是、科學嚴謹,彰顯了天津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一以貫之的定力。
抗擊疫情,我們看到了“人民英雄”張伯禮的逆行出征,看到了天津中醫藥力量和隊伍的不俗實力。今年的黨代會報告首次提出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打造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中醫藥強市”。就在幾天前,市衛健委起草了打造中醫藥強市行動計劃,目標是到2025年,全面建成與天津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中醫藥産業集群,打造中醫醫療高地、傳承創新高地、人才高地、産業高地、文化高地。今年,天津將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推進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建設,完善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打造“15分鐘中醫藥健康圈”,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一老一小”見溫情,居家養老服務改革“如約”出現在了今年的黨代會報告裏,“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改革,促進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發展”。2019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在河西區召開工作現場會,提出積極推進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三年來,河西區大膽闖大膽試,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在全國得到了推廣。
助餐、助浴、助醫、助潔……老人家食堂、活動中心、照料中心,社區讓老年人找到了快樂和歸屬感,在居民養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區嵌入式”模式有了實踐依據。今後五年,天津將推動街道養老服務綜合體覆蓋100%,社區日間照料機構覆蓋90%,兩個百分數所指向的願景,令人期待。社區與居家相協調、醫養與康養相結合,我市將進一步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不斷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數。
説起老年人,不得不提供暖這件事兒。“雪中送炭暖三冬,心繫群眾見真情”,連續6年,天津每年投入十幾億元提前、延後彈性供暖,一些患有風濕等慢性病、怕冷的老人受益了。他們感受到的不只是冬日的暖意,更是來自黨和政府的關愛。“作為天津市民,此時比體感更加溫暖的是內心的溫暖!”一位市民的感謝語,是群眾對城市管理的由衷點讚。
今年的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健全彈性供暖機制,持續提升供暖服務品質”,在彈性供暖溫暖民心的基礎上,再上一個臺階,強調“持續提升供暖服務品質”,下力氣解決讓百姓頭疼的溫度不達標等問題,一句新表述,足見城市管理的溫度。
民生改善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從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佈局,到深化醫療衛生改革,再到織密社保安全網和完善住房政策,就各個民生熱點領域,黨代會報告都給出了提升的方向。
文化:強市建設突出重點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滿足群眾高品質生活的期待……高品質生活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既意味著高品質的物質生活,也包含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的黨代會報告提出,“創造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堅持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推動文化強市邁出新步伐。”
從天津“十四五”規劃中的“建設文化強市”,到今年黨代會報告的“推動文化強市邁出新步伐”,我們的文化建設一脈相承、蹄疾步穩。塑造文化強市,我們有底氣。600多年的城市歷史,天津人文底蘊深厚。從燕山腳下,到渤海之濱;從千年流淌的大運河,到蓬勃興盛的天津港;從近代工業機器的轟鳴,到鹽鹼灘上“大有希望”的建設,這座城市一直堅韌不拔、奮鬥不息。
黨代會報告指出,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作用”。過去五年,一批優秀的津門兒女代表人物感動了我們這個時代。他們當中,有割膽抗疫的“人民英雄”張伯禮,有黎明出發、點亮萬家的“時代楷模”張黎明。2021年11月,天津女排、徐文華、孟祥飛當選“天津楷模”。他們身上,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不僅是這座城市最亮的星,也最具感染力和感召力,會有更多追隨者、奮進者、搏擊者、實幹者和我們一起向前!
今年的黨代會報告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點項目做了更加細緻的部署,尤其是將筆墨給予了我們的“脊梁”和“血脈”——“加快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強歷史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
為了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文化,天津著手制定了一系列規劃方案,從生態環境修復到文物保護,從河道水系管護,到旅遊通航。今年四月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為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帶來一個新契機。未來幾年,天津將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加快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推動部分河段率先實現通航,促進文化與生態、旅遊相融合。説不定哪天,你就可以坐船南下北上了,兩岸都是畫廊。
“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今年是天津設衛建城618週年。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繪就的文化強市藍圖,會讓天津有更多的鄉愁,更多的“詩和遠方”。
津城的“高品質生活”,是全市人民共同的期待。我們憧憬這樣的“高品質”早日實現,那麼請別再有絲毫徬徨猶豫,更不能“躺平”等待——咱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吧!